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献给父母的爱:子女必读
11236000000102

第102章 如何与父(母)亲再婚后的配偶融洽相处?

一、要有同情心。“少时夫妻老来伴”,伴侣有着他人替代不了的作用。老年人再婚,不仅是生活所需,而且大都为情感所迫。人类家庭生活中,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也离不开男人。老人们风风雨雨数十年,能熬到如今都不容易。晚年丧偶,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两位老人能走到再婚这一步,不但表明他们情投意合,而且说明他们对生活还充满着信心。子女们不要觉得,只要保证父母衣食无忧,自己就算尽了孝心。认为父母再婚招人议论,丢自己的脸,甚至担心继父(母)将来与自己争家产。因为自己心里的一丝不舒服而毁了老人晚年的幸福。不要自己“妻子(老公)儿子(女儿)热炕头,忘了老父(娘)守寒窑”。据说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母亲曾经3次结婚,最后一次走进婚姻殿堂时已经62岁。而新郎的年龄比丘吉尔还小3岁。丘吉尔不但没觉得母亲为他丢了脸,更没有去干涉母亲的决定。而且在伦敦大酒店为母亲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宴,并致以热情洋溢的贺词。丘吉尔把母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尊重母亲意愿的做法,确实值得中国的子女们学习。

二、要有感激之心。已到风烛残年的父母,能再次找到心上人,这是父母的福气。能和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问寒问暖,也是子女们的福气。年轻人很难体会老年人丧偶后的孤独无助生活是多么难熬。现在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列,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进入老年后,失去配偶的事情是难以避免的。假如一个60岁丧偶的老年人选择独居,他(她)可能就要独自度过10多年甚至更漫长寂寞的鳏寡岁月。

丧偶后独居,对老年人存在很大威胁。国外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丧偶后死亡的危险增大。譬如66~70岁的女性丧偶后的死亡率是同龄未丧偶者的2.16倍。同时还发现,老年人丧偶后2~3年内的死亡危险最大,是同龄未丧偶者的2.76倍。另外,专家们还发现,老年人丧偶后感到生活无味,活着没有意思,希望了此残生的人达到三分之一。

因此,对父母丧偶后能重新找到老伴,子女们应该抱有感激之心。老年人选择配偶的圈子相对来说较小,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顶了多大的压力,克服了多少困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想到从此父(母)亲在生活上有人关心照顾,子女们应该真诚地欢迎这位家庭新成员。子女们对父(母)亲再婚之后的尊重就是对父(母)亲的孝敬。

三、要有宽容之心。父母过世后,作为子女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也要认识到,去世的老人已经走了,而活着的老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这时子女应该帮助父(母)亲尽快从丧偶的阴影中走出来,安排好老人后半生的生活,这才是对活着的老人的真正孝敬,也是对去世的老人的慰藉。如果老是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对父(母)亲再婚的配偶在心理上拒绝接受,甚至认为对方是看上钱财图享受,占据了已去世父(母)亲原来的位置,反而生出怨恨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要让子女做到像对待已去世父母那样对待父(母)亲再婚后的配偶,显然是有点为难他们了。但是把对方看作朋友却是应该的。老年人各有各的酸楚经历,如今能到一起也是两位老人的缘分。老年人婚姻很脆弱,作为双方子女,理应用心呵护。这是一种孝心,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责任。因为老人们很难再经得起婚姻破裂风暴的打击了。

人如同棕榈酒,年少时甘甜而无浓度,年久时味浓而苦涩。

——刚果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