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极沟通的7种习惯
11248300000017

第17章 善于巧结人缘

好人缘是一个人的巨大财富。有了它,事业上会顺利,生活上会如意。但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你的辛勤努力。

1.尊重别人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把这条朴素哲理运用到社会交往中,可以说,你处处尊重别人,得到的回报就是别人处处尊重你,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你自己。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孩不懂得见到大人要主动问好、对同伴要友好团结,也就是缺少礼貌意识。聪明的妈妈为了纠正他这个缺点,把他领到一个山谷中,对着周围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谷回应:“你好,你好。”妈妈又领着小孩喊:“我爱你,我爱你。”不用说,山谷也喊道:“我爱你,我爱你。”小孩惊奇地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会落在他的脸上;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因此,不管是时常见面,还是远隔千里,都要处处尊敬别人。”小孩朦朦胧胧地明白了这个大道理。

2.乐于助人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一架敌机正飞速地向阵地俯冲下来,正当班长准备卧倒时,突然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在那里直愣愣地站着。班长顾不上多想,一下子扑了过去,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身下。一声巨响过后,班长站起身来拍拍落在身上的泥土,正准备教育这位小战士,回头一看,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故事中的班长,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在人生漫漫长河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所见到的某人现在的遭遇,极有可能是你以后某种遭遇的一次预演。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心疼别人,有时就是心疼我们自己。

马克思在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正是他在经济上最贫困的时候,恩格斯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对此,马克思十分感激。当《资本论》出版后,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谢意:“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可能,我只有归功于你!没有你对我的牺牲精神,我绝对不能完成那三卷的巨著。”两人友好相处,患难与共长达40年之久。列宁曾盛赞这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故事”。

在美国波士顿,一座犹太人被屠杀的纪念碑上,刻着一个名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的一首悔恨诗:“初起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犹太人互相帮助的例子,值得深思:

只要你是犹太人,哪怕身无分文来到异国他乡,只要当地有犹太人组织,只要你找到他们,你的吃饭住宿问题就立刻会得到解决。

当然,犹太人组织不是永远提供慈善服务的机构。犹太人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们很快就会找一个愿意帮助落难者的犹太商人。假如这是一个鞋商,他就对落难的同胞说,我这鞋店目前只在西边发展,这座城市的东面还没有一家分店。你就到东面去开分店吧,我借钱给你去租店铺,我也先提供给你货,等你卖掉了鞋,赚到了钱再连本带利还我。你站住脚了(这应该没问题,我会帮你站住脚),我就是你的长期供货商。

这种帮助人的方法是精明的,它不但帮助了落难者,同时又扩张了自己的生意。

3.心存感激

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最是微妙不过。对于别人的好意或帮助,如果你感受不到,或者冷漠处之,因此生出种种怨恨来则是可能的。

经常想一想吧:你在工作中觉得轻松了,说不定有人在为你负重;你在享受生活赐予的甜蜜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付出辛劳……生活在社会大群体里的你,总会有人为你担心,替你着想。享受着感情雨露的人们不要做“马大哈”,常存一份感激之心,就会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情感的纽带因为有了感激,才会更加坚韧;友谊之树必须靠感激来滋养,才会枝繁叶茂。

王先生在单位很有人缘,威信颇高,有人问他原因时,王先生讲:“古人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虽做不到这一点,但我始终坚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感激别人。”王先生道出了为人的真谛。

因为有了感激,你才会成为一个好同事、好朋友、好家人。

4.同频共振

声学中有个“同频共振”的现象,就是指一处声波在遇到另一处频率相同的声波时,会发出更强的声波振荡,而遇到频率不同的声波则不然。

人与人之间,如果能主动寻找共鸣点,使自己的“固有频率”与别人的“固有频率”相一致,就能够使人们之间增进友谊,结成朋友,发生“同频共振”。

共鸣点有哪些呢?比如说:别人的正确观点和行动、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等等,都可以成为你取得友谊的共鸣点、支撑点,为此,你应响应,你应沟通,以便取得协调一致。当别人飞黄腾达、一帆风顺时,你应为其欢呼,为其喜悦;当别人遇到困难、不幸时,你应把别人的困难、不幸当做你自己的困难和不幸……这些就是“同频共振”的应有之义。

