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献给父母的爱:子女必读
11236000000034

第34章 为什么在父母面前不要“显老”?

俗话说:“老子不死儿不大”。意思是说,只要父母健在,子女们就会觉得有依靠,凡事都要父母来定夺。只有父母不在了,子女们才会自主独立行事,在人格上真正长大。这话多少会有些贬义。我们可以反其意,从正面来理解。就是说只要父母尚健,子女们就不要在言语上和行为上“显老”,甚至“装老”、“卖老”。不管你是年过半百,或是花甲之人,只要父母在。你在他们面前,就永远是个孩子。

在我国古代,有一个《戏彩娱亲》的故事。说的是楚国有个人叫老莱子,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老莱子对父母非常孝顺,家里最可口的食物、最好的衣服、最好的用品,老莱子总是先送给自己的父母用。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家庭里充满着祥和美满的氛围。虽然老莱子都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在父母面前,他从来就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以一个孩子的形象在父母面前出现。

为了让父母排遣孤独、寂寞和单调,老莱子想出许多花样。他从衣柜里找出花花绿绿的衣服穿在身上,学着小孩憨态可掬的样子,又跳又唱,逗父母高兴。老莱子甚至在挑水经过父母门口时,故意假装绊倒。并且学着像婴儿一样哇哇哇地啼哭,让父母开心。其孝敬父母的用心良苦实在让人感动。

科学研究证明,精神因素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可增进健康,不良的心理变化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的论述,说明情感的变化可影响五脏的功能,进而影响到人的健康。

良好的心理状态,愉悦的精神情绪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人子女者,在对待父母时,就应该像老莱子一样,时时处处为父母营造出欢乐温馨的气氛。父母曾经为了逗乐幼小的子女,给他们讲故事,唱儿歌,甚至变牛做马让子女骑在背上撒野。那么现在父母老了,子女们就不能为了老人的快乐做点什么吗?

为了让父母生活得愉快,子女就应像老莱子一样,在父母亲面前,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而不要轻言自己“老了”。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觉得自己的子女都老了,那自己不就是在墓坑边上招手的人了吗?这是令人多么悲哀的情景啊!这时候可以想见父母会是什么心情。父母对衰老的体会是切身的,平日里他们自己对此也不会感到轻松的。当然,我们也不要为此感到沮丧。因为这是人生中难以逃避的规律,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作为子女就是要想方设法让父母忘记衰老,忘记死亡,快乐生活每一天。

《礼记》上也说:“恒言不称老”。意思是说,为人子女的永远不要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老莱子的故事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西方有谚语说:“如果你认为自己老,那么你就老了;如果你认为自己还年轻,那么你就仍然年轻”。这话说的有几分道理。有学者把人的年龄分为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外表年龄、自然年龄四种。自然年龄即实际年龄是无法改变的,但其他年龄却会因人而异。譬如同是60岁的老年人,看外表年龄,有人就显小,也有人显老;看生理年龄,有的身体仍很健壮,各个器官充满活力,“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有的器官退化严重,因此也就衰老得比较快。再看心理年龄,各人也不一样,有的老气横秋,甚至老态龙钟,有的人仍童心未泯,阳光灿烂。这一切既与老人一生中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疾病因素、社会因素有关,也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在探讨有关老人赡养的话题中,出现了“精神赡养”的提法。这种观点其实古已有之,但在人们物质生活日趋提高的今天,显得更有意义,值得子女们多加思考。

时光不停地离去,声誉在不断增长,而能力在日渐消退。

——瑞典政治家哈马舍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