书城文化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11266300000003

第3章

就像张罗网捉鸟,张网于无鸟之处,就会终日无所得;张网于鸟多的地方,却又惊了鸟;一定要张网于有鸟但鸟又不多的地方,这样才能多捕捉到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战国策·秦策》

没有捕杀一只老虎的劳累,却能够得到刺死两只老虎的名声。喻指事半功倍。

两人俱溺,不能相拯。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如果两人都落在水里,是不能互相搭救的。

未得兽者,惟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惟恐伤肉之多也。

——汉·刘安《淮南子·道应训》

在没捕到野兽时,惟恐射杀野兽的伤口太小而使其逃脱;而捕到以后,又惟恐伤口太大而破坏了皮毛。

审毫厘之计者,必遗天下之大数;不失小物之选者,惑于大数之举。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过于计较毫厘之数的人,会遗失天下的大数;不失去小物的选择,对于大数就会迷惑。

事或夺之而反与之,或与之而反取之。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事物有时强夺之后反被别人得到了,有时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能够得到。喻指得与失有时是相互转化的。

逐鹿者,不顾兔;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捕捉麋鹿的人,顾不上去捕捉兔子;做大买卖的人,不会为微小的差价而争执不休。喻指不因小失大。

自损者益,自益者损。

——汉·刘向《说苑·敬慎》

谦逊就会有所得,自满便会蒙受损失。

非其道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

——汉·韩婴《韩诗外传》

不符合正道而行事,即使辛劳也无成效;不应属于自己的却索取,即使强求也未必能得到。

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反穿皮裘而背柴薪,是为了保护皮裘的毛绒,却不知道这样做板皮会被磨损殆尽。

苟有大德,不拘于小。

——汉·牟融《理惑论》

倘若能够成就大的德行,就不应该拘泥于小的不合时宜。

一兔走衢,九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一只兔子跑到街上,会有很多人追捕;一人得到,其他人就不要贪求了。

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知晓得失之道,就可以为人处世;懂得存亡之理,就完全可以辨别吉凶。

合不以得,违不以得。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郤正传》

不要以得或失决定离或合。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袭传》

有千钧之劲的弓弩,不会为了射击小老鼠而开动;万石之重的大钟,不会被小草茎的撞击而发声。

务于远者,或失于近;治其外者,或患生乎内。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只求远,有时会失于近;只注意外表的修饰与打扮,有时会在体内生患。

隋珠弹雀,知者不为。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

用昂贵的隋侯之珠去弹射雀鸟,这是聪明人所不会做的事。喻指做事前要权衡得与失。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以此一直生活到死。

丰狐隐穴,以文自残。

——晋·陶渊明《读史·韩非》

皮毛美丽的狐狸虽然隐藏在洞穴里,但还是因为毛色美丽而害了自己。

蛇螫在手,壮夫断其腕。

——晋·杨泉《物理论》

蛇螫咬手,勇敢的人会砍断自己的手腕。喻指舍小保大。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谭传》

天下的人都知道获取便是取,却不知给予别人也是有所取。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宫传》

舍近而求远,只能是劳苦而无功,舍远而求近,便会事半功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在东边有所失,在西边便会得到补偿。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放纵性情违背自然规律,即使十分辛劳也不会有所收获。

曲思于细者必忘其大,锐精于近者必略于远。

——北齐·刘昼《刘子》

只考虑细微的人必定会忘记大节,专心于浅近的人必定会忽略长远。

饥而倍食,渴而大饮;热而投水,寒而入火,虽暂怡性,必为后患。

——北齐·刘昼《刘子·利害》

饿了就大量地吃东西,渴了就大量地喝水;热了就立刻跳进水里,冷了就赶紧去烤火,虽然可以暂时痛快,但必定会产生严重后果。

爱毛反裘,甚无谓也。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

因为爱惜皮裘的毛就把板皮穿在外面,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凡趣舍之患,在于见可欲而不虑其败,见可利而不虑其害。

——唐·魏征《群书治要·体论》

取与舍的祸患,在于只想获取却不考虑失败,只想有利之处却不考虑有害之处。

猛虎不看机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唐·李白《笑歌行》

猛虎不会看捕兽器上的小块肉,高大的熔炉不铸造放在衣袋中的锥子。喻指抓大略小。

获宝于已丧,得途于既迷。

——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获得宝物常在失去之后,找到要走的路常在迷路之后。

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

——唐·韩愈《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获得利益就高兴得跳起来,失去利益就悲伤地哭泣。

