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届时,市区的夫子庙、评事街等地,到处有灯贩出售纸灯。纸灯形状各式各样,精致玲珑。前来买灯的人络绎不绝。灯贩生意红火,形成灯市。此地有一风俗,凡是闺女嫁出的人家,正月初八日都要给女婿家送上花灯,而且必须送明角麒麟送子灯,意在盼望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于是逐步形成节日,流传至今。
谷日
浙江杭州一带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湖北、湖南、河北、四川等地。当地传说农历正月初八日为谷神的生日,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纷纷观天气之阴晴,占卜当年谷物之丰歉。晴则丰,阴则歉。另因佛教中有八字佛之说,故杭州市民这天还到城外的圣因、灵隐、净慈、昭庆、风林、胜果、虎跑和海潮等8个寺庙烧香敬神,俗称“烧八寺香”或“烧八字香”。
拜天公
台湾省汉族民间节日。每年正月初九举行。当地群众视这一天为最高神天公的生日,非常重视。临近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制作龟粿、发棵等,作为供品。红龟棵呈龟红色,打龟甲印,象征长寿。节日前夕,全家老少必须“守寿”到午夜。节日当天早晨,各家纷纷燃起鞭炮,向天公磕头作揖,希望天公保佑人寿年丰,四季平安。
茅山会
江苏省句客一带汉族民间节日。当地民间传说:茅山上有茅氏三兄弟修行,并且都修道成仙,百姓们便修建三茅宫以纪念他们。后当地汉族群众便形成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间烧香拜佛纪念茅氏三兄弟的习俗,沿袭成节,遂成茅山会。届时,来这里进香的人流如潮。人们以乡村为单位结为一会,人人身背黄色布囊,上书“朝山进香”,簇拥着神龛,敲锣打鼓,高举彩旗而来。神龛形状如屋宇一般,高一尺五六寸,宽一尺左右,上面精细雕刻并挂彩刷金,华丽别致。里面供着神像。队伍所到之处观者无数。当地人这样做,以为能求仙人保佑一年生活平安,吉祥如意。
花灯节
流行于广西岑溪一带的汉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当地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家庭,都要由母亲领着儿子到社庙挂花灯,向社王报人丁,祈求平安成长。灯用竹篾扎架,内点油灯,每日加油,外糊花纹纸,上写谜语。这一天,还要饮”花灯酒”,外祖父母要给外孙送衣服、背带、玩具等。邻居友人也要赠衣物,送封包,表示祝贺。直到正月十六,便不再添加灯油,任由儿童将灯取走。
石头生日
旧时流传于河南一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十举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备香蒸馍,向石头顶礼膜拜,祝贺石头的生日。还有一些人家要小孩认石头做干娘,保佑一生健壮平安。到了中午,家家以馍饼为食。认为吃烙馍,一年内便可遇事顺畅,落得钱财。此节已不流行。
十指日
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汉族民间节日。当地人旧时多在农历正月初十蒸莜面,预卜当年天景,遂沿袭成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日举行。
过节这天,严禁妇女使用针线,家家户户要吃莜面。入夜时分,有的人家在水缸旁燃香明烛,祈望有个好年景。旧时预卜的方式是,用莜面做成12个小臼,代表正月至腊月,然后按顺序排列放在蒸锅里。蒸熟后开盖看,臼里有水的,所代表的那个月则雨水多。臼里没水的,代表那个月偏旱。现在这一节日已不盛行。
马街会
河南宝丰县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在宝丰县马街开始举行,到十三日达到高潮。
