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11235800000023

第23章 响鼓还需重锤敲

八年前,宁夏秦腔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肖雅君退休了。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肖雅君的心仍眷恋着戏曲舞台。她对剧团的后起新秀,特别是青年演员侯艳的成长非常关注。

20世纪90年代初,侯艳分配到宁夏秦腔剧团时,肖雅君已是团里从事戏曲演绎事业多年的资深演员。舞台经验丰富,表演技艺纯熟,是青年演员学习的榜样。

肖雅君与侯艳母亲罗晓英是宁夏秦腔界同行,十分熟悉。侯艳又与肖雅君的二女儿年纪相仿,因此她一直将侯艳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

那时,刚刚毕业、戏曲表演技艺十分稚嫩的侯艳,动作和唱腔常有偏差。这是艺苑新苗常见的弊端,很多老演员见怪不怪,不闻不问。但肖雅君每次见了都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责令侯艳改正。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宁夏秦腔剧团。

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成立于1958年10月。其前身是1935年成立的“觉民学社”和1942年成立的“庚辰俱乐部”。

1949年9月宁夏解放以后,两个剧社分别被西北野战军和宁夏军区接管,后经合并改建为“银川剧院”。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银川剧院”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院”,下辖两个剧团。1961年,剧院建制撤销,原一团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20世纪70年代末,传统古装戏开放后,当时,丁醒民、杨觉民、赵守中、钱森在宁夏秦腔界被誉为“四块金砖”,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迄今为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已发展成为宁夏唯一的省级大型专业秦腔艺术表演团体。

肖雅君1969年就进入宁夏秦腔剧团,可以说是秦腔界的老前辈了。因为师承解放前的老艺人,很注重戏曲演技的严谨性。她常常想起师傅说过的一句话:“响鼓还需重锤敲。”在她眼中,侯艳的嗓音纯正,清亮无杂音,是块唱戏的好料。但这个唱戏的苗子还需要锤炼才能成才。

有时见到侯艳的母亲罗晓英,肖雅君提到侯艳唱腔、演技还存在很多不足,罗晓英就恳请肖雅君多指导、带动侯艳快速成长。肖雅君记住了这个嘱托,格外留意侯艳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在秦腔剧团演员中,侯艳有其嗓子好的先天条件。但是,身高的不足也十分明显。剧团男演员身高多在一米七以上,搭档的女演员只有在一米六三至一米六五之间才能产生比较适合的视觉效果。

而侯艳在身高上恰恰少了两三公分,与男演员的身高形成明显的差距,影响了舞台造型效果。这样一来,剧团别的女演员唱戏都穿着轻巧的平底鞋,只有侯艳穿着厚底鞋来弥补身高的不足。

在进行一些舞蹈动作时,厚底鞋阻碍着行动的机敏和灵巧,这使侯艳比其他演员更容易造成失误,也更容易令肖雅君发现其动作上的缺陷和美中不足。

肖雅君与侯艳时常搭戏同台演出,为人耿直的她对侯艳要求十分严格。每次看到侯艳戏里动作不到位,都会指出来。让肖雅君高兴的是,侯艳谦虚、懂事,没有年轻人的浮躁和自负,对她的经常性“找毛病”“挑错”,能够虚心接受并一直将她尊为师长,深得她的喜爱。

侯艳心里很明白,肖雅君的谆谆教导,是老一辈戏曲演员对青年戏曲演员的成长发自内心的帮助和指导。

在本戏《梁秋燕》中,肖雅君饰演母亲,侯艳饰演女儿梁秋燕,她们的一举一动配合得十分默契。但在一次演出中,肖雅君认为侯艳有些动作做得不好,与侯艳产生了分歧。那次,她的话语相当严厉,使侯艳难以接受,心理上就有了逆反。

看到侯艳一下停止了争辩,低头保持沉默,由辩解变成了聆听,了解侯艳的肖雅君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话语可能重了。于是她又换了一种口气和她交谈,由指导变成了交流、谈心,使侯艳慢慢地接受了她的意见。

就这样,肖雅君在宁夏秦腔剧团工作期间,一直与侯艳保持着胜似母女的关系。

退休那天,肖雅君调侃着对侯艳说:“我退了,不能天天监督你唱戏了,但你别想因此偷懒。我会时刻关注你的,心跟着你,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我心上!”

果然,肖雅君说到做到,退休后的多年里,她一直关注着侯艳秦腔事业的发展,甚至哪部戏有了不足,观众的反响她都一清二楚。侯艳排了新戏,也必然要请她过目、指点。

2010年秋天,听说侯艳主演的大型新编历史剧《朔方天歌》彩排完成,已经在宁夏秦腔剧团的剧场上演了,却迟迟等不来侯艳请她看戏的电话。

肖雅君有些急了,就打电话问:“怎么,怕肖老师看戏了?”

侯艳被问得有些不好意思,忙解释道:“您多年里一直对我期望很高,这部戏才刚排出来,舞台表演中还存在很多改进的地方,我想等改得差不多了,再请您过目。”

这是侯艳的心里话。肖雅君是一位认真严厉的好长辈,侯艳主演的每一部新戏出炉,都想在她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答卷,看到她赞赏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