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

——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

进与退、存与亡、得与失,是相互依存,并可以相互转换的。

林园手种唯吾事,桃李成荫归他人。

——唐·耿讳《代园中老人》

栽树种园子是我的事,树木成林园子丰收后则归于他人。

爱尺寸而忘千里。

——宋·苏轼《禹之所以通水之法》

爱很小的一块地而忘了千里之河。喻指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

详其小,必废其大。

——宋·苏辙《宇文融》

只注重小事,必然疏忽大事。

物有常数,取之于南,则不足于北,舍之于东,则有余于西。

——宋·苏辙《上皇帝书》

万物都有固定的数目,从南面获取,便会使北面不充足,舍弃东面的,那么西面的便会有余。

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始若可喜而终不可久。

——宋·苏辙《上曾参政书》

只知道获取而不懂得丧失,只知道生存而不懂得消亡,虽然开始的时候令人喜悦,但这种喜悦之情是不会长久的。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宋·辛弃疾《鹧鸪天》

浮云的来去本来是无法固定的,若把得失成败看作是浮云便是超凡脱俗了。

置其本,求之末。

——宋·王安石《与祖择之书》

丢弃事物的根本,去追求末节。

妄得之得,失亦继焉。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非法得到的东西,失掉必然会很快。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宋·柳永《鹤冲天》

不必要过于计较成败得失,才子佳人也无非是个民间的公卿宰相。

将明珠而弹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用明亮的珠子做弹打麻雀,得到的少,失去的多。喻指得不偿失。

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

——元·欧阳玄等《宋史·梅执礼传》

依靠别人的吹捧得到的职位,也会因别人的攻击而失去。

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元·施耐庵《水浒传》

应该获取的而不去争取,过后一定会后悔。

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难,失之难。

——元·施耐庵《水浒传》

得到的容易,失去也就容易;得到的难,失去也就难。

舍心腹而顾手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宁可舍掉心腹也要顾及手足。喻指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顺应自然规律就会有所收获,违背自然规律便会有所损失。

胆气以得失而夺也。

——明·吕坤《呻吟语摘·应事》

勇气常常因患得患失而丧失的一干二净。

智虑以得失而昏也。

——明·吕坤《呻吟语摘·应事》

智慧和思考能力往往会因为个人的得失而变得昏乱。

人不有所舍也,必无所成。

——明·徐祯稷《耻言》

一个人如果无所舍弃,便不会有所成就。

敛怨以干禄,非策之上也。

——明·宋濂《吴思齐传》

用积聚怨恨而获得好处,不是办法中最好的。喻指得不偿失。

不为悦谀,不暇过计。

——明·海瑞《治安疏》

不要为了取悦于人而奉承,也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早荣亦早枯,易得还易失。

——清·张廷玉《杂兴》

早荣华也易早困穷,得到的容易失去也就容易。

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清·唐孙华《闲居写怀》

塞翁失马却又得到,楚人得弓却又失去。

眼前得丧等云烟,身后是非悬日月。

——清·陈恭尹《赠余鸿客》

眼前得失如过眼烟云,死后是非自有公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经·坤》

多行善事的人家,必给后人遗留下许多恩泽;积恶事之家,必给后人遗留下来许多灾难。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经·系辞下》

不多做善事就不会成为声名远扬的人,不多做恶事就不会落得毁灭自己的下场。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诗经·召南·鹊巢》

喜鹊垒筑的巢窝,斑鸠却霸占居住。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经·卫风·淇奥》

善意的玩笑,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诗经·邶风·雄雉》

没有忌恨,不贪求,怎么会有不善的行为呢?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诗经·大雅·烝民》

柔软的东西就吃下去,坚硬的东西就吐出来。喻指欺软怕硬。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季氏》

看见善良的就努力追求,不怕赶不上似的;遇到邪恶的就赶紧离开,好像手伸到沸水里似的。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离娄上》

有料想不到的称誉,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离娄上》

人能够用来区别于禽兽的只有那么一点点。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由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上》

一些人怕死但又做不仁不义事,就像怕喝醉仍而又偏偏要暴饮一样。

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孟子·离娄上》

不仁不义之人占据高位,就会把他的邪恶传播给众人。

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尽心上》

听到一句好的言谈,看到一件好的行为,便努力去做,这种风气就像江河决口,不能阻挡。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孟子·告子上》