届时,各地曲艺艺人会结伴而来。选好地点即开始表演。各种曲种如河南坠子、三弦、琴书、大鼓、道情、越调等,一时金鼓齐鸣,蔚为大观。会上还有对书的习惯,即两台戏同时上演,比其高低优劣,胜者可多得书份。会后书份最高者,可得书状元的名誉称号。这一节日的举行,推动了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又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近年来规模日益增大。
参太子灯
江西省丰城县泉港镇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两年举行一次,意在祝福人寿年丰、万事如意。过节时间为每隔一年的农历正月十二日。
届时,参拜的人们从唐郎出发,沿白富、徐家岗游行到北坑村。再过两年,又从北坑村来唐郎还灯。节日期间,还邀请当地有名的武术师赛拳术、打三节棍、打团排、耍流星、滚铁叉、舞大刀、舞狮子等。队伍所经之处,商贩如云,非常热闹。
胡集书会
山东省惠民地区胡集一带汉族民间传统节日。相传始于清朝初年,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书会开始,正月十五日结束。为期三天。届时,附近各村各乡的说书艺人前来献艺,形式多样,技艺高超。有演唱西河大鼓的,有说毛竹板书、评书、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的,众多曲艺剧目,荟萃于此。招噪远近数百里群众。人们摩肩擦踵、街塞道堵,多时人数可达四、五万。一阵阵艺人表演声,一片片鼓掌喝彩声不绝于耳,气氛异常热烈。
六龙会
安徽省繁昌县一带民间节日。当地狄港镇中有6座庙宇,为都天庙、城隍庙、祖师庙、三帝庙、关帝庙、大王庙。周围汉族居民每到正月便集资制作6盏龙灯,为正月十三日开始的六龙会做准备。六龙会通常从正月初七开始筹备,正月十三日试灯开始,十四日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也叫拉灯。此间,每盏龙灯巡街时都有仪仗队为先导。有人持“城隍神灯”、“都天神灯”、“五显神灯”的方牌,有人提燃香的香炉和烧着红炭的火盒及声音宏亮的金筛。开头一至三天,龙灯前进速度较慢。舞龙之人将龙舞得摇头摆尾、形态逼真,引来无数观者。而在六龙会最后一天为圆灯。6条龙灯延伸在长达1里多的街道上,上下飞舞,一直到龙灯拉破为止。观赏的人在自家门口大喊助威。如果龙灯在谁家门口被拉破散架,则认为不吉利,要马上把事先预备好的一盆泔水泼出去,取把晦气泼出去之意。此节已不流行。
放烧火
江苏南通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正月十四日,当地各家各户捆稻草多束,插于田中,再用面粉捏成像棉花一样的面果几百个,缀于草捆之上,如真棉花一般。明月升空时,人们手握草把柏枝,点燃一端,旋舞狂欢,并边舞边唱祈望丰收的歌调。火把燃尽后,再把稻草捆上的面果取下,拿回家炒熟食用。据说小孩吃了,可以免灾,不生蛔虫。
平定灯节
流行于山西平定一带的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开始。节期三至六天不等。当地传说,女娲曾在平定县城东南50里的东浮山,炼五色石补天,据说现在东浮山上入水不沉的浮石,就是当年女娲补天所剩之石。当地在宋代就建有娲皇庙,并在正月十五日燃塔火,燃塔火的时间与元宵灯节的节期相一致。
到了节期,人们在各自家门前,用半截砖和黄土垒成高一米左右、直径为半米的桶状炉,外表抹泥后,用手把粗细的铁棒槌在其四周齿上百个圆孔,内装煤块,每日添加一次:煤块燃烧后,火苗从塔炉四周的孔中冒出,以纪念女娲补天之功。此外,节日期间该地群众还举行张灯赏灯的活动。
白虎祭
浙江绍兴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举行。据《协纪辨方书》引《人元秘枢经》所说:“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丧服之灾”。当地人为消灾避难,求得全家太平,吉祥如意,每到农历正月十四日,便家家请巫师设祭坛,杀猪宰羊以祭祀白虎之神。祭祀完毕,每家还要用红绿线挂一张白虎图于门上,当地人称之为“遗白虎”。此节现已不多见。
汝阳灯节
