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50

第50章 拜八十三岁高龄名师学《杀狗劝妻》

《杀狗劝妻》讲述的是一个叫焦氏的少妇,经常虐待婆婆。丈夫以杀狗警戒妻子,焦氏惊骇之余良心发现,决心改邪从善。

这出戏中,柳萍出其不意的一个“亮相”动作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她左手拿着半截葱,右手拿着一张饼,未曾开口,先“扑哧”一笑,就将观众逗乐了。

说起柳萍的笑,别有一番韵味,嘴角往上一挑,笑不露齿,显得特别含蓄幽默,特别能打动人。柳萍的这副扮相、表情,首先给人以一副焦氏绝非善女人的印象。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这种感觉得到了印证:焦氏笑过之后,一边吃饼啃葱,一边嘴里还“叨叨”个不停:刚才打了老贱辈(婆母),打得人乏乏的,把我婆姨挣得又累又饿,正在厨房烙了油饼吃呢——一个“刁妇”形象经柳萍生动传神的表演,活脱脱出现在观众面前,其懒馋歹毒的为人处事,让人看了可笑又可憎。

柳萍的拿手戏是演“花旦”戏,性格天真活泼,耍学逗唱无一不精,演到那些撒娇的热闹场面,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人们在赞赏柳萍精湛的演技的同时,无不为宁夏的秦腔舞台上绽放的这朵娇艳的“红梅”而自豪。而柳萍的表演之所以如此出彩,皆因恩师杨金凤所赐。

《杀狗劝妻》是秦腔名旦杨金凤的拿手戏,她扮焦氏在表演上别具一格。焦氏的“三进门”“三手腕”“三挪椅”等表演程式是她的独创,颇为精彩。

说起恩师,柳萍有说不完的话。在整个陕西秦腔界,提起杨金凤,人们皆以“先生”相称,这在秦腔坤伶中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她在秦腔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杨金凤先生祖籍陕西武功,她的父母为谋生出走宁夏,于1923年在银川生下女儿金凤。1933年,十岁的杨金凤随哥哥杨金民(艺名“十二红”)入丁振华戏班,师从吕少亭(艺名“金叶子”)和寇银川(艺名“大嘴旦”)等人学艺。因她天姿聪颖又勤奋刻苦,以《柜中缘》《捡柴》《放饭》等戏开门,十二岁即崭露头角,人称“小十二妹子”。

1941年杨金凤加入靖正恭的众英社。在兰州第一次登台,演出《阴阳河》中的“挑水”一段,反响强烈。后又在易风社、文化社及精诚剧团演出。时值锦绣年华,扮相秀美,嗓音甜润,表演细腻,惟妙传神,一时轰动全城,成为几个班社的挑梁骨干,获得了“兰州红”之美誉。

1949年兰州解放,杨先生先后进入甘肃省实验剧团和新光社,1951年甘肃省举行第一届戏曲会演,她演出了《陆文龙回国》,饰演主角乳娘,前为青衣,后为老旦,展示了她大雅超凡的艺术功力,从而荣获演员特等奖,这是杨先生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1952年,为了准备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了由陕甘名家组成的西北演出团。杨金凤受邀参加,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演员三等奖。演出团回到西安后,适逢西北戏曲研究院成立,西北文化部副部长张力和马健翎院长竭力邀请杨金凤加入,但兰州方面不肯放人,极力挽留。杨先生说:“我当时是偷跑到火车站,穿着拖鞋回陕西的。为了回陕西,我把三十六副行头、六副头面都留给了兰州”。

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后,杨先生排的第一个戏是《游西湖》,任哲中和苏育民配演裴生,李克(李继祖之父)演贾化、田德年演贾似道、罗士奎演寅廖,阵容空前,轰动古城。随后又演出了《锄美案》《安安送米》《庚娘杀仇》《庵堂认母》《窦娥冤》《双明珠》和现代戏《两颗铃》《血泪仇》《夺印》《朝阳沟》等一大批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各具性格特色的典型人物。马健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陕西的全部旦角演员加起来都没有杨金凤一个人的戏多!”

杨先生艺术造诣深厚,舞台经验丰富,长于做工刻化人物,尤能以情动人,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她演出过二百多出剧目,正剧、悲剧、喜剧皆有,旦行门类的小旦、花旦、闺阁旦、彩旦、青衣、老旦,甚至小生和丑角等,皆可适应,一专多能,驾轻就熟,令人叹服。她的《走雪》《杀狗》《卖酒》等已成为秦腔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先生年过七旬时还登台演出了此剧,被人们称赞为“七十二岁的小姑娘”。

在现代戏里,无论是中老年妇女,还是正反面角色,杨先生上台得心应手,演来个个传神,如淳朴善良的栓保娘(《朝阳沟》),热忱正直的冯大妈(《一家人》),尖酸放荡的烂菜花(《夺印》)。特别是轻浮妖冶而又阴狠险恶的白玉花(《两颗铃》),她塑造的这个女特务,独树一帜,为全剧增色不少。就连《红灯记》里的卖粥婆,没有一句台词的群众角色,她就凭几个眼神和动作把戏演活了。

杨先生退休之后,不顾年事已高,仍然为秦腔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还为陕西省以及甘肃、宁夏、青海、山西乃至福建等地慕名求教者悉心指导,从不收取半点报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所有的秦腔旦角演员,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杨金凤先生艺术风格的影响。

杨金凤演焦氏有独特风格。她在表演上,将花旦与泼旦的程式动作糅为一体,使焦氏的表演步法既有花旦的轻盈飘洒,又有泼旦的粗犷奔放。在焦氏的服饰上,她突破了传统的黑色小衣裤、勒四喜带的陈规,改着雪青色小衣裤,勒镶金色边的黑色围腰。这更合乎焦氏的年龄和身份。这一改,创一时新规,以后的演出多效法采用。七十年代后期陆晓茸始将焦氏从泼旦行改为花旦行演出,声震塞上,颇负盛名。

向八十三岁高龄的杨金凤学《杀狗劝妻》,最令柳萍难忘。柳萍说:“八十三岁的杨金凤老师本已淡出舞台,如今又复出给我手把手地教戏,现在这出戏可说是耳目一新。在很传统的折子戏基础上有了现代感,更贴近生活。为了便于让首都观众了解,连服装的线条都改得更美更舒适了。”

柳萍说:“记忆中的杨先生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手脚利索,记忆力极好。跟她学戏,一起交谈了三个多小时,先生始终精神饱满,谈到几十年前演过的一些生僻戏,先生依然能清楚地口述戏词,并辅以动作,真让我惊叹不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柳萍在表演上更是将花旦与泼旦的动作融为一体,使焦氏的表演步法既有花旦的轻盈飘洒,又有泼旦的粗犷奔放。这样的创新式发展,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有戏迷评价道:柳萍演的《杀嫂》片段中潘金莲唱到“脱去孝服还我真容颜”时,脱去了长衫,赤臂露背,这是老一辈秦腔家不具有的,同时也是老一辈戏迷难以接受的。可正是这样反常规的表演,将潘金莲的真性情表演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