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03

第3章 她是孩子王

1970年,柳建堂接到调令,让一个月内到泾源县接任该县生产处处长兼革委会副主任。对柳建堂来说,这并不算一件坏事,但孩子的问题比较恼人。大丫头柳萍三岁,正是淘气的年龄,二丫头柳莉不足周岁,还睡在娘怀里吃奶。如果柳建堂调到泾源工作,依然在医院工作的吴淑琴独自一人是无论如何也照顾不过来的。

“我把小萍带上走吧,你就操心着小莉,等小莉大一大,你也带上娃跟我走。”柳建堂预感到这次工作调动并不是一个短期调整,而是要把他彻底安扎在泾源。因此,他开始有了把家搬到泾源的念头。

初到泾源,柳建堂还多少有些不适应,没有媳妇做饭操持家,家里的事情就落在他一个人身上。柳萍生性好动,性格就像个男娃娃,小小的她就喜欢挥舞着拳头与同龄孩子争个高低。柳建堂发现,自己的大丫头越长大,这种性格就越明显,小小的年纪就有自己的主意,又倔强、又急躁。比如,她想爬到桌子上听广播,或者想到小河里涮涮凉快,是说什么都拦不住的。他也越发感觉到带孩子这件事确实是个体力活,因此也越发坚定了搬家的信念。

吴淑琴调动工作是半年以后的事,她要来看看这个三岁半的丫头是怎么让她的爸爸这么头疼的。

这年冬季的一天,吴淑琴怀抱着柳莉,带着身边全部家当,坐上了一辆前往泾源的马车。所谓全部家当,不过是两床被褥,一些换洗衣服和结婚置的锅碗瓢勺而已。她一边期待着和丈夫见面,一边憧憬着未来的小日子。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时,一匹大红马就这样带着她们爬过了沟沟坎坎,晃晃悠悠地来到了她的新家。

“小萍,小萍,你看看谁来啦!”驾马车的老张一边帮忙抱行李,一边笑着往堂屋里寻柳萍的影子,却不见这丫头子的人影。

“哟,老张!我来我来,快来屋里坐!”柳建堂快走几步,接过老张手里的物件,和老张一起进了堂屋。

“小萍!小萍!”柳建堂喊了两嗓子,见没有回应,就四处寻找,却发现柳萍早已爬到院子里的一棵树上,和一群孩子们在那里打闹。

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柳建堂一家人终于在泾源团聚了,两个大人带着两个孩子,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因为吴淑琴工作的关系,他们家在防疫站住。一排平房,一家两间。大家和睦地住在一起,左邻右舍之间像一家人一样来来往往。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柳萍长大了,五岁的她性格像个男孩,在家里带着妹妹,每天和周围的孩子在一起嬉戏打闹。开始大家并没有很在意这个孩子有什么不寻常,孩子之间玩耍大人怎么能顾得上管呢。

有一天,吴淑琴从外面回来,远远就听到一个男孩子在自己家门口哭。她知道小家伙又打架了,心里也没怎么在意,就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说:“好好玩,怎么打架呀,告诉阿姨,谁打你了?”

听了吴淑琴的话,小男孩哭得更厉害了,她怎么问都不说是谁打的。

就在吴淑琴纳闷的时候,旁边的一个女孩说:“是你们家小萍打的,小萍朝他腔子上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上,把他裤子都弄破了,他怕他妈骂他,不敢回家,才在那里哭。”

吴淑琴一听是小萍打的,四处寻找柳萍,却不见她的踪影,只好把孩子领回了家,给孩子把脸洗了,然后把裤子补了后送他回家。

自知闯了祸的柳萍带着妹妹偷偷地躲了起来,但她并没有因此变成妈妈的乖乖女。相反,她还是常常和小伙伴们打架,从不服输。特别是在妹妹受了欺负的时候,她总要出手相助。后来就成了防疫站的孩子王。

常常打架的柳萍成了母亲的一块心病,她觉得这个孩子需要好好教育,就和丈夫商量,决定将她提前送到学校进行教育。

五岁的柳萍就这样被送进了学校,成了一名小学生。

“柳萍,你怎么又和同学打架了?你还想不想当三好学生?”班主任老师说。

站在办公室里的柳萍一言不发,偷偷地观察着老师的表情。这已经不知道是老师第几次这样对她说了,而她并不在乎自己能不能当三好学生,她只觉得能够把老师的气消了就行了。她知道自己又惹老师生气了,这个时候柳萍心里其实特别后悔。

柳萍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有时候非常好,但因为常常打架,没少挨老师的批评,有时候还常常被老师告知家长。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没有让她变为一个乖顺的孩子,却让她渐渐在同学们中成了领头人。

泾源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一年中大部分季节草长莺飞,四野青青,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天堂。县城傍山依水,一到夏天,山花烂漫,遍地都是吸引人的美丽景色。每到课余,柳萍便和小伙伴们一起钻进这秀丽的世界之中,乐不思蜀。

县医院的后山是他们常常玩的地方。那里树木茂盛,各种知名的不知名的野果一到季节,享用不尽。特别是野生草莓成熟的时候,茂密的叶子中挂着透红的果实,让人一看就按捺不住。他们一群孩子就藏在这果红树绿之中,用自己的小手,一颗颗摘下珍珠般的果粒,拿在手里互相比赛,看谁的更多谁的更艳。

有一天上自习,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作业,让背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看着老师走出了教室,柳萍摆摆手,同学们就跟着她从后面偷偷地上山了。

在山上,大家早把背诵课文的事忘了个一干二净,都像是在圈里关疯了的羊,使劲地在各处撒欢撒野,一个个都钻进了树林子里,寻找刚刚成熟的野青梨。

从山上下来,大家还都在兴高采烈,但没想到语文老师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们。

“你们干什么去了?”老师铁青着脸问。

同学们面面相觑,一个个紧张地不敢说话,将手里的东西都藏了起来,不知道老师会怎么处置他们。

柳萍也紧张了,有些不知所措。她想到老师布置给大家的学习任务是背诵课文时,突然急中生智,脱口而出:“我们上山背课文去了。”

“背课文去了?好呀,那你们背的怎么样了?”老师的口气非常的生硬。

大家都没有说话,都看着柳萍,不知这个谎言怎么收场。

老师走向了柳萍:“好呀,既然是背课文去了,那你肯定是背会了,来,给我背。”

柳萍看着老师的眼睛,结结巴巴地开口背起了课文。

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就连柳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那篇课文背下来的。这篇课文老师只领读了几次,她自己也就念了两遍。

“看来你们还真是去背课文了,在外面虽然空气好,但你们是学生,应该在学校里学习,大家以后一定要遵守学校纪律,上课期间不要离开学校。”

柳萍一下“解救”了所有的同学,大家对她更佩服了。

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主食基本上是洋芋。但同学们之间是快乐的,大家互相追逐着、打闹着。除了简陋的沙包,没什么玩具,就在地上用砖头或者瓦块画一格格跳房子玩。

快乐的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泾源的山水伴着伙伴们沾满泥巴的脚无忧无虑地度过了许多天真烂漫的时光。柳萍的淘气并没有和同伴们结怨,他们虽然经常打架,但打完又会很快和好。他们爬山,去河边玩泥巴,偷偷地逃课,然后回来接受老师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