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45

第45章 梅香溢满宁夏川

深厚的秦腔艺术功底,造就了柳萍表演上的自如从容,而对人物“内在美”的自觉追求,又使柳萍的每一个角色生出深刻的个性美、情致美。

人间四月芳菲尽,梨园奇葩始盛开。

2001年2月,正值梅花竞香的隆冬季节,柳萍正式冲刺梅花奖。次年后的春天,她实现了夙愿。柳萍终于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这朵“梅花”之于柳萍,如同腊月梅化之于初夏的季节,虽姗姗来迟,却因为浸透了奋斗的风雨而愈加清香悠远。她的成功使宁夏终于诞生了第一位荣获中国戏剧艺术最高荣誉的优秀青年演员,并揭开了宁夏戏剧艺术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镁光灯的聚焦下,柳萍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中国戏剧的最高领奖台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是柳萍,柳萍!看这边!”人群中,有戏迷发现了柳萍,他们早早围在了红地毯两旁。

素雅、美艳无比的柳萍一走上红地毯,戏迷就捧着鲜花围上去了,完全挡住了央视的摄像机位,急得摄像师扛着机器往人群里挤。在红地毯尽头,柳萍被各路媒体“围攻”,“逼问”得奖感言。

柳萍手中捧着的精美的梅花奖盘上,一枝红梅傲霜凌立,映衬着“梅花香自苦寒来”七个大字。

这正是柳萍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从少女时代,到青年时代,再到现在,她用心血和对秦腔的执著追求浇开了这株雪中红梅。

是啊,走下舞台那么久,本以为远离了秦腔。可是,命运就是这样捉摸不定——秦腔对柳萍的情有独钟,她同样无法拒绝。

时间正在改变,秦腔也可以改变。秦腔正在形成的那种宽容的、理解的向心力,让柳萍像“梅花”一样重新开放了。

那一年,柳萍三十五岁。

其实“申梅”的过程是非常煎熬的。柳萍后来回忆道:“我一直心里没底,觉得那朵梅花离我太遥远了。可是当获奖后,我内心并没有激动,那段时间我正好有病住院,每天一起床就把手机关了,电话线拔掉,我太累了,就想一个人休息……”

获梅花奖后不久,柳萍被任命为银川市秦腔剧团业务副团长。

其实,自获奖以后,柳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后该怎么办?要给观众什么,给同行的什么,如何满足观众欣赏的需求。现在,作为业务副团长,她还要兼顾银川市秦腔剧团的生存发展,肩上的压力更大了。

但人生的磨炼让柳萍更加成熟。在荣誉面前,她不骄不躁,严格要求着自己。为了使越来越多的人们热爱秦腔,获奖之后没怎么休息的她,每天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赴日本松江市访问演出,参加北京宁夏文化周活动,为北大、清华师生做《魅力永存的大秦腔》讲座……

2002年秋天,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为柳萍录制了4辑唱段,在《名段欣赏》栏目中向全国滚动播放,宁夏秦腔绽放着的“梅花”的清香一吐传遍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