5.真诚赞美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因此,对于他人的成绩与进步,要肯定,要赞扬,要鼓励。当别人有值得褒奖之处。你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诚挚的赞许,以使得人们的交往变得和谐而温馨。

有一则古老的笑话:

有一个拍马屁的专家,连阴问的阎罗王都知道了他的姓名,他死后来到森罗殿见阎王,阎王一见到他便拍案大喝:“好刁猾的东西,听说你是拍马屁专家,专好拍人马屁。哼,我最恨像你这样的家伙!”

那拍马屁专家赶紧跪地叩头说:“冤枉啊,冤枉,阎王爷有所不知,那些世间之人都喜欢别人拍他马屁,我不得不这样。如果世上之人都能像大王您这样明察秋毫、公正廉明,那我哪里还敢有半句恭维?”

阎王高兴,直说:“谅你也不敢拍我马屁。”让人拍了还自鸣得意呢。

这则笑话虽是说的拍马屁之精,但也说明了说赞扬话会使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你的说法,而别样看待于你。

赞美是友谊的源泉,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它不但会把老相识、老朋友团结得更加紧密,而且可以把互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

历史上,戴维和法拉第的合作是一个典范。虽然有一段时间,法拉第的突出成就引起戴维的嫉妒,但其二人的友谊仍被世人所称道。

这份情缘的取得少不了法拉第对戴维的真诚赞美这个原因。

法拉第没有和戴维相识前,就给戴维写信:“戴维先生,您的讲演真好,我简直听得入迷了,我热爱化学,我想拜您为师……”收到信后,戴维便约见了法拉第。后来,法拉第成了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名满欧洲,他也总忘不了戴维,说:“是他把我领进科学殿堂大门的!”

6.诙谐幽默

人人都喜欢和机智风趣、谈吐幽默的人交往,而不愿同动辄与人争吵,或者郁郁寡欢、言语乏味的人来往。

幽默,可以说是一块磁铁,吸引着大家;也可以说是一种润滑剂,使烦恼变为欢畅,使痛苦变成愉快,将尴尬转为融洽。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去某小城,临行前别人告诉他,那里的蚊子特别厉害。

到了那个小城,正当他在旅店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在马克·吐温眼前盘旋,使得职员不胜尴尬。

马克·吐温却满不在乎地对职员说:“贵地蚊子比传说不知聪明多少倍,它竟会预先看好我的房间号码,以便夜晚光顾、饱餐一顿。”大家听了不禁哈哈大笑。

结果,这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十分香甜。原来,旅馆全体职员一齐出动,驱赶蚊子,不让这位博得众人喜爱的作家被“聪明的蚊子”叮咬。

幽默,不仅使马克·吐温拥有一群诚挚的朋友,而且也因此得到陌生人的“特别关照”。

7.大度宽容

人与人的频繁接触,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大度和宽容,就会使你赢得一个绿色的人际环境。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不要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生活的路,因为有了大度和宽容,才会越走越宽,而思想狭隘,则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然而它仍旧存在。他不断地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后来,那个人心痛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如果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生之憾的危险,刻意去剔除对方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而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手里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珍珠,学会包容与珍惜;然后,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谐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8.诚恳道歉

有时候,自己欠考虑,可能会误解别人的好意;自己一句无意的话,可能会大大伤害别人的心……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别人,就应真诚地道歉。

道歉不仅可以弥补过失、化解矛盾,而且还能促进双方心理上的沟通,缓解彼此的关系。

英国首相丘吉尔起初对美国总统杜鲁门印象很坏,但是他后来告诉杜鲁门,说以前低估了他,这是以赞许的方式表示道歉。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元帅有一次错怪了洪学智将军,后来彭德怀拿了一个梨,笑着对洪学智说:“来,吃梨吧!我赔礼(梨)了。”说完两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道歉最好注意方式方法,否则,人们会感觉你没有诚意。

