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民道德规范读本
11248900000010

第10章 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

《纲要》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定之中。”我们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获得衣、食、住、行等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否则,不仅不能从事政治的、科学的和文化艺术等一切社会活动,而且连生存都难以维持。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广大劳动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源泉,也是进步的思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中的决定力量。这是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最突出的表现。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人民群众起到了社会革命主体的作用。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际上都是劳动人民起来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因此,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道德观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群众路线是我们的根本工作路线的论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更是反复强调,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成败的标准。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所以,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在一切工作中,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二、需要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也离不开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观点,是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就基本方面而言,我们每个人必须树立以下三个基本观点:首先,每个人都要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社会是一个整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每个人的生活与发展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在这种联系中,个人只有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劳动的服务对象,并竭力做好服务,自己的劳动才是有价值的。另外,人作为独具精神追求的高等动物,只有在为他人和社会的奉献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层次,满足精神上的追求。绝对自私的人,必然会被大多数人鄙视。其次,个人要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去奋斗。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劳动与奋斗的舞台和现实条件。每个人只有从这种现实条件出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去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展现自己的价值。那种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畏缩不前的人,终将一事无成。再次,个人要以自己的努力奋斗去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每个人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分子,都肩负着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责任。正是在众多社会成员不懈的努力奋斗中,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历史的车轮才会滚滚向前。我们应该把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2.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与协作并存的经济。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着市场主体之间不断地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效率,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又必须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的总目的,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在这个总目的的指导下必须进行协作。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是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竞争。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首先,要鼓励正当的竞争。开展正当竞争,必须树立四个意识:风险意识,即认识到参与竞争就会遇到风险,风险与回报往往存在着正比关系,并且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规则意识,即竞争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通行的规则,以正当手段去竞争;自立意识,即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苦练内功,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去竞争,而不是依靠政策倾斜或特殊保护去竞争;自卫意识,即善于运用法律法规作为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对不守规则的对方提出申诉和惩罚。其次,要反对不正当竞争。对于坑蒙拐骗、垄断封锁等不正当竞争,除了按照法律法规去惩罚,还必须通过道德舆论的力量进行谴责,要营造反对不正当竞争的道德舆论氛围。再次,要大力鼓励开展协作。社会主义的经济生产,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在企业内部、行业内部以及行业之间,都需要广泛的协作。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协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培养强大的市场竞争主体,首先必须在国内市场上倡导精诚合作,使企业或行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进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那种相互封锁、相互拆台、自相残杀的行为,将使整个社会主义经济蒙受损失。要通过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团结协作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竞争观念。

3.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对于先富与后富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他说:“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全民共同致富是目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手段。我们鼓励依靠诚实而勤奋的劳动致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使人们在财富上有一定的差距,有利于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穷保险,富危险”和“吃大锅饭”的观念,有利于促进竞争,有利于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们的共同富裕。第二,不能容许贫富差距无限制地拉大,不能容许社会两极分化,不能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这一点,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谋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如果贫富的差距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不仅会引起诸多的社会问题,挫伤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还有可能葬送社会主义的整个事业。这是我们应该特别警惕的。

在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倡导依靠合法经营先富光荣的观念,也要倡导先富带动共富光荣的观念,同时要贬斥那种不思进取、甘于守穷或为富不仁的行为。要通过积极的道德评价与舆论引导,鼓励一部分人在合法经营与辛勤劳动中先富起来,更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和帮助未富起来的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这个关系,主要表现在精神产品生产中如何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益紧密。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具有商品属性,要讲究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好,有助于宣传文化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同时又要看到,文化产品属于精神产品,是具有特殊属性的商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有些精神产品,直接经济收益可能不大,但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很大。文化市场不同于物质产品市场,既不能忽视一般市场规律的制约,更不能忽视精神产品作用的特殊要求。

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对精神文化产品而言,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精神文化产品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对于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小康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文化消费将大大增加,精神文化产品对人们的影响将会更加重要。因此,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其次要努力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起来。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复杂的关系。我们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力求使作品取得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实现生产者与传播者的经济效益。要注意防止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的倾向,更要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和见利忘义的错误行为。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部门和个人,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能见利忘义,不能不考虑产品的社会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精神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必须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三、切实做好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

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我们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首先,要关心群众。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处在深刻变动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问题千头万绪,维护稳定任务艰巨。我们要心系群众,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准确把握群众的脉搏,及时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向群众求教。其次,要服务群众。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认真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焦裕禄顶风冒雪给灾区群众送粮,孔繁森半夜三更给兵站司机做饭,看起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恰恰就是这一件件很具体的小事,把党的温暖和关怀带给了群众,也正是从这些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对人民的热忱和忠诚。再次,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贫困地区和困难人群。对于那些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群众,要根据党和国家的特殊政策,想方设法发展经济,使他们早日富裕起来。对于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切实做好送温暖、献爱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