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24

第24章 站如亭亭玉树

俗语说,百炼成钢。人的成长也要经历这样一个逐步修炼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没有不劳而获,没有一路坦途。西安学艺,恰似泥塑镀金,一下子使年少的学生们有了光彩,有了一技之长。

秦剧班师生归来,在固原汇报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观众普遍评价学生们扮相好,有灵气。一时间造成一定反响。

固原秦剧班领导见一帮学生迅速成长受到好评,可以独挑大梁,就将他们单独组队,称为“娃娃剧团”,走遍固原乡镇的村村角落,直至扩展到泾源、隆德等地,进行大范围的汇报演出。娃娃剧团所到之处,皆被掌声包围。学生们崭新的面孔、崭新的戏服在台上一出现,便被如饥似渴的人群围个水泄不通。

就这样,人们被娃娃剧团闹得如痴如醉,黑灯瞎火地乱跑,往往回到家已是三更半夜,但脸上仍然挂着笑容和光彩。

近一年的汇报演出,令柳萍终生难忘。特别是回隆德县城的演出,对她来说,可谓是对家乡人民的一次汇报,也是亲人们检验成绩的时候。

当柳萍站在隆德县广场戏台上尽情、尽兴地表演时,台下就坐着父母、弟妹和远道赶来的亲属,还有小学时的老师和许多久不见面的同学。环顾四周,一双双熟悉的眼睛,还有隆德街道、广场,每一寸土地,都让她心潮澎湃。

柳萍的小学同学张玉莲是最早得知娃娃剧团来隆德演出的人。她很快将这个消息散布给熟悉柳萍的所有同学,并组织他们一起前去观看。两年多不见的柳萍,个子长了一头,上妆后扮相俊俏,乍在台上现身使熟悉柳萍的老师同学几乎不敢辨认,与先前记忆中的形象差别很大。

这场演出,柳萍以《拾玉镯》出场,身段表演惟妙惟肖,做戏细腻。逼真的表演与音乐配合紧密,加之对人物性格把握到位,较完美地塑造了孙玉姣的形象,颇受欢迎,赢得了一片掌声。

戏散后,因父母居住此地,柳萍被剧团批准回家过夜。刚刚换掉戏服,没来得及卸妆,她便被一群欢喜的伙伴、同学拉走。

等柳萍和众人仿佛在一阵子叽叽喳喳里又回到了从前。他们找到了久违的感觉。他们看到,柳萍还是先前的柳萍,还是那样质朴、活泼、直爽。柳萍小学同学都已升了初中,大都整天坐在课堂里,与戏曲接触很少。看了她的表演感觉新鲜,夸她唱得好,扮相好,舞蹈不错。也有人问及她两年多的学戏生活。

在这些孩子眼中,进入秦剧班的柳萍很风光,每天面对的是笑脸和掌声,却不知艺术之路到处洒满艰辛和汗水。当柳萍讲述艰辛的学戏过程时,他们才知道,台上风采的一现,原来是无数苦练和付出凝聚而成。

对于柳萍的成长,最感欣慰的是父亲。见到舞台上的女儿将一个天真无邪、情窦初开的古代少女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他深有感触。

父亲自小与秦腔有着不解之缘。解放前,苦难的父亲为地主放羊,衣食不饱,站在荒芜的草滩、山坡上,依然忘不了喊几句秦腔,那是被压迫者的悲凉与愤慨。“文革”时期,所有戏曲被样板戏代替,秦腔远离了生活,父亲就在心窝里想秦腔,那是秦文化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文革结束,群众文化复苏,秦腔又回到视线里,父亲更加喜欢秦腔。不管岁月更迭,还是时代变迁,秦腔老调的一呼三叹、咬字沉重都为父亲喜爱。

大俗大雅的秦腔描画着秦人大喜大悲的人生,西北高原千千万万大众话在秦腔故事里、唱词中。人们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人生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生、旦、净、丑各显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柳萍在隆德演出的一折《拾玉镯》,唤醒了父亲沉睡多年的记忆。他愈发相信女儿与秦腔有缘,是上天对他喜爱秦腔的赐予,秦腔是先人留下的东西,不加以发扬光大和延续,就对不起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