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29

第29章 天生学戏的“胚子”

机遇是成功的最好媒介,常与勤奋、好学结缘。柳萍对秦腔执著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经年累月中也为她制造着机会,并于一个特定的时间莅临。

1984年9月,为了选出最好的演员参加1985年在银川举行的宁夏首届中青年戏曲电视大奖赛,固原秦腔剧团打算派两名演员去西安学习技巧难度高的折子戏以备参赛。

剧团领导在对团里演员进行综合考察后,认为柳萍和另一位演员褚忠强学戏认真刻苦,基础好,有冲击戏曲大奖赛的实力,便派他们去西安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戏训学习。

柳萍到达后得到了刘西玲、霍慧君、万峰、郝彩凤等老师的指导,其中包括她敬重的李兴老师。1982年她第二次入西安学戏时,李兴老师给她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他耐心细致的教导为柳萍的本戏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她在固原秦腔剧团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的重要铺垫。虽然时间过去两年,她仍然念念不忘李兴老师的谆谆教导和鼓励。

在这里,柳萍被安排学习的是折子戏《打神告庙》。彩排学戏期间,万峰、郝彩凤两位老师每天早晨六点准时带着柳萍练功,风雨无阻,付出不少。而刘西玲、霍慧君、万峰和李兴,更是对柳萍严格要求,关心备至。

《打神告庙》取材于宋代民间传说,是传统剧目《王魁负桂英》剧中的一折。《王魁负桂英》讲述的是名妓敫桂英在海神庙巧遇落难举子王魁,将其救下,倾其所有资助王魁读书,并鼓励王魁进京赴考。在此期间,二人产生感情。王魁在二人相识之处海神庙的海神像前盟誓永不负桂英一片真心。然而,王魁得中状元后却攀附权贵弃桂英另娶。《打神告庙》一折戏里讲的就是敫桂英到海神像前控诉王魁,后愤而自尽的故事。

这一折独角戏,因戏里运用水袖较多,其表演难度相当高。舞水袖是戏曲里的一种特技。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夸张与美化。在戏曲舞台上,当表现人物情感的时候,有重点地舞动水袖,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加强戏曲的表现力,使人印象深刻。

指导老师在教授柳萍学习水袖表演时,重点讲到艺术家们借助水袖动作来表现人物情感时收到的良好效果。他们告诉柳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运用了投袖、拂袖、抖袖等多种水袖动作表现杨玉环的幽怨、凄婉之情;尚小云演《乾坤福寿镜》在“失子惊疯”一折里,为表现胡氏寻子不着精神失常,也使用了转袖、抓袖、抛袖等多种水袖技巧,精妙绝伦,美不胜收,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水袖表演绝不是为炫耀水袖功,而是用来表达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打动观众的。因此,水袖表演的各个动作要服从戏中人物的需要。穿带水袖的服装,一举一动都与全身动作,舞台部位以及音乐节奏等有着密切关系。用得好,有助于人物刻画,为表演生色。否则,成为累赘,起不到好的作用。

李兴老师让柳萍深入了解钻研戏中敫桂英的内心情感世界,明确学习水袖动作的目的性,通过繁复的身段和水袖表演的配合来刻画敫桂英这个人物的个性。李兴老师说,如果不对敫桂英这个人物深刻研究,是演不出火候来的。

在老师们的启发、示范下,柳萍看到,戏中敫桂英在判官面前陈述不幸时,用了急速的跪步辅以快速旋转的水袖,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急迫情绪。当求告失败后,她用了一个跪地从背后搭水袖于双肩的造型,让人深深地感到了她的凄惶、孤独的处境。

这出戏,通过水袖功的云手袖、团花袖、波浪袖、涟漪袖、车轮袖、托塔袖、单摆转盘袖、正侧重叠转盘袖、直冲展翅飞卷袖等一系列水袖技巧表演,表现了敫桂英遭休弃后,激烈的内心冲突与情感矛盾。以此展现了敫桂英愤怒、哀怨、凄凉、悲苦的内心世界。

指导老师的水袖表演示范对柳萍的视觉冲击力很大,她认识到水袖技巧要活用于表演中,要根据自身对人物的理解、感受,借用戏曲程式舞蹈的表现手段塑造人物。不只局限于外部形态,而是要深入到对人物灵魂的刻画之中。

所以,《打神告庙》这折戏,水袖不管是收是放、是动是静,也不管动作幅度是大是小,都要给人留下一种情之所至的感觉。一双水袖融入人物情感中,与身段、表演、音乐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形与神结合、动与静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水袖艺术的魅力所在。

柳萍学习了很多水袖表演的技法。然而,五六尺长的水袖舞起来并不容易,舞的好、舞的活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的。她用心体会老师讲解的水袖表演特点和技法,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不虚此行。水袖基本技法学会了可以回固原再练习,但一定要把水袖表演的精辟之处学到手。

柳萍“拼命三郎”一般的刻苦精神得到李兴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赞赏。从1982年第一次带柳萍学习本戏《窦娥冤》开始,李兴老师就格外喜欢柳萍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从没有见过这样执著的学生,明地暗里曾多次对柳萍进行夸奖,声称柳萍的刻苦精神在戏曲研究院里是任何一个学生都无法相比的。

在众多指导老师眼中,柳萍是天生学戏的“胚子”,只要用心培养,这棵小苗定可以成长为戏曲界的参天大树。惜才之心更使李兴老师逐渐产生意欲挽留柳萍的想法。他找到柳萍谈话,挽留柳萍留在西安,并表示将不惜余力地培养,使柳萍出人头地。

但戏曲研究院也有很多老师认为柳萍唱功平平索然寡味,嗓子条件不好,仅靠刻苦努力根本成不了气候。戏曲研究院的萧炳老师听了柳萍的唱腔,觉得柳萍只是能唱而已,终觉美中不足,私下对李兴老师建议,柳萍的嗓子条件不适合在戏曲行业长远发展,不如让柳萍改行。

面对戏曲研究院前辈、老师们直言不讳的中肯评价,柳萍对自身不足造成的唱腔劣势也是焦急万分。李兴老师对此却看法不同,并且举例说明。一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年幼时眼睛近视,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不够灵活,有时迎风还要流泪。但大师每天通过追随鸽子飞舞,日复一日竟把眼睛呆板的毛病纠正了过来。另外一个是程砚秋嗓子倒仓后,曾被人认为不适合唱戏,但他通过苦练“虚音”,练出了被内行叫做“救命音”的功夫嗓,名震四海。

这些事例都证明,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只要柳萍肯下功夫,嗓音的劣势不一定会成为她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