河南省汝阳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日举行。届时有多种活动:散花、鬼棒、灯山,孩子们“偷灯盏”等等。
所谓“散花”就是各家各户用干草绑成草把,上面插上彩色纸花,放在粪堆旁。所谓“鬼棒”是指取几根秫秸,将其一端劈成细篾,每一细篾尖端插一短节秫秸,放在房檐下。晚上人们作面灯,装上些植物油,点燃后放在各处,就是“灯山”。孩子们趁没有人时,偷走面灯回家吃了,便是“偷灯盏”。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点完灯山,全家老老少少都穿上最新的衣裳相伴观灯,俗称“消百病”。每村的中央还搭有一个神棚,里面有各种烟花爆竹、裱糊的花伞、花马、火旗杆等。等人们聚齐以后,开始燃放花炮。霎时,爆竹震天,火树银花。灯节上还有旱船队、高跷队、狮子舞前来助兴。汝阳灯节人潮如海,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顺懿夫人诞
福建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十五日举行,以祈求保佑妇女生产平安。中国民间关于顺懿夫人的传说颇多。其中一说顺懿夫人原名陈靖姑,生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正月十五日。父名昌,母亲葛氏,家住在福州下渡。陈靖姑自幼聪明伶俐。后嫁给刘杞。在她怀孕几个月时,不幸家乡遭受旱灾。为救广大人民逃离苦难,她主动堕胎以感天祈雨。她的行为感动了上苍,遂降倾盆大雨,旱灾得免。而陈靖姑却因劳累过度,不久身亡,年方24岁。她临终遗言:死后为仙,专门营救难产的妇女。遂被尊为救助难产妇女的神祗。
福建和浙江还有另一种传说:福建古田县临水乡有一山洞,洞里有一条巨大的蛇。这条蛇用呼出来的毒气害人。一天忽来一位红衣女子,身佩宝剑,进洞与蛇搏斗,斩杀巨蛇。百姓感激,问她姓名,她说是福州下渡陈昌的女儿,说完便消失了。于是人们在山洞修建庙宇,供奉这红衣女子,并称其为临水夫人。南宋理宗赐她“崇福昭惠慈济夫人”尊号。浙江省丽水一带,每年正月十四日还举行顺懿夫人出巡仪式。在正月十三日先由福寿双全的老妇人为夫人神像沐浴更衣,前来膜拜的妇女要喝一口沐浴神像的汤,据说这样可以怀孕生子。到正月十四日,每家每户都要设香案备斋饭。自愿组成的出巡队伍簇拥着夫人的神像,手里拿着各种彩灯,出巡街巷。神像所到沿途,唢呐声不绝于耳,各家门口燃放鞭炮,最后再送神像归到庙里。其他各地节日活动类同。
元宵节
又称“灯节”、“上元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据传,灯节起源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出宫观灯,与民同乐,沿袭而成为民间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据说这一天还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日,相传是天官祭日,故又称上元节。人们习惯于在这一天吃汤元,北方人则吃元宵。元宵形圆音圆,表示团圆之意,象征一家团圆和睦。
元宵灯会,为元宵节最富诗意的活动。夜幕降临之时,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仿佛天上银河降落人间。唐宋时代,花灯还只是在中原一代盛行。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逐步传遍全国。
在争奇斗妍的花灯中,福州的桔灯极富特色。制作时把大型鲜桔挖空,留下空壳为灯,下面制一烛托,灯中点蜡,用四条红线把桔灯挂起,烛光透过红色的桔皮,绚烂通明。
猜灯谜,从南宋开始就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游戏活动之一。古时谜面多用成语或诗句。时至今日,谜面千姿百态。猜谜已成为一种富于民族色彩和风格的文艺项目。
元宵节时,各地还有一些各具特色的活动。如冀南、胶东一带农村,元宵夜里家家要蒸制面灯,盛油点燃。在门前挂猴灯,鸡窝里挂鸡灯,水缸里吊鱼灯等。山东临沂一带群众还在面灯里放几颗豆粒,蒸熟后,根据豆粒的膨胀程度来预测当年雨水的多少。
