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献给父母的爱:子女必读
11236000000033

第33章 为什么说“子女的孝写在脸上”?

孔子在论述孝行时,曾提出过“色难”这一有名的观点。意思是说子女要做到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是件很难的事情。

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怎样做才算孝。孔子回答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这样的子女是不能算孝的”。

孔子的话确实说出了父母们心中的真切感受。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君不见父母们不缺吃、不缺穿,却生活得并不快乐。为什么呢?原来是父母见不到子女,想子女;见到了子女,子女脸色难看,父母心里就更不是滋味!

子女的脸色难看时,或焦虑、或冷漠、或烦躁、或忧愁、或无奈、或反感等等,虽然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是总的来说,无非两种情况:

一是与父母有关。父母或人老糊涂、脾气暴躁,不讲道理;或病情严重,费用巨大,无力支付;或偏大袒小,为父(母)不公;或不看孙子,不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或老而再婚,子女难以独吞遗产;或收入虽丰,一毛不拔,爱钱胜过子女;或宁可捐款给贫困山区孩子,也不留给子女儿孙;或瘫痪在床,风火(指大小便)不出等等。

一是与父母无关的。子女或生意失手,赔了钱的;或官场失意,心灰意懒,丢了官的;或夫妻不和,闹了矛盾;或没有涨上工资,评上职称,情绪欠佳的;或小孩学习不好,考不上学;或手头拮据,没钱买房买车;或情人反目,万念俱灰等等。

心情不好无论是由于父母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子女都不能把心事挂在脸上,更不能给父母脸色看。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尤其在子女与父母发生分歧时,不论父母对与错,子女对父母说话都不要厉声重气,更不能发脾气。你想想,平日里父母训斥子女时,子女有时都接受不了,更何况子女反过来斥责父母,那父母能不心痛吗?看到自己曾经屎一把、尿一把拉扯大的孩子,现在竟然能训斥自己了,再开明的父母这时心里都不会好受。

子女即使不和父母公开对抗,但是整天拉着脸生闷气不说话,这种“冷暴力”对父母的伤害,一点也不亚于前者。尤其是有的子女,几天甚至更长时间都不愿和父母说话,或说话时不尊重父母,脸色难看等等,这都是千万要不得的。老年人年龄大了,心理其实很脆弱,任何心情不快,都会给他们带来身心的伤害。弄不好就会出现血压升高、消化不良、便秘失眠、情绪烦躁等健康问题。

因此,子女一定要注意自己情绪可能给父母造成不良心理影响,不要把什么都表现在脸上,永远把阳光的一面奉献给父母。可以喜形于色,但不要怒形于色。凡无关紧要之事,应尽量顺从父母。既就是在原则问题上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也要和颜悦色地耐心说服父母。父母一时不接受,应反复做工作,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当然,要在父母面前始终如一做到和颜悦色,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只要子女能充分认识到自己表情和情绪对父母的重要性,懂得脸色在孝敬父母时的影响和作用,提高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就有可能把“色难”变为“色不难”。对父母孝敬贵在“心”,重在“敬”,难再“顺”。

孝道=孝心 孝敬 孝顺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国拉法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