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实用节日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11256800000007

第7章 汉族节日(3)

山东省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当地传说中有火神,有的说火神就是祝融,有的说是回禄,民间一般称之为火德真君。届时,凡是所从事的行业与火打交道的人家,如烧窑、打铁、卖茶水的,清晨点火之前,都在火神像前烧香跪拜祭祀,祈求火神保佑火头旺盛。中午还要给火神供上水饺,祈求火神保佑财源茂盛。

山灯会

山西省乡宁县一带汉族民间节日。先是每年正月十五举行,后又把日期改在农历三月初三。此节始于清朝康熙六年(1686年)。节日那天,人们用各色彩纸糊成数以千计的各样小彩灯,按各种图案或字形摆挂在县城南面的玉环山上,一眼望去,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入夜时分,千盏彩灯齐放光明,相映成辉,场面极其壮观。人们盛装打扮,结伴而来,争相观赏,到处喜气洋洋。

三元节

汉族民间节日。旧时汉族以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为“三元”,并形成这三天祭神的节俗。

此俗源于道教。道教把天、地、水视为“三元”,认为有了“三元”,才能万物生长。所以道教信奉天、地、水三元为天官、地官、水官的神。天官能赐人以福运,地官能赦免人的罪过,水官能解人之厄运。每年这三天,道教都作法事、诵经。传东汉张角曾用三官书为人治病。后来,道教把“三官”与“三元”一一对之,说上元正月十五为天官圣诞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为地官圣诞,下元十月十五为水官圣诞日。于是,三官庙、三官殿便纷纷建起。凡是吃素的人,在这三个月内吃斋食素,以求三官之神保佑。此节俗现已不流行。

走百病

旧时汉族妇女避灾求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或十六举行。苏南地区正月十五夜“走百病”,必历经三座桥梁才算结束,俗称之为“走三桥”。在山东威海,当地妇女还要参拜神庙,求神灵保佑免除灾病。而在东北吉林农村,妇女则纷纷结群成伙出外步平沙或和衣就地打滚,俗称“脱晦气”。江苏南京、四川成都一带,过节时妇女们爬上城墙,游嬉于上,俗称“爬城头”。清代六对山人的《锦城竹枝词》云:“为游百病走百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避人,曰走百病。”讲的是旧时北京妇女在正月十六日晚,穿上葱白米色月光衣,结伙游玩在街市上,遇到桥便争先抢过,俗称“度厄”。女孩子们则去正阳门洞摸门钉,摸中的便认为取得了吉利。云南地区正月十六日下午全家出外,小孩子们都会抱块大石头扔到深潭里;抱病的成年人则把旧的衣物扔到十字路口。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灾祸,来年无病无痛。周用《走百病》一诗云:“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六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头风。”

糖球会

流传在山东省青岛一带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糖球就是北京一带的糖葫芦。由于会期主要是选购和品尝糖球,所以叫做糖球会。

这一天,各地商贩聚集在青岛的海云庵前,各种糖球,异彩纷呈,有火红的山楂糖球,有微黄的山药糖球,有香甜的芝麻糖球,有硕大的苹果糖球。远近而来的游人纷纷选购品尝,商贩还允许食客自己动手制作糖球,更增添了一种参与的乐趣。有的游人还购买糖球孝敬老人或馈赠亲友。如今,赶会的人有时超过20万。

老妈妈饭

山东省昌邑县部分汉族地区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适逢这一夜,未婚的年轻女子自发组织起来,挨家挨户收柴火、大米,连夜熬粥。粥里除大米外还有鸡蛋、咸菜和针线。煮好了粥,姑娘们当即分着喝去一部分,剩下的粥等第二天一大早再纷发到各家各户去。据说喝了这种粥就能消灾除病。

跳火

陕西省延安一带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每逢正月十六日傍晚,各家各户便在自家院子里燃起篝火,等到晚上天黑时,篝火旺盛,跳火活动正式举行。