家中养的小鸡小狗一旦丢失了,还知道去寻找;可是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同情怜悯之心,是人人都有的;羞耻疾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恭敬别人讲究礼貌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明辨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告子上》

从人的天生本性来看,是可以成为善良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不善良,则不能怪罪他的天生本性不好。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人的本性善良,就好像是水都会往低处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往低处流的。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有德行之人的最大美德,莫过于善待他人。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

所以说人人都有同情怜悯别人的好心肠,就好比突然看见有个小孩要掉到井里,都一定会产生着急怜悯的心情。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同情怜悯之心,是仁的源头;羞耻憎恶之心,是义的源头;谦虚礼让之心,是礼的源头;明辨是非之心,是智的源头。

恶之者众则危。

——《荀子·正论》

憎恶的人多了就会很危险。

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

——《荀子·法行》

不要因为自己做了坏事而去怨恨别人,不要等到刑罚已经降到自己头上了再去呼天喊地。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荀子·不苟》

品行高尚的人崇尚他人的美德,颂扬他人的善良,这不是巴结奉承;坚持真理,直率地指出他人的缺点,指出他人的过失,这不是诋毁挑刺。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荀子·性恶》

善言天意必然在人事上有所验证。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荀子·非相》

相貌虽丑但心地善良,这样的人不影响他成为有德行的人;相貌虽好但心灵丑恶,这样的人不能改变他成为小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给予他人善言比布帛温暖,伤人的话语比矛戟刺人还深。

君子道其常,小人道其怪。

——《荀子·荣辱》

品德高尚的人走的是人间正道,而品德低下的人走的是歪门邪道。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荀子·大略》

口中大讲仁义道德,行为则万恶不赦,这种人是祸害国家的败类。

惟惟而亡者,诽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

——《荀子·大略》

表面上很温顺却没有好下场的人,是因为他常常在背地里诽谤别人;博学善辩却穷困得得不到任用的人,是因为他常常诋毁别人;想得到清白的名声,反而名声更坏,是因为他言过其实。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陷,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荀子·修身》

用善意引导他人叫做“教”,用善意去附和他人叫做“顺”;用恶意引导他人叫做“陷害”,用恶意去附和他人叫做“阿谀谄媚”。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荀子·修身》

做好事却又毫不厌倦,接受规劝而能警戒自己的人,即使主观上未要求进步,能不进步吗?

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韩非子·解老》

祸患与灾难产生于邪恶的思想,而邪恶的思想是由贪欲引起的。

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韩非子·初见秦》

给国家造成动乱、坚持邪恶、违背潮流的人,必然会遭至灭亡。

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真心使别人得到利益,那么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容易和睦相处;存心伤害别人,即使是父子之间也会彼此背离而且互相怨恨。

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

——《韩非子·守道》

做好事如同春天的花草一样生长,做坏事如同秋后的草木一样枯死。

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

——《管子·戒》

不做邪恶的事,不说有悖情理的话。

金心在中,不可匿。

——《管子·心术》

胸中怀有一颗像金子一样的心,不可能将它隐藏起来。

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管子·权修》

微小的邪恶是大邪恶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

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人不是善良的人。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老子》

善良的人不善于夸耀,爱夸耀的人往往不是善良的人。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最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它们相争。

美言可以市尊。

——《老子》

美好的话语可以获得众人的尊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

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什么是美的标准,然后才有了丑的观念;都知道了什么是善,然后就有了恶的观念。

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子·列御寇》

人心比险峻的山川还要险恶,比变化不定的天气还要难以令人捉摸。

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间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庄子·庚桑楚》

明目张胆地做坏事,就会受到大家的制裁;暗地里做坏事,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

——《庄子·盗跖》

尊贵与低贱的区别,在于行为的美好与丑恶。

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庄子·养生主》

借别人的恶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好,可以称他为害人。害人的人,人们一定会反过来害他。

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墨子·非攻》

对他人的损害越多,其不道德的行为就越厉害,罪孽也就越深重。

有高人之行考,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鹜于民。

——《商君书·更法》

具有高尚之人的行为,常常被世人非议反对;有独到见识的人,常常被庸俗之人诽谤。

誉见即毁随之,善见即恶从之。

——《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