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26

第26章 天生我才必有用

人生道路漫长,有阳光灿烂,也有雪压霜欺,关键时刻的几步不能走错。

柳萍自小受父亲熏陶,对秦腔产生喜爱,又在秦人故地长安这片文化厚土上拉开了学习本戏的帷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与秦腔注定的缘分。

排《窦娥冤》时,柳萍心里压力很大。首先是主角位置争取到不易,倍加珍惜。其次是在人物性格把握上,要穿越时空回到窦娥生活的社会背景中,找准感觉十分艰难。此外,同学们羡慕又妒忌的目光芒刺一般,使她感到沉重。而李兴老师对柳萍能否演好窦娥这一角色,也悬着一颗心。

《窦娥冤》是一部传统大戏,表现窦娥在绝境中的反抗精神,故事情节设置非常尖锐,人物心理复杂。十四岁的柳萍能否深入窦娥的内心,将这个爱憎分明的古代女性塑造好,是整部戏的关键。他担心柳萍的年龄会成为理解戏本的障碍,但同时又以多年教学的敏感以及柳萍倔强、好胜的个性里察觉到她明显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窦娥是一个悲情式人物,从寄养蔡婆婆家到最后的被冤问斩,充满了悲剧色彩。戏中包含闺房的心情、公堂的无奈、杀场的抗击、鬼告的凄楚等内容。

李兴老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在说戏过程中针对柳萍个人的特点量体裁衣,专门制定了学习计划。教戏先教人,教人先教心。他首先强化柳萍对窦娥这个人物的认识,注重层次化的讲解。依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情节的关联,推动行进的程序,使人物明晰。

他从《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开始说起,逐步切入主题。通过剧情结构分析,让柳萍感受窦娥善良、刚烈的性格和反抗精神。并理解主题: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李兴老师排戏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他虽然是个丑角,但对于旦角表演有着独到见解,更有对观众口味的判断分析和舞台临场的丰富经验。他重视理清剧本的脉络,明确意念,以期传达所要表现的。

他的讲解紧紧围绕抓住窦娥的个性、心理和生存状态的主题展开,期望柳萍能真正钻到窦娥这个人物的心灵中去,表达出窦娥在特殊背景下那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让一切重大的起落、生命的关键瞬间都在看似自然流出的行动中迸发出来。因而,在排练中十分重视谈戏,一次次地与柳萍交流,像是要把言辞意念打进柳萍的脑壳里去。他对窦娥这个人物了如指掌,能讲出许许多多有关人物的特征来,这对柳萍开始进入角色非常重要和有益。

李兴老师反反复复说戏,一遍遍强调,使柳萍的脑子渐渐活跃起来,对人物的感受从各方面接近,对上了路子。在排演窦娥丧夫的一场戏里,柳萍难以解悟夫妻阴阳相隔的生离死别,李兴老师便诱导柳萍使用情感挪移法,唱戏时多想和自身生活有关的伤心事,将这种情绪累加,再从唱腔中一一泻出。一段时间里,乐观爱笑的柳萍整天绷着脸找感觉,从生活中,电影中寻找受苦受难,可以引人悲伤的情景。

一次,她穿上戏服,表演给李兴老师看,将“有窦娥在小房焦急等候,一个人闷悠悠紧锁眉头。我的父多年来音信无有,盼只盼还在世性命保留。最伤心我的夫得病亡故,好夫妻恩爱情常记心头。每日里总有个黄昏白昼,昼忘餐夜废寝几时罢休。春花放蝴蝶飞断人肠肚,见明月挂妆楼珠泪双流……”这段唱腔演绎得哀婉、绵长、凄楚,把窦娥丧夫的悲伤和身心交瘁的形象展露无遗。李兴老师连连说好,叫柳萍顺着这样的思路和感觉走,就一定能和窦娥这个人物对接上。

在讲授“没来由犯王法横遭刑陷,放大声喊冤屈动地惊天。神与鬼却原来不灵不验,日和月又何必昼夜高悬。良善人无故的身遭大难,该死的作恶人性命保全。恶狠狠睁眼把天怨。天哪……你不辩贤愚枉为天!地哪……你不分好歹何为地!辜负了苍茫茫绿水清山。”这一段唱腔时,李兴老师注重发挥柳萍的表演特长,使唱腔与表演紧密融合,凸显了窦娥面对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时,歇斯底里地激愤和控诉。

饱含激情的唱念从心底来,从滚烫沸腾的血液中来。柳萍用悲戚的眼神和变化自如的声腔,把生离死别的所有悲壮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戏中虽然窦娥已是罪衣加身背缚法标步履艰难,但李兴老师要求柳萍表演上不能表现面容憔悴、披头散发的狼狈之相,反而一定要保持角色形象上的纯净之美,用柔美衬托强悍的刽子手的凶残,形成鲜明的反差。唱腔要激昂、悲切,形体表演上绝不能过分张扬。一旦过度,就会给人造成蛮横、失态及毛糙的不良印象,对人物塑造就会有所影响。

因而这一段表演上,他要求柳萍以柔弱无力的形体表现来突出这段唱腔,用小步、搓步、云步来体现角色的奋力挣扎。例如那一声:“地哪!”就用原地踱步接搓步再用小步慢起快跑,点步,懒翻身接猛抬头站定,一气呵成。使人听到窦娥发自肺腑的愤怒呼喊,看到一个弱小女子不屈的奋力挣扎。

柳萍对李兴老师的示范细细揣摩,一一效仿。虽然唱功熟练程度还未到自成一体的境界,但千看不如一练,千练不如一串,反反复复的模拟学唱也使她完全把握了戏中唱腔的准确性。李兴老师告诉柳萍,对戏曲的表演要用情感去思考,要注意形体动作和发声产生的虚实相生、摄人魂魄的效果。

窦娥的故事之所以撼动天地,就在于她大声控诉人世间的不平事。《窦娥冤》是千古奇冤,天怒人怨,五黄六月下大雪,终见天日。张驴儿显了形,窦娥申了冤。要将窦娥正义的悲愤之情展示出来,用断肠的苦音与愤怒之势控诉人间的不公,控诉封建专制社会的可恶。悲愤欲绝的声音要震撼到心灵深处才会感人。这其中每一招、每一式里大有深意,需要深入探究。而唱腔的魅力不在于亮开嗓门吼,演唱时要有收有放,收放自如,大换气、小偷气,不蛮喊,留余地。

柳萍暗暗记住了老师的教导,把工夫全花在求艺上,练功排戏如拼命一般。在排戏中窦娥下跪时,每次柳萍都结结实实地真跪下去,次数多了膝盖破损十分严重。一次次排练,一次次入情入景,硬生生地跪下,痛楚袭来,她不皱眉头不喊疼。练唱,她专拣高难度曲子练,可以不歇一口气地连着几小时攻一段曲,甚至是一句唱。

在柳萍一遍遍练习时,李兴老师时而面露微笑,时而表情凝重。他极少打断柳萍的表演,只是在某一个姿势出现纰漏或某一句唱得不尽如人意时,才会示意停下,进行纠正。

柳萍表现好时,他加以鼓励,柳萍气馁时他就以这样话激励:“天生我才必有用,只争来早与来迟。”

柳萍渐渐对李兴老师产生了敬意,以百分百的努力投入到学戏中。她的唱腔原本存在一定劣势,却在自身努力和李兴老师不断纠正与指导中得到了很大提高。李兴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柳萍懂得了做戏要和做事一样有份持之以恒地坚持。只要向着一个理想的目标奋进,最终会到达一个预期的地点。她牢牢记住李兴老师的话,天生我才必有用,只争来早与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