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44

第44章 评委被感动了

演戏带着真情,赋予人物以鲜活的性格是柳萍秦腔表演艺术中的一个亮点。她极会适应各种情景的表演需要,也极会在各种情景下流畅自如地抒发真情。

在柳萍另一出“申梅”的折子戏《月下来迟》的表演中,就突出地表现出了这一优点。该剧为传统剧《碧玉簪》选段,展现了书生潘必正与青年道姑陈妙常之间不同寻常的曲折爱情。

柳萍在剧中饰演的陈妙常貌若天仙、多愁善感,且擅长弹琴作画、聪明才智过人。她虽然遁入空门、身处逆境,但追求人间真爱、渴望获得恋情的心理,使她难抑对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书生潘必正一见钟情、苦思苦恋,并勇于面对严酷的教规及封建礼仪,敢爱真爱。

《月下来迟》一戏集中展现了陈、潘二人在夜半三更的明月下相约相会、互吐爱情心声的情节。陈妙常苦苦等待,潘必正姗姗来迟。几多思念,几多惆怅,怎一个“情”字了得。相见恨难,相聚苦短。二人只盼月下常相厮守,只求老天爷每日夜晚再多添一更时辰。

在这出短剧里,柳萍对陈妙常这个人物的塑造主要突出表现“真”与“情”两个方面,并力求做到心理和形体的细微刻画与深层表现,在看似平静的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火辣辣的激情变化,再现出一波三折的矛盾发展。

在具体表演中,柳萍既要努力表现出陈妙常情真意切、久思苦盼的心理特点及眉目含情、甜纯清丽、全身肌肉都仿佛会说话般的形体动作,又要表现出人物内心委婉细腻的脉络与富于弹性变化的形体动作。

柳萍在表演中动作到位、刻画细腻,生动地体现出陈妙常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真爱的情感和行为。她借助自己表演功力娴熟、感悟能力较强的优点去全方位展开塑造。

在剧中,陈妙常时哭时笑、时失望时撒娇、时嗔时怒时大笑,表现起来着实不好把握。但柳萍凭借自己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与深入分析,比较全面地把这一人物的内心与外在的东西一层一层的剥开来展现在观众面前,引发出人们对人物的极度同情喜爱与怜香惜玉等多种心理感受,从而由内心深处生发出强烈的艺术共鸣。

一位观众曾经过看柳萍出演的《月下来迟》后,激动地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好久没有看戏了,今天看了柳萍的《月下来迟》,心里非常高兴。这个戏我看过石小梅的昆曲《琴挑》《秋江》这两折,也看过越剧的全本,不过秦腔的《月下来迟》还是第一次看,柳萍的‘陈妙常’依然是那么凄婉,柔美。”

星残月露动人愁,

思想起,好含羞,

银牙儿咬衣袖。

望夜空斜倚石台相等候。

望潘郎绕穿曲径反复游。

听响声必是潘郎走,

原来是晚风吹动竹帘钩。

……

叫奴家黄昏时将你等候,

直等到冷清清月转西楼。

你来就说是你来,

你不来就说是你不来。

诓奴是怎的?诓奴是怎的?

呀呀啐,呀呀啐!潘郎呀!

奴何尝见你情意厚,

你再莫要假温柔。

……

通过这一段唱词,少女的天真和智慧,完美的身姿和娇柔的语音,被柳萍演绎得那么动人,如此迷情。

柳萍的《月下来迟》这段唱腔,曾在央视《名段欣赏》栏目播放。与《武松杀嫂》一样,都从不同角度塑造了妇女形象,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柳萍扎实的艺术功底。

在全身心投入“申梅”排练的同时,柳萍仍然坚持下乡演出,为基层送戏。有时,白天排戏,晚上还得到农村演出,许多观众一听是柳萍的戏,早上就赶来等着看。“观众的鼓励就是对我的支持。”有一次柳萍带病下乡送戏,上台前还在输液……

2001年5月,柳萍申评“梅花奖”的专场演出在宁夏和银川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举行,她在《武松杀嫂》《月下来迟》等折子戏中的高难度、高水准表演打动了梅花奖评委。

当时正赶上李默然先生到宁夏采风,也专程前来观评。看到在条件很差的剧场演出的柳萍,李默然先生动容地说,真没想到啊,你们银川的戏曲演员太辛苦了。同时他还给柳萍的演出提了好多建议,并对她寄予了厚望。

柳萍的专场演出结束后,反响很不错。可柳萍却认为自己刚刚下乡演出回来,声带有问题,没有发挥好。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的专家充分肯定了柳萍在秦腔表演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柳萍申报“梅花奖”,是宁夏戏曲艺术界首次向“梅花奖”进军冲刺的重要创举。这不仅是对她个人演艺才华的肯定和展示,更是对宁夏戏曲表演艺术整体实力的一次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