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献给父母的爱:子女必读
11236000000028

第28章 子女什么时候最爱父母?

就对父母的情感而言,子女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感天动地的“孝子”,一类是忤逆不孝的“贼子”,剩下的一类就是那些既不是孝子也算不上贼子的子女们。

世上最后这一类子女的人数最多。这类子女的一生中什么时候最爱父母呢?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人最爱父母的时间,是在人的生命中的两头,即婴幼、童年时期和父母去世以后。

小时候,如果没有父母的疼爱,子女就没奶吃、没饭吃、没衣穿,就没有安全生存的环境,就会小命难保。就是断乳之后,如果没有父母的关爱,子女就没人教说话、没人扶走路、没人管冷暖、没人供念书,就没有成为栋梁的基础,就会难以成才。

处于婴幼、童年时期的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最神圣、最崇敬,他们最崇拜的人就是父母。觉得父母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父母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最幸福、最安全。他们最害怕离开父母的日子。不管遇到什么不快或危险,只要他们喊声“妈”或“爸”,往往就会有求必应,就会逢凶化吉。这一时期是父母与子女最和谐、最幸福、最美好的时期。

从青春叛逆期开始,一直到父母去世这段时间,是对子女孝不孝敬父母的真正考验。这一时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父母在身体精力上渐渐走下坡路,而子女的体力能力也在渐渐成熟。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神圣形象也在悄悄退去。子女会觉得父母已没有自己小时候那么高大完美,甚至会越来越多地发现父母身上从未察觉到的看不惯、容不下的毛病、缺点和恶习。以至于子女对父母从隔阂到反感,最后到厌恶。再加上父母的唠唠叨叨、好为人师、居功自傲、倚老卖老的态度,和生活中名利、地位、享乐等诱惑,父母和子女的情感就出现了从量到质的变化。子女们早已忘记了母亲香甜的乳汁,忘记了父亲温暖的怀抱,少了对父母的体贴关爱,满脑子是对父母的抱怨、不满甚至愤怒。嫌父母没官、没权、没钱、多病、不理解儿女。不少子女觉得很委屈,认为不是自己不孝,而是自己命苦,没有遇到好父母。

等到父母双双归天后,这时子女一般不会再去反感责骂父母了。看到别人喊妈叫爹,自己没有时,就有点失落感。这时候子女心里充满了内疚、自责和惆怅。回忆自己当年对父母的种种不孝,常常悔恨交集,悲从中来,甚至痛不欲生。其实子女对父母态度的微妙变化,可能早在自己有了孩子时就觉察到了。有儿方知父母难嘛。只是这个时候,大部分子女正在打拼天下、成就事业、顾及前程的时候,他们要争官、要挣钱、要买房、要买车、要育儿,一样都不想被人落下。唯独不与别人比孝敬父母。当然,不是他们真正不孝,工作生活上的巨大压力,让他们一时顾及不了父母,心想等到将来父母暮年时再尽人子之孝,谁料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到时捶胸顿足也无法弥补自己的不孝,只有给父母大办丧事,树碑立传;识得几个字的,挥泪书写怀念文章,或落个孝名,或挣点稿费收场。

子女孝不孝,不看婴幼、童年时期,也不看父母去世后子女的表现。贼子不辞母乳嘛!就是那些不孝之子,没有哪一个在婴儿时不吃母亲奶水的,也没有那一个在父母去世后仍咒骂父母的。小时候爱父母是为了保全自己性命,父母死了再去爱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人生对父母的态度,往往是一个马鞍形的过程,两头高中间低。如果谁对父母的爱能像婴儿时以一贯之,你就是孝敬父母的好儿女。

我们年龄越大,身体越孱弱,但道德上越坚强,几乎随时都能摆脱愧怍引起的寒心。

——英国作家L·P·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