跳火先从儿童开始,小孩子们从远处起跑,到火堆跟前猛地跳过去,他们跳完自家院内的火堆,就再去跳邻家的火堆,趁兴跳过所有的火堆,才算跳完。大人们也要跳火,但只是象征性地跳,从火堆上跨过去,取其意义。婴幼儿则由父母抱着从火上跳过。妇女们跳火以后,还要把自家的被褥和衣物拿到火上逐一燎一下,俗称“熏虫”。

据民间传说:凡是跳过火堆的人,这一年里可以不染疾病,健康平安,俗称“燎百病”。等篝火烧尽以后,各家主人还要用铁锹铲起灰烬,先在屋里转一圈,再在室外一路走一路将灰烬撒在地上,最后把剩下的灰全都倒在硷畔,嘴上还要喊着:“给××地方送下了!”这个风俗俗称”送蛐蜒”。相传蛐蜒是一种极可怕的有毒的虫子,如果它钻到人的耳朵里,便能把人的脑壳吃空。

围子镇大庙会

山东省昌邑县围子镇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和六月初六举行。当地有座建于元朝至元年间的延镇观。它有3座正门,中间高,两边低。左边有一座魁星阁,右边有一座钟楼。正中是三清殿,里面供奉着老子。东西两廊的塑像左协天、右三官,都是金面,神态飘然。院子里松柏茂盛,古柳青青。镇内广场西边有个雪花玉石碑。碑上记载着延镇观修建的历史。碑顶上有雕刻的龙头,栩栩如生,碑底端有石海龟,活灵活现。广场东边有井泉,传说北通渤海,水有咸味。当地人认为饮用了这井泉水可以明日清肝,滋阴去炎,延年益寿。因而这延镇观和广场成了当地汉族人民赶庙会的好场所。

庙会之日,人们在观内烧香拜佛,乞求平安,并争相取用井泉水,以健身延年。届时,各路艺人前来献艺,各种小商贩也赶来兜售自己的商品。人们三三两两地游览、烧香拜佛,有的看杂耍,有的选购小玩意,人声嘈杂,热闹异常。

郑成功祭

台湾民间节日。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人民心目中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台湾各地都建有纪念他的祠庙。修建最早、祭祀最隆重的是建于清初位于台南市东区的“延平郡王祠”,又称“开台圣王庙”或“开山圣王庙”。台南一带汉族群众每值农历正月十六便前往祠内,置供香烛,顶礼叩拜。遂成节日。祠内布局严谨:大殿设郑成功塑像,后殿为太妃祠,左边供宁靖王和妃,右边供监国王和其夫人塑像,两庑供明代遗老和殉难的将帅塑像。二门是郑成功两部将甘辉和张万像。庭东有日本人画的“延平郡王战胜荷兰于赤嵌图”。屋里悬挂一堂轴,上书:“礼乐衣冠地,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相传为郑成功手迹。后庭中有棵古梅,相传是郑成功亲手种植。每逢祭日,人们便前来向郑成功像行礼膜拜,以怀念他收复台湾的功绩。

收邪

浙江省台州一带流行的民间节日。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举行。当地传说:天上有龙神,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回天,把新年的瘟神疫鬼全部收降带亡天。当地由此有收邪之俗。

届时,台州汉族人很早便闭门锁户。深夜,参加过舞龙和制作各种灯笼的人便举着龙和各种灯具走街串巷,敲着鼓锣,高举龙灯的人在前高喊:“收邪收邪!”屋里的人听到这喊声便熄灭灯烛,屏息静卧,不能发出任何响声。之后,人们把各种灯具送到庙里由道士设坛祭祀后焚烧。并分吃祭品,当地人称之为“吃龙肉”,认为这样可以除邪避难。此节现已不传。

燕九节

流行于北京城一带的民间节日,也叫筵九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举行。

相传山东栖霞,有一邱真人,大约十八、九岁,曾在宁海昆仑山向元太祖陈述治国安民之道,很受赏识,被赐神仙称号,并被封为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后来他居住在燕地的太极宫,即现在北京的白云观。80高寿时,于正月十九日仙逝。