英国政治家比弗布鲁克男爵(1879年一1964年),一向仗义执言,有一天,他在“伦敦俱乐部”的厕所里碰到了爱德华,希思,当时希思还是下议院的年轻议员。比弗布鲁克觉得很窘迫,因为几天前,他曾在报上攻击过希思。他很不好意思地对希思说:“亲爱的年轻人,我想那件事就让它过去了吧。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向你道歉。”

“谢谢啦,”希思咕哝着说,“不过下一次,我希望你在厕所里攻击我,而在报纸上向我道歉。”

9.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重要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出生成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十几个人坐在大餐厅中。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内一个不被注意的柜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寻不着时再跳出来。

让小英若诚大为尴尬的是,大家丝毫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饭饱,大家离去后,他才蔫蔫地走出来吃了些残汤剩菜。自那以后,他就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就会大失所望。

谈话也是一种艺术,如何在谈话中不使人生厌,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少谈自己,这不仅是生活上必备的基本生存技巧,而且也是一个人必备的谈话修养。

10.不随便指责他人

随便说人家的短处,揭人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

你要明白,你所知道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私非你所详悉的。你若贸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就会颠倒是非,混乱黑白。说了就收不回来,你还能更正吗?

社会上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世间不知多少悲剧由此而生。你虽不是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短处,也许无意中就为别人种下恶果,而恶果滋长到如何程度,有时非你所能预料的。总之这种做法对你无益,对人有损。要是有人向你说某某人的短处的时候,你惟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谈论别人,不可就片面的观察便在背后批评别人,说一个坏人的好处,旁人听了最多以为你是无知。把一个好人说坏了,那就不仅是道德的问题了。

11.巧说“不”字

社会交往中,有的人不忍拒绝别人的要求,甚至不肯拒绝那些明显不合理的要求。结果往往为了他人的事情忙得顾此失彼,最后耽误了自己的事情不说,还常常招致莫名其妙的责难。

生命中的任何获得都需要付出代价。学会拒绝对你无意义的人和事,你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分析一些不愿意拒绝他人的心理,我们发现他们主要存在如下几个主要心理:

①如果我说“不”,他们或许会觉得受伤害或碰钉子

这种情形当然有可能发生。如果因某人向你提出某种要求而你说了“不”,对方可能会有碰钉子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你却无法为他的感受负责;你只能对自己负责。假使你知道对方是个极易产生挫折感的人,你对他说:“我无意让你感到难过或受挫,但是……”然后再加上你的陈述。这种做法显示你在乎对方的感觉——但别为此扛起责任。如果你认为自己能为他人的感受负责,那也未必太看重自己了。

②如果这次我说“不”,他们可能就再也不喜欢我了

你不妨问一自己,真的可能这样吗?倘若真的如此,你是否还愿意和这种不允许你有权说“不”的朋友相交。

③如果这次我说“不”,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再向我提出要求了

这也是有可能的,但两者毫不相干。你一次只能应付一种情境。你无法左右别人将来的行为。除此之外,顺便向对方说声:“下次再看看”,也可以将你的意思清楚地表明出来:你现在说了“不”但未必永远如此。

④把握不准对方的心态

如果我说“不”他们也不会当做一回事,虽然依你过去与这个人相处的经验看来,可能性相当大,但是你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即使他们真的不会当做一回事,起码你已经采取了应有的步骤。所以你已经成功地踏出了自信的第一步。

⑤他们对我一向都说“好”,如果拒绝了他们,我会感到很愧疚

这又是另一个将两种情况混为一谈的例子。你必须为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则必须为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心怀愧疚多半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而且据我们所知,还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由于你正在进行自信训练,因此愧疚感将会随着时间而降低。

⑥我不能说“不”,因为我会觉得对不起他们

“如果我说了‘不’,而别人也不愿或无法帮助他们,那么他们就没辙了。”倘若你为了某种原因(例如你已经答应了别人)而必须说‘不’,那么勉强说‘好’,只会让自己饱受压力,结果不但生自己的气,并且还会把气发泄在他人身上。最糟糕的是,极有可能伤害朋友之间的情谊。别忘了要先确定先前的安排是否有更正的可能:然后再答应对方的要求。

那么,如何进行艺术的拒绝呢?

