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11266300000002

第2章

人道恶盈而好谦。

——《易经·谦》

大多数人都厌恶骄傲者而喜好谦逊的人。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诗经·小雅·鹿鸣》

人们喜欢我,并提示我走正道。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诗经·邶风·柏舟》

忧心忡忡,怨恨那些小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为乐趣。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论语·颜渊》

爱一个人,就希望他能长生不老;憎恨一个人,就想让他马上死去。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

爱他,能不勉励他吗?对他忠诚,能不教诲吗?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去爱一个人和憎恨一个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

人人都有一棵仁爱同情之心。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

墨子为了宣扬兼爱,从头到脚都磨伤了,仍努力去做。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爱他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爱你;尊敬他人的人,别人也会永远尊敬你。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孟子·离娄上》

爱一个人却显得不亲近,要反省自己是否仁爱;治理人却没有治理好,要反省自己是否明智;以礼待人却没有得到礼待,要反省自己是否恭敬。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荀子·劝学》

一个人身上有许多卑劣的行为,必然招致怨恨。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

——《韩非子·解老》

所谓仁,就是心中欣然愉快地爱人。希望人人都获有幸福,而不希望别人得到灾祸。这种爱人之心不能抑制,并不是图别人的报答。

其母好者其子抱。

——《韩非子·备内》

母亲如果美丽善良,她的孩子别人就喜欢抱。

爱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

——《管子·枢言》

爱,是憎恶的源头;德,是怨恨的根本。

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

——《管子·权修》

了解一个人的爱好和厌恶,就可以知道他的长处和短处。

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老子》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没有缺点毛病,是因为他憎恶缺点毛病,所以使自己没毛病。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庄子·知北游》

人们总是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视为神奇之物,把自己憎恶的东西视为又臭又烂之物。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

——《庄子·在宥》

世俗的人,都喜欢和自己相同的人,而憎恶和自己不同的人。和自己相同就高兴,和自己不一样就不高兴,心里想的只是出人头地。

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商君书·慎法》

对所爱的人不阿谀奉承,对憎恶的人不加以伤害,爱和憎都能做到公平正直,这是治理国家的最好方法。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上》

天下的人如果都能够相互关爱,社会就会安定;如果相互憎恶,社会就会动乱不安。

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关爱他人的人必然被人爱,而憎恶他人的人必然被人憎恶。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下》

关爱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不足,憎恨一个人也要知道他的好处。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

品德高尚的人爱别人是依道德为标准,品行低下的人却喜欢无原则地原谅别人的错误。

怨之所聚,乱之本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怨恨如果越来越多,便是祸乱产生的根源。

老有加惠,旅有施舍。

——《左传·宣公十二年》

对老人要给予恩惠,对旅行者要给予照顾。

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顺从自己的人就宠爱,不顺从自己的人就厌恶。所以,明示所爱,邪佞的人就会很多;明示所恶,贤良的人就会销声匿迹。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对国家有利的人就应该喜欢他,对国家有害的人就应该憎恶他。

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

——《谷梁传·僖公十七年》

憎恨丑恶的事物要在萌生时开始,热爱美好的事物要善始善终。

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战国策·魏策四》

他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他人,不可让他们知道。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战国策·中山策》

有相同欲望的人会彼此憎恨,有相同忧虑的人会彼此亲近。

抚我则后,虐我则雠。

——《尚书·泰誓下》

爱我的是君王,虐待我的是仇敌。

爱人者,兼及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尚书·武成》

爱那个人,就会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觉得可爱;不爱那个人,就连他家的墙壁都觉得令人讨厌。

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汉·刘向《说苑·尊贤》

正直的行为必定被邪恶之人所憎恨。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

——汉·刘向《说苑·说丛》

喜爱谈论别人坏话的人,人家也会谈论他的坏话;爱憎恨别人的人,也被别人所憎恨。

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

——汉·刘向《说苑》

对坏事恨得不深,那么对好事也会爱得不深;对好事爱得不深,那么老百姓就不会特别亲近你。

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广施仁爱便会得到幸福,对别人过多地怨恨便会造成灾祸。

善御者,不忘其马。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善长驾驶马车的人不会忘记爱惜自己的马。

