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11235800000024

第24章 第请报社记者来“挑刺”

2011年2月的一天,春节刚过,银川市大街小巷人流熙攘,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享受着春节长假的快乐。

这天,宁夏日报社新闻研究部的韦军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他的好朋友,宁夏秦腔剧团演员侯艳打来的。

“下午在团里小剧场,我主演《朔方天歌》,票给你准备好了,过来提点意见吧?”

“好,一定来。”听说侯艳要请他去观看《朔方天歌》,韦军高兴地应允了。

这部近百人参演的大型秦戏,于2010年秋季彩排完成,在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获过奖,在宁夏秦腔剧团的剧场演出也不止一次了。但每次演出,韦军都因种种原因,错过了一睹风采的机会,这部戏让他期盼了很久。

当天,侯艳盛情召唤,韦军欣然赴约了。

宁夏秦腔剧团的小剧场,幕布徐徐拉开,秦腔的古老调子飘扬了起来,座无虚席的台下鸦雀无声。坐在二楼的韦军看到了《朔方天歌》中萨兰花的扮演者,一身匈奴公主打扮的侯艳。

《朔方天歌》的舞台创意充满时尚元素,特别是蒙古歌曲和现代舞蹈的融入,令这部戏更加生动,吸引观众。

整部戏,韦军看得十分认真。

坐在黑压压的观众席上,韦军感到他与身边其他观众看戏的目的有所不同。大部分观众是怀着娱乐的目的来看戏的,韦军则是肩负着侯艳赋予的“使命”来看戏的。

这“使命”,要从韦军刚刚认识侯艳的时候说起。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工作关系,韦军经常去宁夏秦腔剧团采访,当时在媒体已经很有名气的他认识了刚刚从宁夏艺术学校毕业,进入宁夏秦腔剧团的侯艳。

韦军对秦腔知之甚少。为了解秦腔历史渊源和现状,一次,他与侯艳攀谈了很久。性格开朗,青春靓丽的侯艳,给韦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93年到1996年,秦腔市场十分不景气,演员下乡演出十分辛苦,收入却很低。有些成了家的演员,养家糊口都很困难,生活比起身边其他职业的人更是窘迫。这时,为了谋求更宽的出路,侯艳曾经在一些影视剧里扮演角色,谋求发展。

但是,侯艳最终返回了戏曲舞台。她认定秦腔是自己毕生的追求,要回到自己最爱的事业中去。

那时,看到秦腔市场步入低谷,韦军也曾经劝慰侯艳,不要走戏曲这条坎坷之路,不如向影视方向发展。年轻的侯艳面对戏曲走下坡路的严峻考验,信心却十分坚定,她心里看好秦腔的发展前景。

韦军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不住地劝侯艳。次数多了,侯艳就调侃地敷衍他:“哥,等小妹我拿上几个全国性的奖项就不唱了。”

时间一年年过去,在侯艳的不懈坚持中,韦军看到一个青年戏曲演员身上所蕴藏的执著的力量,他在心中暗暗佩服,也从劝导侯艳改行,变成默默地支持和鼓励。

1996年,侯艳主演一部戏,邀请韦军观看,提提意见。

祖籍广西,自小深受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韦军对于秦腔不仅一知半解,甚至可以说毫无兴趣。但出于对朋友的礼貌,韦军还是欣然赴约。

就这样,第一次坐在宁夏秦腔剧团的舞台之下,韦军成为侯艳的观众。

舞台上,侯艳倾情投入,如痴如醉。台下,韦军如听天外之音,戏词儿几乎一句都没听懂。可是秦腔声调里那种苍凉、雄壮的气势还是深深感染了他,令他安安静静将一场戏看完。

演出结束,侯艳专门找到韦军,请他说说戏的不足。韦军有些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外行。不过,他还是从外行的角度对侯艳的戏提出了意见。比如戏中的布景、道具,演员的头饰、服装等等。

侯艳认真地听着,似乎在聆听专业人士的指导。

后来,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侯艳对朋友们说:“内行看门道,主要注重演员表演的功底,唱腔、演技上的不足。韦军虽是外行,却能够代表普通观众的眼光。我最想知道戏台下那些看戏的普通老百姓的想法和看法,因为,看戏的观众毕竟大部分都是外行。”

这以后,十几年间,每逢排了新戏,侯艳都请韦军去看看,挑点毛病。看到侯艳谦虚,人又肯接纳意见,韦军也不客气,经常在侯艳主演的戏里“挑刺儿”。

韦军细致的观察令侯艳收集到一些重要信息,从中受益匪浅。在人物塑造上,侯艳一方面保留着秦腔的传统元素,另一方面,又以现代思维形式,通过设置布景、舞美、开场音乐等环节凸显戏中人物,使传统和现代在秦腔中有机结合。

面对秦腔舞台,侯艳善于思考,淡定从容。因此,事业在稳步发展中开花结果,她陆续获得了多项全国性的奖项。

而今,坐在宁夏秦腔剧团的小剧场里看《朔方天歌》,韦军记不清这是侯艳主演的第几部戏了。他仅知道这部戏结束后,侯艳征求意见的电话一定会如期而至。

这次观看演出,和以往一样,除了注意戏中人物的一招一式,韦军还注意到与戏息息相关的灯光、道具、音响等一些舞台设施,以便更好地完成侯艳赋予他的“使命”。

不过,与初次坐在剧场,看侯艳演出的感觉截然不同的是,多年来频繁地看戏,韦军已经从一个对秦腔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可以跟着主角唱几句的正宗戏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