方法一:诱引法。

需要否定时,我们不妨在言语中安排一两个逻辑前提,不直接说出结论,逻辑上必然产生的否定结论留给对方自己去得出。这种方法在面对上级领导时,使用效果比较理想。例如,战国时,韩宣王欲重用两个部下,故向大臣掺留征求意见。掺留明知重用二人不妥,但如果直言“不”,可能会冒犯韩王,并且会让韩王误以为自己妒忌贤能。于是,掺留这样表达见解:魏王曾因重用这两人丢过国土,楚王也因重用他们而丢过国土,如果我们也重用这两人,将来他们会不会也把我国出卖给外国呢?听了这话,韩王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打算。

罗斯福当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朋友问起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当然能。”罗斯福接着说:“你能我也能。”诱导对方自我否定的语言形式,通常先用提问的方式使对方做出回答,而对方的回答应是预料之中的,也正是自己要说的话,只是借对方的口说出来而已,以此达到拒绝回答的目的。

方法二:让步法。

不妨在准备说“不”字时,主动为对方考虑一下退路或补救措施,使他们不至于一下子跌进失望的深谷。有一次,美国口才与交际学大师卡耐基不得不拒绝一个于情于理都不应拒绝的演讲邀请。他这样对邀请者说:“很遗憾,我实在排不出时间了。对啦,某某先生讲得也很好,说不定他更适合你们。”卡耐基向邀请者推荐了一个目前有实力解决此问题的同行,使邀请者多多少少获得了心理补偿,减轻了因遭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和失望。当我们对对方的要求“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不妨采用这种方法,它可以充分表达我们的诚意,从而得到对方的理解。

方法三:曲解法。

即故意曲解对方说话含义。为了达到拒绝的目的,不妨装聋作哑一回。

1986年,亚洲学生辩论会上,在中国内地学生和香港学生争夺第一名的决赛中,香港学生的论题是“发展旅游事业好”。问中国学生是否赞同。如果表示赞同,则意味着认输;而反对又理由不足。结果,内地学生的回答是:“如果不分时间、环境,盲目地发展则是有害的。”这里,内地学生运用的就是曲解的语言艺术,把“发展旅游事业好”的提问转换为“发展旅游事业要适度。”既回避了直接表示赞成或反对,又不影响辩论会的气氛。

有一次,一位贵妇人邀请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到她家里去喝茶,帕格尼尼同意了。当然,贵妇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果然,临出门时,贵妇人又笑着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我请您千万不要忘了,明天来的时候带上小提琴。”“这是为什么呀?”帕格尼尼故作惊讶地说:“太太,您知道我的小提琴是不喝茶的。”帕格尼尼通过曲解对方说话含义,而把自己的拒绝意思表达得明明白白。这种方法适用于爱玩小手段的狡猾者,让他(她)面对拒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方法四:赞美法。

某公司有位专家,因事向领导请一星期的假。可领导只给他3天假。领导说:“你是个能干的专家,别人需要七天办的事,你3天就能办妥。”专家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办公室,他若反驳领导的话,无异于承认自己是个笨蛋。这种拒绝法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如果对方不接受你的拒绝,那就是承认自己不行,又有谁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呢!

用反诘表示“不”字:

有一个你不中意的男(女)孩问:你喜欢我吗?你可以……答:你认为我喜欢你吗?

用沉默表示“不”字:

一位不大熟悉的朋友送来请柬,邀请你参加晚会,你可以不予回复,它本身就表明,你不愿参加这样的活动。

用回避表示“不”字:

你和朋友看了一场拙劣的武打片,出影院后,朋友问:你觉得这部片子怎样?你可以说:我更喜欢抒情点的片子。

用拖延表示“不”字:

一位男(女)孩想和你约会,他(她)在电话里问:今天晚上8点去跳舞好吗?你可以回答:明天再说吧,到时候我给你去电话。

掌握一些拒绝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你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既能维系你的人际网络,又不必为难自己,从而皆大欢喜。

12.职场好人缘的诀窍

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

与人打“的”时,抢先坐在司机旁。

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视为理所当然。

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说话常用“我们”开头。

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

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