仁莫大于爱人。

——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

最宽厚仁爱莫过于关爱他人。

君子善善而恶恶。

——汉·桓宽《盐铁论·后刑》

品德高尚的人爱好善美而憎恨丑恶。

见善则惊,疾恶如仇。

——汉·孔融《荐祢衡表》

看到美好的事物就感到格外的惊喜,见到丑恶的事物就像见到仇敌一样的憎恨。

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淈法度也。

——汉·扬雄《法言·吾子》

女子讨厌红脂粉损坏了原本美丽的容颜,书籍憎恶夸大其辞而混乱法度。

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

——汉·扬雄《法言·修身》

天下人有三种爱好,一般人爱好顺从自己的人,贤能之人乐于纠正自己的人,有德行的人喜欢教导自己的人。

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汉·赵壹《刺世嫉邪赋》

喜爱的就钻开皮让其羽毛出来,憎恶的就会擦净污垢查找瘢痕。

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

——汉·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赞》

喜爱一个人就想让他富有,亲近一个人就想让他显贵。

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而苟非。

——三国·魏·嵇康《释私论》

不要因为爱一个人而随便说他好,不要因为憎恶一个人而随意说他坏。

爱人多容,可以得众。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对人仁爱宽容,可以得到许多人的拥护。

体曲者忌绳墨之容,夜裸者憎明烛之来。

——晋·葛洪《抱朴子·擢才》

身体弯曲的人忌恨绳墨拉直,黑夜裸体的人憎恨烛光照明。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晋·佚名《子夜歌》

雾气和露水隐住了芙蓉,莲花已看不清楚。喻指憎爱不分明。

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懂得互相敬重。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

无论做什么事,不要使亲人痛恨,而让仇人高兴。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知其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爰延传》

喜欢一个人就觉察不出他有缺乏,讨厌一个人就会对他的优点熟视无睹。

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以善恶。

——唐·魏征《群书治要·〈礼记·曲礼〉》不要根据个人爱憎之心,去评价一个人的善与恶。

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唐·魏征《群书治要·贾子》

关爱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关爱;为别人的幸福出过力,别人就会为你的幸福创造条件。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唐·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对桃花红似锦没有反感,却憎恨柳絮白于棉花。喻指出于个人情感而爱憎。

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

——唐·韩愈《与崔群书》

品行高尚的人应当有所爱好和憎恶,但爱好和憎恶不可以不分明。

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

——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

痛恨丑恶像对待仇敌一样,看见善良如饥似渴地去追求。

巧言易信,孤愤难申。

——唐·刘禹锡《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

奉承话容易使人相信,个人的愤恨却难以申诉。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虽说表面爱他,其实却是在害他。

闻人善,立以为己师;闻恶,若己仇。

——唐·柳宗元《从弟宗直墓志》

听到别人的善美,将其作为自己的老师;见到丑恶的事物,像是见到自己的仇敌。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明达之人不做不合时宜的事,忘掉自己而关爱天下众生。

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

——唐·吴兢《贞观政要·封建》

爱一个人就忘记了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就忘记了他的优点。

若憎而不知其善,则为善者必惧;若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

——唐·吴兢《贞观政要·鉴戒》

如果憎恶一个人而不知道他的善行,那么行善的人就会惧怕;如果爱一个人而不知道他的缺点,那么干坏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唐·孟郊《投赠张端公》

痛恨邪恶像秋霜那样的正直,向人请教风俗就像春天那样的温柔。

疾恶如雠,闻善不惑。

——唐·释皎然《讲德联句》

憎恨坏人坏事像憎恨仇敌一样,听说好人好事不要去怀疑它。

相憎者,能生无辜之毁;相爱者,能饰无实之誉。

——唐·马总《意林》

对憎恨的人,能捏造出许多无端的诽谤;对喜欢的人,能加上许多不切实际的褒奖之辞。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不是在众多花中偏爱菊花,而是秋菊开后再没有花开了。

风霜何事偏伤物,天地无情亦爱人。

——唐·刘长卿《狱中闻收东京有赦》

寒风与酷霜为什么偏偏摧伤物?天地虽然没有情感但也爱人。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李密传》

把南山的竹子砍光做笔,也无法把他的罪恶写完;把东海的波涛引来,也难以洗尽他的罪恶。

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

——宋·苏轼《文与可字说》

品行高尚的人不厌恶别人,也不被别人厌恶。

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宋·王安石《石门亭记》

人们相互喜爱与憎恶必然是以类别区分的。

羞善行之不修,恶善名之不立。

——宋·王安石《杨孟》

以不去做善良的事而感到羞耻,以善良的名声不能树立而愤恨。

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

——宋·王安石《荀卿》

能使人了解、关爱自己,就没有不能了解、关爱他人的人了。

好恶失其宜,是非乱其真。

——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粹言》

好恶失去了应有的限度,是非混乱了原本的真实。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宋·张载《中正篇》

