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54

第54章 打造秦腔历史剧《庄妃与多尔衮》

2010年7月25日,在银川市政府会议厅,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为银川市秦腔剧团的新编大型秦腔历史剧《庄妃与多尔衮》颁发了“金孔雀奖”。

《庄妃与多尔衮》是银川市秦腔剧团为打造精品剧目、繁荣戏曲舞台、服务广大群众、宣传宁夏银川,以及为参加戏曲大赛、艺术交流而倾力组织实施的艺术创新项目,也是宁夏地方戏曲舞台上的一个新亮点。

《庄妃与多尔衮》从2007年12月中旬开始排练,投资近百万元,全团八十多人全部上阵。艺术指导、导演、音乐设计、唱腔设计、舞美服装设计甚至造型设计、灯光设计,都是从上海越剧院、上海京剧院、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陕西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外请的,是银川市秦腔剧团历史上投资最高、演职员阵容最大的一次。

《庄妃与多尔衮》一剧从皇太极遽然崩殂写起,浓墨重彩地演绎了奇女子庄妃挽硬弓、驯烈马,面对危局不惧强势,以国事为重,化解危局的传奇经历。她带领儿子迁都北京,顺天而治,改习汉人风俗,尊崇汉族文化,实现满汉共处的大局。该剧既表现了她对多尔衮的深厚情意,又刻画了她不惧强势的铁血性格,为观众展现了一段爱情与权力争斗的传奇历史。

柳萍明白,面对演出市场,秦腔还很无奈,如果单纯按照以销定产,《庄妃与多尔衮》等剧目可能难以呈现于舞台,那么,秦腔艺术的传承怎么办?对此,痴心于秦腔艺术的柳萍说:“没有钱,不干事也不成,作为文艺表演团体,没有剧目就没有生命力,必须要克服困难进行艺术生产。”

柳萍还清晰地记得去上海聘请《庄妃与多尔衮》剧本编导的情景。当时她只揣了两万块钱,是团里所有的积蓄。可一到上海,对方说剧本费四万,导演费四万,艺术总监费两万,这还是优惠价,总体下来,至少要花七八十万的成本费,高昂的费用让柳萍傻了眼。

弓在弦上,不得不发。柳萍狠下一条心来,筹钱。她发动团里所有的职工集资,到处化缘,甚至还以团里名义借朋友的钱。她向朋友孙占才借的二十万,当时说一个月还,结果拖了四个月才还上。

柳萍说,筹钱难,排练难,演出也难。银川秦剧团的排练场很破旧,演职员居住条件也很差。冬天排练场和宿舍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无疑他们的条件在同等剧团中是最差的。然而,他们在柳萍的带领下,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一个又一个的宣传任务。剧团也锻炼成为非常能战斗的艺术团体。

现在,他们在赶排《庄妃与多尔衮》。

饰庄妃的柳萍,发烧好几天硬是坚持排练。剧团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十七八岁,他们艺术水准虽然不高,但是所有人排练都很认真。演职员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大家毫无怨言,且情绪高涨。剧组几个老同志,他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

之所以一直能坚持下去,武警部队、市文化局给了一定经费支持。

谈起这部新创剧目,柳萍至今记忆犹新:严冬季节,大家牺牲了一个又一个双休日,在临时排练厅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紧张排练。不容易啊!

最令柳萍难忘的是2009年她携《庄妃与多尔衮》剧目奔赴山西参加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的情景。

台下近七百个座位座无虚席,许多戏迷显然是有备而来,他们带着望远镜和相机,不落下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热情的太原戏迷为《庄妃与多尔衮》而着迷。他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惊喜,台下频频传出响亮的叫好声。来自武警太原指挥学院的刘世宏称这部剧“太精彩了”。他说:“虽说我们从小是听着晋剧长大,但秦腔剧《庄妃与多尔衮》在演员表演、舞美、音乐方面对传统秦腔进行了创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一下子就征服了我这个戏迷。”

演出所在地山西省演艺中心的经理尤翼舟表示,晋剧是最受当地戏迷们追捧的戏剧种类。没想到,当地戏迷对秦腔也这么捧场,竟然能达到满场。

在场的专家对《庄妃与多尔衮》也大加褒奖。演出散场时,评委席上的评委们迟迟不愿离开座位,向演员们挥手致意。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郭刚表示,《庄妃与多尔衮》表现了银川秦腔剧团打造文化精品的意识,“剧本好,柳萍的表演也到位”。文化部的相关领导,也都给予极高评价,认为该剧目代表了近年来宁夏戏曲界最高水准。

同时,当地媒体也给予《庄妃与多尔衮》高度关注。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等媒体都对这部剧目进行了报道。

这次展演的成功,为柳萍成功问鼎“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优秀的团队和强大的阵容组合,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愉悦的审美享受,秦腔唱响了西北,也唱响了太原,给听惯了晋剧的太原观众带来一种别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