桥梁节
广东吴川一带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据传已有600余年历史。
相传从前吴川梅箓镇隔河相望。进梅箓镇要坐渡船。刮风下雨时便无法来往。有一年正月十五,大雨如注,江水暴涨,全村人的生命危在旦夕。这时,一位仙女飘然而至,用彩带化作一座桥梁,横跨在梅江上,村民们这才化险为夷。为了感谢仙女的恩德,以后,每到正月十五,人们就把梅江上的一座桥打扮成花桥,张灯结彩,披红挂绿。桥上还挂满各种纸花,供游人采摘。白花象征男孩,红花象征女孩。入夜,花桥上人流如潮,笑语不断。花桥下,人们争相洗手。相传这样可以洗掉一年的辛苦和不幸。
陈十四娘娘祭
浙江省温州带汉族民间节日,过去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或十月初十日举行,以祭祀陈十四娘娘。相传,陈十四娘娘名陈靖姑,自幼在庐山学剑,武艺高强。她杀富济贫,为人们爱戴,被当地人视为女神。旧时温州各县都有广应宫或永端宫,供奉有陈十四娘娘的神像。据说陈十四娘娘专门掌管生儿育女之事。故每年正月十五日或十月初十日,没有生育的妇女或尚无男孩的妇女,便结伴前来祈求娘娘赐子。神案前摆着许多男孩塑像,都是用米烧制的。烧香的妇女会争相抢夺这些米孩,带回家去吃掉,认为这样可以得子。遂相沿成节。
费县玉皇庙会
山东省费县一带汉族民间节日。过去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是为玉皇“送驾”的活动。
正月十五这天,由众多乡亲组成的送驾队伍开始游行。前面为八面彩旗开道,锣鼓唢呐队伍紧随其后。后面还有高跷队、旱船队、狮子队等。队伍抵达玉皇庙时,马上设香案,燃香明烛,叩首跪拜,之后便载歌载舞,欢呼雀跃,以讨玉皇大帝欢心,保佑人们延年益寿,五谷丰登。仪式的最后一项是撒下去年立春时做的“春公鸡”,至此整个仪式才算结束。
蜂炮节
台湾省盐水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民间传说,台湾省盐水一带曾流行瘟疫,长达20余年,许多百姓因此丧命。人们便认为这是鬼怪作祟。有一年正月十五,当地汉族百姓请镇上武庙的“关帝爷”出巡绕境,并大放烟火爆竹,借以驱鬼除魔。此后瘟疫竟然绝迹。于是盐水人就有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的蜂炮节。
届时,人们用大量烟炮祭礼,把上万支冲天炮连结、捆绑在一起。当天晚上七时左右,二、三十顶神轿从武庙出发,像当初抬“关帝爷”出巡绕行一样。另有人专门守在庙前,神轿一出庙门便开始放炮。霎时间,爆竹噼啪,震耳欲聋。接着,人们纷纷冲上街道,燃放爆竹,五颜六色的火炮把天空照耀得绚烂多彩。神轿绕行市区需十多个小时,蜂炮始终鸣放,直到神轿绕行完全程后才告终结。
拉七姐
山东省民间传统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南朝宋人刘敬叙的《异苑》载,有位姓何名媚字丽卿的女子,又叫紫姑,是寿阳李景的妾。因为李景的元配嫉妒她,正月十五日夜将其害死于厕中,后被尊奉为厕神。紫姑又叫七姑,也叫七姐。据传她能占卜桑蚕事及百事,还善于猜谜,所以后人每到正月十五日都要扎制紫姑像迎奉她。山东一带汉族民间每逢元宵日,姑娘们用秫秸或谷杆扎成人身子,用葫芦或瓢制成一个紫姑的头形绑在上面,再给草人穿上衣服,扮成“七姐”,而后,人们便前拉后推,你争我抢,扯七姐,在街上游行。据说这样“拉七姐”可以驱除百病。
泥人会
广东省吴川县梅箓一带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届时,制陶艺人都集中于镇上,当场献艺,各逞本领。这些泥塑品种繁多,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反映的内容如古代神话、戏曲人物、历史故事、喜庆吉祥等。广大群众从四面八方前来购买,十分热闹。梅箓一带古时盛产陶器,相传这个节日兴始于唐朝,有盛名,并沿袭至今。
山东火神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