用爱自己的心去关爱他人就是最大的仁德。

暗箭伤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

——宋·刘炎《迩言》

用暗箭伤害别人,能深刺入骨;人们怨恨这种人,也会恨之入骨。

未得则羡,已得则厌,厌而求新,则为恶无不至矣。

——宋·司马光《羡厌》

没有得到就羡慕,已经得到就讨厌,讨厌了又另求新的,因此做坏事没有不达到极点的。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关爱他人如果不用正道,那正是害了他。

惜花早起,爱月夜眠。

——元·杨朝英《太平乐府》

赏识花的人爱早起,喜爱月色的人睡得晚。喻指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决定一个人的习惯。

惺惺自古惜惺惺。

——元·王实甫《西厢记》

自古以来,聪明人总是爱惜聪明人。

冤家宜解不宜结。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冤家最好和解,不应该结仇。

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讨厌一个人,也要了解他的优点;喜欢一个人,也要知晓他的缺点。

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过于自爱,则一无所为。

——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一个人如果不自爱,就会无所不为;如果过于自爱,就会一事无成。

于人无憎恶之私,惟公好恶而行之。

——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接人》

对一个人的憎恶不要出于私心,爱与厌恶应出自公心。

爱人不以颂而以规。

——明·海瑞《赠王朋江升宁波府太守序》

关爱他人不是用表扬,而是用规劝勉励。

不可以私意喜一人,不可以私意怒一人。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不应根据个人的偏爱而喜欢一个人,不应根据个人的私怨而憎恶一个人。

小人好恶以己,君子好恶以道。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品行低下的人的好恶凭自己的私利,有德行的人的好恶则依据真理。

物莫不聚于所好。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鸽异》

物品没有不聚集在爱好它们的人那里。

天下之宝,当与爱惜之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石清虚》

天下的宝物,应当给予爱惜它的那些人。

爱人不以理,适是害人;恶人不以理,适是害己。

——清·魏际瑞《魏伯子文集》

关爱他人不用正理,正是害了他;憎恶他人不用正理,正是害了自己。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品行低下的人高兴听到品行高尚的人的过失,品行高尚的人不愿听到品行低下的人的恶行。

罪不容加死,爱之欲其生。

——清·梁章巨《浪迹丛谈·巧对补录》

罪恶如果不够判处死刑,就要用爱心去帮助他从新做人。

见人之为善,我必爱之;见人之为不善,我必恶之。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看见别人在做好事,我必须爱他;看见别人在做坏事,我必须憎恶他。

裘以严霜见爱,葛以当暑见亲。

——《杜幽求子》

皮衣只有在严寒时人们才喜爱它,麻布衫只有在酷暑时人们才青睐它。

无丧无得。

——《易经·井》

没有付出,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论语·阳货》

没有得到时,害怕得不到它;得到之后,又害怕失掉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告子上》

鱼我想得到,熊掌我也想得到;如果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要熊掌。

枉尺而直寻。

——《孟子·滕文公下》

小的方面有损失,大的方面会有所得。

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韩非子·难一》

用焚毁山林的方法去狩猎,虽然一时能获取很多野兽,但以后就再也打不着野兽了。用诈骗的方法对待人,虽说一时能得到些好处,但以后就再也得不到好处了。喻指只顾眼前小利,而损失了长远利益。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

喜爱越甚破费越大,储存越多损失越重。喻指物极必反。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老子》

得到宠爱会心神不宁,失去宠爱同样会心神不安。

毋非理妄取,而藏逆于得。

——《庄子·徐无鬼》

千万不要无理强取,祸患会藏于所得之中。

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

——《庄子·让王》

经常审视自己得失的人,不会为自己有所失而感到恐惧。

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庄子·让王》

用隋侯的珠宝,作为弹去射处于千仞之高的飞雀,人们一定会嘲笑他。喻指得不偿失。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庄子·秋水》

得到了也不喜形于色,失去了也不忧愁悲伤:因为知道得与失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佐饔者尝焉,佐斗者伤焉。

——《国语·周语》

帮助他人烹调会有尝菜的便利,帮助他人争斗就会受伤。

荆人遗弓,荆人得之。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贵公》

楚国人丢失的弓箭,拣到它的还是楚国人。喻指自己虽有所失,但有所得的仍是自家人。

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将于有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

——《战国策·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