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42

第42章 李默然和柳萍的“戏缘”

重新回归秦腔艺术舞台的柳萍势不可挡,在随后的几年里,连获大奖。

1997年,在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联及广夏集团公司、广夏昊都酒业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的97’广夏昊都杯宁夏十大杰出青年艺术家评选活动中,柳萍被评选为杰出青年艺术家。宁夏众多的戏曲演员中,唯有柳萍获此殊荣。

1997年10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文化厅、劳人厅批准,柳萍被破格晋升为国家二级演员,成为当时宁夏戏曲界中最年轻的国家二级演员。

1998年,柳萍以折子戏《目莲救母》获第三届银川地区青年演员展演比赛特别奖。同年,她被陕西省电视台金牌戏曲艺术栏目《秦之声》摄制组特邀前往西安参加西北地区秦腔艺术青年新秀联袂电视演出。

2000年,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柳萍因领衔主演参赛大型秦腔改编剧《狸猫换太子》上、下本中的主要人物刘妃,而荣获个人最高奖项——优秀表演奖。她的精彩演出给秦腔艺术发源地古都西安的戏迷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是秦腔传统剧目。故事讲的是在宋贞宗年间,刘妃与李妃不睦,李妃生一子,刘妃十分妒恶,遂与郭槐商定,将李妃所生之子(即太子赵祯)以狸猫代之,命寇珠将太子抛入金水桥下淹死。寇珠不忍,求救于太监陈琳。陈将太子置于妆盒内,密送于八贤王府中抚养。刘妃诬奏李妃产妖,真宗偏信,将李妃贬入冷宫,册封刘妃为后。为置李妃于死地,郭命人火化冷宫,李妃幸被太监救出,流落民间,在桑林镇收一义子,相依为命,苦度终日。包拯放粮途经桑林镇时,李妃前往告状,包拯带李妃回朝面君。

刘妃虽一时得逞,但仍疑心重重。又命陈琳提打寇珠,以验证二人是否同党。寇拒不招供,死于杖下。十八年后,真宗死,太子赵祯(仁宗)即位。包拯带李妃与登上皇位的太子相见,陈琳作证,冤情大白。仁宗皇帝接母回宫,郭槐被钏,刘妃被贬于冷宫,李妃扶为国太。

《狸猫换太子》除演出本戏外,剧中《抱妆盒》《拷寇》等折常作折戏演出。任哲中、张新华以演此剧闻名。

获得梅花奖,对柳萍来说,是必然,也是一次戏缘。这戏缘与一位名家有关。他就是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

李默然1927年出生于黑龙江尚志县一面坡镇的一个贫寒家庭里。他只读了三年书便辍学去谋生。小工、小贩、邮差、杂役,什么活都干过。贫困,无情地剥夺了这位少年上学的权利,但却磨灭不掉他追求文化的好学精神。当时,他的家乡有一图书馆和戏园,他常常在做工之余到图书馆读书,并想方设法进戏园看东北地方戏和京剧。李默然最爱京剧,既喜欢它的复杂、多变、美妙的唱、做、念、打的表演艺术,又注意艺人对剧中人物丰富细微的心理刻画。这一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种子,便撒在少年李默然的心田里。后来,他虽然没有成为戏曲演员,但戏曲却把他引导上艺术之路,走进了话剧和电影的殿堂。

李默然二十三岁演出苏联话剧《曙光照耀莫斯科》时,便一举成名。周总理在北京看戏后,握着他的手,对于他成功的表演,高兴地说:“你好厉害!二十三岁就当上了莫斯科市委书记!”

1960年,李默然应邀到长影参加电影《甲午风云》的演出,塑造民族英雄邓世昌。电影放映后,李默然演绎的邓世昌形象使观众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影片出映到香港、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又令国际友人、华侨、港澳同胞们为之倾倒。赞扬和贺信从海内外雪片般飞来。

作为话剧演员,李默然最辉煌的作品,是他在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演出的话剧《李尔王》。李默然把《李尔王》一剧的深沉峻厚,博大精深,内涵与超越时代的象征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任何一个艺术演员来说,如果能得到大师的亲自点化,那将是极大的荣耀。柳萍,就有这样的福气。

李默然有个习惯,从来不在白天看戏。

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柳萍担纲主演的《狸猫换太子》被安排在开幕后的第二天上午演出。

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那天上午,李默然竟然来到了艺术节现场。观看了《狸猫换太子》之后赞誉有加。专家们也一致认为:这么好的戏,这么好的演员,为什么不报“梅花奖”呢?

梅花奖?什么是梅花奖?一席话,让宁夏的戏剧人如梦初醒。

很快,冲击梅花奖被提上银川秦腔团的重要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