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27

第27章 十四岁演大戏《窦娥冤》

《窦娥冤》一戏在李兴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排练了几个月之久。完成之初,先到韦兆区一个村子里演出。这是李兴老师与队长陈曦明共同商议的结果。其意义在于,演出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实践中的不足,从而得以纠正和提高。他们通过当地人联络,很快与一个路途稍远的小村子接洽上,演出费用免掉,只要求村里为参演学生提供一顿晚餐。

这时已进入农闲季节,村里四十多户人家,二百余老少,对这场戏期盼已久。他们早早将戏台收拾停当,支起长杆,挂上电灯。村里又出资在一户人家买了一头三十多公斤重的肥羊,宰杀了做成几大锅羊汤。于是,全村老少过年一般围在村大队的院子里端着家什领羊汤。即将演出的学生也每人捧着一只雪白的瓷碗,热气腾腾地吃了顿羊肉泡馍。

初次主演一部大戏,对十四岁的柳萍来说真是一种考验。这次演出,李兴老师看到了柳萍的成长,也看到了她表演中的不足。

上台前,他向柳萍介绍自身的演出经验,即演员化妆后就算进入了角色,这时便开始不能与人闲聊讲话,在此时已经要开始酝酿戏中人物的情绪。

舞台上,柳萍饰演的窦娥一身孝服背身而立,随着音乐缓缓转身,慢慢向台口挪动。

这是精心设置的出场,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强烈的反差,能使观众在叹息中同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开场的第一段唱腔非常重要,柳萍在这段唱腔的处理上力求节奏平稳、不急不抢。在技巧上采用丹田之气,使自己最大限度的呼吸顺畅,以保证字正腔圆。而在情绪处理上达到悲而不伤、哀而不衰。形体动作上也尽量以“静”为主,几个简单的水袖动作只是为唱腔起到辅助作用。李兴老师在演出结束后肯定了柳萍这段表演出的成功,同时指出另一段表演的不足。

从开口唱到蔡婆婆上场,柳萍饰演的窦娥在这场戏里以唱为主,采用高亢、激昂、“赶节奏”的表现方法,以达到“曲不尽兴人不休”的目的。

替婆婆一死无有怨,老爹爹还不知今在哪边?爹临行他将我交于婆婆管,老婆婆她待我亲生一般。恨只恨苍天降下无情剑,我的夫染重病命归九泉。张驴儿豺狼心恶毒凶险,公堂上枉挂着明镜高悬。我死后老婆婆何人照管,风烛残年实可怜。有一日爹爹回昭雪此案,杀恶人为女儿报仇伸冤!我这里泪涟涟弯身下拜。

这是一段非常见功夫和难以掌握的唱段。节奏上由慢到快,句句相连、字字递进,要求很严。在演唱时必须在呼吸及气口的运用上做到收放自如、心中有数。柳萍初演《窦娥冤》这部大戏,心里压力很大,唱腔总是力求完美,担心失误。然而,越是刻意越是出错?实践把握中反而因紧张偏差了老师教授的初衷。

李兴老师对柳萍失误的原因总结为演出经验不足。舞台演唱技巧的熟练程度固然与台下的反复练习分不开,多唱、多练才能揣摸找到停顿、换气的点。但舞台经验不足也会因过度紧张造成失误,前功尽弃。一个戏曲演员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由低至高的锤炼过程。

柳萍在长安县韦兆区学戏期间,这样的试演在韦兆区周边的村子里进行了多场。常常是某个村子演戏的乐声刚刚停息,下个村子演戏的锣鼓梆子又敲响了。

每次演出后,李兴老师与队长陈曦明都会召集参演的学生们结合演出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修改。

柳萍也在一次次演出实践中消除了最初的紧张焦躁情绪,进入了戏中人物的精神状态,用情绪带出唱,再用唱来宣泄情绪,使唱腔与身体紧密配合,一张一弛、一紧一慢、一动一静宣泄窦娥内心的丰富情感,以达到戏走唱随、张口掉泪的演出效果。在形体表现上,她由刻意保持平静到自然而然的平静,居台中不环顾,以挺立不屈的姿势,将每句唱腔都清清楚楚一字一句送到观众耳中。

柳萍通过反反复复的演出实践认识到,演戏和做事一样,熟了就能生巧。声情并茂的表演往往从千锤百炼的实践中得来,一段好唱腔诞生的背后,一定是演员反复练习的过程和实践验证的结果。

半年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柳萍在学戏中与演戏中,不断从李兴老师那里积蓄着营养。常言道,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但李兴老师一贯认真负责的态度直接影响到《窦娥冤》这出大戏的整体水平,这使柳萍对他无比敬重。

临回固原前,柳萍用节省下的零用钱买了一个暖瓶送给李兴老师存念,表达学生对恩师谆谆教导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