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22

第22章 在土台子上第一次唱戏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秦腔是劳动者的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的民众,粗手大脚,性格豪放粗犷。秦人家乡的交响,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没有别的。

20世纪80年代初,陕西西安一带只有城里有正规的戏院、电影院,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较之村镇流动的电影放映,农民更热衷于韵味十足的秦腔。因而,村村都有筑好的戏台。

戏台由胶泥黄土筑成,俗称“土台子”。西北高原最不缺少的是黄土。秦始皇用它筑成万里长城,千百年阻挡胡虏,村民用它修成戏台,就如胶状物一样粘在一起,任凭风吹日晒,多少人踩踏,坚固不垮。

那些拖着沉重三角犁铧在田间耕种,端着大个瓷碗,蹲在门口吸溜、吸溜喝着面汤的女人、汉子们,一听到秦腔二字心里就痒痒得冒火来电。因而,在陕西乡下没有卖不出去的秦腔。

那位好事的农民老汉向杨立祯老师提出建议不久,便有村人自动找上门来,邀请秦剧班的学生进村唱戏,并许诺演出结束后以两麻袋土豆抵作学生们的报酬。

杨立祯老师与阮秋萍老师商议,将学生们的功课时间做了调整,下午早早结束,天还没黑晚饭就开了。吃慢的学生还在急急忙忙填着肚子,吃快的一些早已去老师那里化妆了。

这些学生中,年龄大的在老师指导下已经学会自己上妆、戴头饰。柳萍年纪小还操作不好,需要老师的帮助。这次演出,杨老师为一部分学生安排了戏目,其中就有柳萍与张建平搭档的折子戏《拾玉镯》。马上面对人生的第一次登台、第一次上妆的柳萍心情既兴奋又紧张。面对着镜中妆后的模样,她不住地窃笑,不住地端详,仿佛镜中人不是自己,而是脱胎换骨的更一个人。

下午时分,杨老师先去那个即将演出的村子,安顿好了搬去的道具和行头,又到台口察看了戏台的规模,确定了演出的一些细节。卡车将学生运到村子时,天色已然擦黑,电线杆上的一只高音大喇叭正在播放催交土豆的通知。

土台子此时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当中一根耸立的木杆,杆顶挂着一盏大瓦数的电灯泡,把四周照得通亮。

灯下空地处,一个管事者面前两个麻袋里已经各自装了半袋土豆。来看戏的村民依次过来,将自家带来的土豆从布袋或筐子里倒进麻袋,就去土台子下找位置。一个长条木凳,一块石头或是一个马扎都成为占位子的物件。

土台子下,人头攒动。穿着草绿色衣裤,带着同样帽子的男人和穿红戴绿的女子们,目光在人堆里找来寻去,在灯影里互递秋波。娃娃们也在人群里穿来挤去,打闹嬉戏。老人们挤不到前面,大都三五成群蹲在树下。有人吸着旱烟锅吞云吐雾,有人前三皇后五帝说着古今。说话漏风的老妪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知说些什么。

欢闹声、嬉笑声,淘气娃娃的尖叫声连成一片,伴随刚刚敲起的锣鼓,一片杂乱之声围绕着土台子,形成特别的交响。

柳萍和学生们在土台子边上一户人家里换戏服,穿上戏服的她越发好看。窗子上到处是孩子们脸贴着玻璃向屋里好奇窥视的眼睛,柳萍冲着他们吐舌头做鬼脸、微笑,同时也隔窗看外边的热闹。

土台子前,做生意的小贩提着篮子在人群中窜来窜去,高一声低一声地叫卖。两个村民似乎为了争抢一个位子吵了起来,密匝匝的人群挤过去围观。

这时候有个管事的老人从人群边挤过去爬上台,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竿,向台下不同的方向来回摇摆着,对着一片黑压压的脑袋不停地敲打。长竹竿所到之处,人群迅速散开,两个吵架的人也悄悄住声蹲伏下去,各自坐在一块石头上不敢言语。

柳萍自小在城市长大,从未见过这样的看戏场面,感觉特别新奇,站在窗前东张西望,寻找一个个有趣的焦点。

按照杨老师的安排,没有演出任务的学生协助老师跑后台换道具,充当剧务。有演出任务的学生一律在这户人家房子里候戏,不准出去乱跑,否则一时贪玩错过演出时间,不好安排。开场由两个年龄大些的学生演出,柳萍和张建平被安排第三个上场。

一切准备停当,喧嚣的锣鼓突然停了。一个村里头头摸样的人登台讲话。柳萍没有注意那个人讲了些什么,只管看窗前两只狗为争抢一段掉在地上的麻花撕咬。

这时,杨老师慌张地过来叫她和张建平:“头场的学生不知怎么搞的拉肚子,疼得这会儿没法唱,柳萍你胆子大,先和张建平演头场。”

柳萍心中的小鼓儿一时怦怦敲起来,有些迟疑,她没有立刻上场的思想准备,担心猛然上场演不好。

杨老师鼓励她:“就像平时排练那样就行,不用紧张。”

柳萍心一横,也觉得没有什么可怕,早晚都是个演,就和张建平向戏台子奔去了。

出场亮相,柳萍挺着细柳的小蛮腰刚刚做戏,出乎意料,台下男女老少就高声喝起彩来。她的扮相好,头贴鬓片梳抓角,一身绣花袄裤,手执丝绢,俨然一个活脱脱的古代小佳人。

柳萍站在戏台上演绎古代故事,入戏很深,真的好像回到那个年代,深深感受到什么叫做“舞台人生”。她的身段表演活灵活现,有生活气息,体现了戏曲虚拟表演的魅力。除了线夹、鞋帮是实物,其他全是虚拟。柳萍依靠虚拟动作塑造出一个姿柔性乖心灵手巧的少女形象,看起来既逼真又优美。

人们看出这个小演员是初登舞台,但却很会演戏,很有灵气。台下响起接连不断的叫好声,柳萍见此情景表演得更加起劲儿。一场折子戏,善始善终圆满完成,秦剧班进村试演成功。

在村民眼中,戏台上初出茅庐却光彩照人、娇嫩欲滴的小柳萍,不仅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还展示着她青春的美丽。舞台生辉的亮色映照着台下人们喜悦的脸,使他们陶醉于舞台上精彩的亮相和戏服的鲜亮与姹紫嫣红。

夜半三更,演出结束,大卡车拉着两麻袋土豆和满满一车学生往回走。坐在装满土豆的麻袋上,出师得胜的柳萍抑制不住兴奋,想着屁股下的土豆有一些是自己表演所得,就有无比的成就感。这时杨老师告诉她,头场的学生不是因为闹肚子误场,而是因为怯场才被调换。她当时没敢告诉柳萍实情,怕她也因紧张怯场。通过这件事柳萍认识到,初次的演出,不仅是演员的第一次亮相,也是对演员的一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