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11235800000012

第12章 三个老师一出戏

最好是月色,泊一汪水晕,将西北大地沉淀成淡淡的水墨画。最好让一袭月光流泻进窗子,映照侯艳充满风情的心。

四周寂寂,生出无限遐想,秦腔曲调忽高忽低,由远而近。那旋律如丝如缕,被一阵清风徐徐吹着,忽东忽西,漂泊不定。

悠远的秦腔,在侯艳耳畔响了很多年,令她时常将现实与舞台混淆,不知道哪个是戏,哪个是真。

当人们面对灯光闪耀的舞台,看到的只是演员光鲜的一面,却不知角色的背后,饱含着无数的艰辛。

戏中人,来自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戏中的表演,是以夸张的手法凸显人物。演好角色,必须创造角色,理解人物,体现人物,不断探索,把握角色的主题,挖掘人物的性格核心,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2009年,为了申报戏曲“梅花奖”,侯艳挑战一个传统戏角色,饰演《杀狗劝妻》中的焦氏。

《杀狗劝妻》选自本戏《曹庄辞朝》,剧情楚大夫曹庄辞官回家奉母,其妻焦氏不贤,每逢曹庄上山打柴之时便虐待婆婆。曹庄知情后劝焦氏善待母亲,焦氏出言不逊,惹怒曹庄,令他忍无可忍,提刀怒杀自家爱犬,演绎了一场“杀狗给妻看”的劝妻故事。

《杀狗劝妻》一出戏,在西北地区成就了很多秦腔名角。擅演焦氏的有李月亭、宋上华、马振华、杨金凤、陆晓茸等名角。

20世纪50年代,杨金凤演焦氏就有独特风格。在表演上,将花旦与泼旦的程式动作融为一体,使焦氏的表演步法既有花旦的轻盈飘洒,又有泼旦的粗犷奔放。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陆晓茸始将焦氏从泼旦行改为花旦行演出,艺震塞上、颇负盛名。

多年间,秦腔前辈已经将《杀狗劝妻》中焦氏一角演绎得炉火纯青,要想在观众面前重新塑造焦氏崭新的形象谈何容易。

侯艳最初时排练《杀狗劝妻》时专门将著名秦腔导演李小六请来指导。李小六老师在传统演技上对焦氏这个人物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表演更加丰满,令焦氏的“三进门”“三手腕”“三挪椅”等表演程式既延续了老一辈艺人的表演手法,又显得别具一格,颇为精彩。

《杀狗劝妻》一戏分“担柴见母”“劝妻”“杀狗”三个段落,“劝妻”是该剧的表演核心。初排戏时,侯艳还对人物的表演技巧把握不准。

特别在“劝妻”一段中,焦氏以轻盈飘洒的快碎步三次进门,笑迎曹庄。又是打土又是擦汗,千方百计地讨好曹庄,害怕问起她打母之事。这里用了“三手腕”的技巧,焦氏极尽妩媚地快速地在曹庄肩上轻轻拍了三下。第一次是从下向上翻手势,第二次是从上往下翻手势,第三次是从中间向左右两翻“小云手”手势。这“三手腕”表现出焦氏想挖空心思地取悦曹庄,以搪塞虐待婆母这件事的心态。

这三个动作看起来似乎简单,其中却包含戏中人物很多复杂的情感。侯艳表演这段时,最初完全模仿导演李小六老师的动作,照抄照搬他的表演风格。结果,演不出焦氏的“泼”和“狡诈”。

为了使这部戏有别传统,更有新意,宁夏秦腔剧团又请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的优秀戏剧导演王永庆老师对这出戏的结构进行了调整。

到了即将推上舞台的后期,国家京剧院著名导演高牧坤老师又对《杀狗劝妻》人物角色进行了一次深加工。

高牧坤老师要求侯艳要将焦氏塑造成一个可爱、泼辣、灵动的古代女性。在人物刻画上,注重呈现焦氏可爱的一面。戏中焦氏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因而丈夫才会杀狗劝妻使焦氏痛改前非。

《杀狗劝妻》是一部具有传统教育意义的喜剧,要打破传统表演拘束的形式,将戏中女主角焦氏演绎成泼辣、乖巧、可爱、灵动的女人,让观众看到一个全新的古代妇女形象。

高牧坤老师的指导,对侯艳启发很大,使她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演员要想演好角色,必须对人物展开细致分析与研究,把握好人物心理,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就不能准确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起伏。

侯艳开始细心揣摩人物的性情、心理和神态,注意掌握分寸、收放得当、恰到好处。不以浅薄粗俗的表演哗众取宠,而以诙谐、风趣、脱俗的演绎将焦氏塑造得活灵活现。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杀狗劝妻》在三位戏曲名家的指导和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下,终于推上了舞台,无论在哪里演出,都会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次,演出结束,一位老乡硬要送一袋子大米给侯艳,侯艳不要,老乡说:“农村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这是心意,快收下,你把《杀狗劝妻》这个戏演活了!”

有戏迷在网上评价说:“看了侯艳的演出,感觉到了一个戏曲演员坚守梨园的辛苦,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有你在传承着,我作为一个戏迷备感欣慰。观众喜欢你就是最大的奖。”

戏曲演员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得到观众的认可。

这一刻,踏在乡村的土地上,侯艳心底再次响起秦腔悠远的旋律,生旦净末丑依次排开,轮番演绎着西北高原人们分分合合,生生死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