以后,每到这一天,北京人便出西便门,或雇驴坐车,或结伴步行,争往白云观。观外货摊相连,商贩竞相叫卖,各种杂耍游乐不绝于途。

相传这一天邱真人或者化为乞丐,或者化为仕女,重返人间。于是众人便坐在一起,静心等待,希望能见到,保佑自己一年吉祥。

如今的白云观庙会,已经没有了迷信色彩,成为北京人春节期间休息娱乐的场所。

下九节

旧时汉族传统节日,农历每月十九日举行。据宋代无名氏所著《采兰杂志》中记载:“古人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下九日,农家置酒为妇女之欢,女子是夜作藏钩诸戏,以待月明,甚有忘寐而达旦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有“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诗句,这些都是对旧时汉族传统节日——下九节的反映,可见,旧时农历每月的十九日,是妇女们嬉戏欢娱的好时光。现在这个节日已不被重视,所以有关节日记载已不多见。

补天补地节

又称“补天穿”、“补天漏”、“补天地”、“天饥日”等。是民间纪念女娲的节日。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间节日,时间不太一致,有的在农历正月初七,有的在十九、二十,也有的在二十三、二十四,其中以正月二十为最多。

这一天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项是用红丝线系上煎饼放在屋顶上,叫作“补天”;一项是把煎饼放在庭院当中,叫做“薰天”。这种习俗产生很早,东晋、宋等朝的典籍中均有记载。相传女娲就是在这一天补天的。有些地方则煎咸甜糍糕,放在庭院当中,用来“重天”。甘肃走廊各县,每逢这一天人们不能做挖土、拆房、剪布等事。家中主妇先煎好一张大煎饼,上面插上一枚系有红线的针,然后捧着登梯送到厨房顶的天窗上,全家人在院里喊:“补住了没有?”主妇答”补住了!”然后把煎饼拿下来,一家人笑逐颜开地分食煎饼。

在陕西地区此节被称作“女皇节”、“女王节”、“蜗婆节”,相传远古时代,天缺东南,地陷西北,女娲曾在骊I山炼五色石补天地。为了追念这位女神,骊山周围的百姓,每年正月二十(或二十一、二十二,相传为女娲的生日),家家户户吃补天饼。有的吃煎饼、烙饼,也有的吃蒸饼。饼薄而圆,饭前举行简单仪式,由家庭主妇撕饼抛向房顶,象征“补天”;然后扔向井中或抛于地上,象征“补地”。

客家山歌节

台湾竹东地区客家人民间节日。每年正月二十日举行。这一天,新竹、苗栗等地的客家人,都要到新竹县的行东参加盛大的客家山歌大会。远在外地经商谋生的客家乡亲,也会不辞千里赶来参加。赛歌会上,分老山歌组、长寿组、山歌仔组、平调组、男女对歌组和少年组进行。对歌开始,台上歌声嘹亮,响遏行云;台下万头攒动,兴致勃勃。对歌从早上开始,一直延续到深夜。每年举行,风雨无辍。

填仓节

汉族节日。流传相当广泛。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举行。

京、津一带,旧时这一天,粮商米贩,都要祭祀仓神,鸣鞭放炮。一般百姓家都要烹饪治食,犒劳家人,叫做填仓。

山西一带,到了这天,人们会用柴灰在地上洒圆圈,在圈内放上各种作物种籽,用土压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在河北南部,这一天要用五谷杂粮蒸成布袋状的食品,谓成扛布袋,希冀这一年五谷奉登,家家袋满仓流。

龙凤日

辽宁省大连地区长海县一带的民间节日,届时汉族群众家家户户制作龙凤,人们用各色纸片,各色小布头,剪成龙凤式样,缝成游龙戏凤。然后贴在窗户、门户,挂在卧室床头、灶王龛上,大多的孩子每人背领上也挂上龙凤。前者是祈求龙王凤母保佑全家平安无事、儿孙繁盛,后者是盼望子孙成人立业,有望子成龙之意。今已不流行。

