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11235800000022

第22章 戏中红花甘做绿叶

生活中,侯艳衣着、谈吐都很时尚,嘴里不时冒出时下最新、最潮的词汇,实在难以将她跟古老的秦腔艺术联系起来。

十多年前,青年老旦演员蔡宁由陕西定边调到宁夏秦腔剧团,成为侯艳的同事。二人经常搭戏,同台演出,她们的友谊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

人们习惯用“红花还需绿叶配”这句话对舞台形象进行角色定位,主要是说配角的重要性。但是,在一次演出中,蔡宁作为戏中的“绿叶”却没有配好“红花”,出了大错。

那年,宁夏秦腔剧团到陕西定边农村送戏,在一场演出中,蔡宁与侯艳搭档演出《杨三姐告状》。戏中侯艳饰演杨三姐,蔡宁饰演杨三姐的母亲。

那天,因家中一些事情纷扰,蔡宁舞台上没能倾情投入,有些分心,在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上,竟然忘记了与侯艳合作的动作,连台词也忘得一干二净。

救场如救火。台下,剧团其他演员看出破绽,暗自为她们担心。如果,侯艳一时反应不过来,不会救场,按部就班地演戏,那就会出现大的纰漏,影响整部戏的演出效果。

万幸的是,他们担心的事情最终没有发生。戏台上,见蔡宁越过一个演出环节,侯艳立刻意识到蔡宁忘记了台词和动作。她随机应变,立刻随着蔡宁进入到下一个动作中去,一切做得是那样自然贴切,没有在观众面前露出丝毫破绽,帮蔡宁圆了场。

侯艳机敏的救场,令蔡宁十分折服。她看到侯艳扎实、自如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深深感觉到,这些深厚的艺术底蕴,没有经历多年表演积累,是无法打磨锤炼出来的。

那年在陕西定边的演出中,侯艳主演的另一部戏《窦娥冤》场场爆满,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蔡宁听观众讲起,甘肃也有秦腔剧团经常到定边送戏,很多传统秦腔剧目都演过。宁夏秦腔剧团的到来,令观众有意无意之间将两地秦腔演员进行对比。结果,观众们一致对侯艳赞不绝口。

侯艳演戏,能够调动个人情感积累、人生体验,表演中就显得生动自如。加上具备嗓子好的优势,因此她的戏大气、有实力,深受群众好评。

另外,作为戏曲演员,侯艳在舞台上不仅有很高的悟性,还有很强的职业精神。多年来,蔡宁与侯艳同台演出,近距离接触,发现她对秦腔具有严谨、端正的职业态度。

有一次演出中,天公不作美,戏刚刚开场便风雨交加,台下乱成一团。演员在大篷车上演戏,虽然不受雨淋之苦,但是,台下的观众为了躲雨,几乎散去,所剩寥寥无几。

没有了人山人海的场面和热烈的掌声包围,面对稀稀拉拉的观众,很多演员在舞台上失去了演出的激情和兴致。

而这时的侯艳,《窦娥冤》的哭戏却照样演得一丝不苟。她唱得分外悲凉,唱到动情处,泪水盈盈,令人动容。

这是很多戏曲演员做不到的职业风范。只要台下有观众,不管有多少,侯艳都会倾情入戏,表现出严谨的舞台表演作风。

不管演什么角色,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侯艳在演出中都遵循了对秦腔艺术的职业精神,按照必定的程式完成舞台人物演绎,将秦腔扣人心弦的一面留给观众。

蔡宁被侯艳对秦腔艺术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深深折服。

宁夏秦腔剧团多年来一直经费紧张。为了节约剧团开支,也为了达到对戏中人物形象的完美包装,每排一部新戏时,侯艳都会自己出钱做戏服。戏服的大样子做好,装饰点缀都由她亲自一针一线缝上去。

这件事,遭到剧团的同事私下议论:“团里的事情,个人操那么多心干吗?”但蔡宁却从侯艳的行为中看出她对秦腔的不弃不舍和情有独钟。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跟上观众审美的追求,近几年,宁夏秦腔剧团对传统秦腔进行舞台改革,将一些舞蹈元素融入戏曲中。不仅为秦腔这一传统戏剧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同时也让秦腔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创新与发展。

在排《朔方天歌》的时候,为凸显宏大的历史背景场面,戏中加入了几十人的现代舞蹈。为了给剧团节约开支,侯艳主动请缨联系商家为演员买舞鞋。

每双舞鞋的价格已经压得很低,见一身时髦的侯艳还在砍价,不明真相的售货员挖苦道:“你也是秦腔名角,看你穿戴也算可以,还差这点钱呀?”

虽然,侯艳被奚落得满脸通红,但最终还是说服商家,以最低价格买下一批舞鞋。和蔡宁说起此事,侯艳深有感触:“朱团长为团里争取经费那么不容易,我们能省就省点儿,能帮就帮点儿,也算是对这个‘家’的支持。”

人性之美缘于人性之尊。水平再高的戏曲演员,如果品性修养达不到相应的高度,那么其艺术的光芒也会黯然失色。

做人、做戏恪守信条,不事张扬、安安静静、淡然处世的态度,令侯艳身上洋溢着人格之美。这些优秀品质,丰富了她的艺术人生与处事德行并重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