生菜会

广东广州一带汉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举行。广州人逢年过节最好的佳肴是青菜。一是爱吃,二是生菜与“生财”谐音,便取其“生发”、“生财”之意,讨个吉利。每值这天,人们便纷纷结伴来到郊外,席地而坐。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唱八音、听戏曲,欢笑玩乐。吃饭时,人们争相食用青菜,以讨吉利。节日会场上还设有几个水池,水中有螺、蚬等,妇女们任意摸捞,以预卜生儿育女之事。据说,摸到螺的可以生儿,摸到蚬的可以育女。

安铺雷神诞

广东省廉江县安铺一带的民间节日。民间传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为雷神生日。当地王枢宫里供奉有雷神,故当地汉族人民每到这天必举行节日活动。白天游神,夜里游灯,为雷神祝寿。白天游神时,队伍浩浩荡荡。最前头是大三角彩旗,后面跟有香案,上面点着香明烛及宝帛。紧跟的是拜神品台,上面放有烧猪,作为祭祀。香案和拜神台多达几十个。最后,是雷神的轿子和各条街各地片境神的轿子十几顶,由童生道公随伴两旁。游行时锣鼓喧天,还有花架、舞狮、舞龙等,队伍绵延数里,两旁观看的人不计其数,热闹非凡。

到了夜里,各家各户燃放烟花爆竹,张灯结彩,举行游灯活动。灯形态各异,走马灯、长灯、短灯、盘转灯、方灯、圆灯、扁灯、棱灯、小动物形状的灯、大宫灯、大型花灯等等。大花灯上可载数百盏小灯笼。儿童们按30人或50人结成一队,身着长袍马褂,头戴帽子,足登白鞋,手举各种小动物造型灯,结队而行。队伍中还有由各种彩灯引导的八音座。乐师领奏“迎春花曲”,在锣鼓架上,也装饰上了各色彩灯。队伍中裱糊的狮头。龙头、龙尾、鹦鹉眼睛里也要装上灯,活灵活现,画龙点睛。数里之长的游行队伍便是数里长灯组成,人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群情激昂。这天,人们还要请来大戏三班。通宵达旦,表演技艺。现在过节时,已取消了游神活动,但游灯活动仍保留着。

棉花生日

辽宁省铁岭一带汉族民间传统农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举行。

相传这一天是棉花的生日。当地汉民举行庆祝仪式来占卜当年棉花收成。当地有句俗语: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二十八。《铁岭县志》载:“棉花生日,农家置筐于房,以筐之覆仰验(棉花)收歉;筐仰丰收,筐覆歉收。”就是说每到农历正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农家百姓会把荆筐扔到房上,落定后,如果筐口朝上,则预示着当年棉花丰收,如果筐口朝下,则说明当年棉花歉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风俗渐渐消失。

除贫

旧时福建省福州一带民间节日。史传高阳氏(颛颛)的儿子,专吃杂粮穿破衣,后来农历正月二十九日死去。因此每值农历正月二十九,当地家家户户使用各种饴果混合以后加上水煮成糜粥,馈赠给亲朋好友及邻里乡亲,并且还要在各个巷道口摆上糜粥破衣,举行祝祷仪式。当地人称为“除贫”,以求神灵保佑生活美满。此节如今已不盛行。

甩火把

浙江省嘉兴一带汉族民间节日。当地有在农历正月择一日夜甩火把的风俗。这天午夜,人们用稻草绑扎成火把,点着后扔向四面八方,也有的直接在田里堆起茅草、茭白草点燃。或者扎成很高的草把,上面用彩条装饰,待黄昏时在鼓锣声中焚烧。甩火把时还要念着:“火把掼得高,三石六斗稳牢牢。火把掼到东,家里堆个大米囤;火把掼到南,国泰民安人心安;火把掼到西,风调雨顺笑嘻嘻;火把掼到北,五谷丰登全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