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20

第20章 苦练《拾玉镯》

西安城郊,初夏的清晨十分凉爽,午间又开始燥热起来。为了合理安排好课程,杨立祯老师每日天不亮就带领学生到棉花地里练身段、喊嗓子。等到了太阳初升,回去吃罢早饭再来。中午艳阳高照就在宿舍休整,等错过太阳最毒的时刻再开始练习。一天三场功,雷打不动。

在西安古城见识了李爱琴的演出,柳萍的学戏之心越发迫切。这一天在煎熬中终于盼到了。柳萍在阮秋萍老师教授下开始了启蒙戏《拾玉镯》的学习。阮老师在身段动作示范前,先让柳萍照着戏中女主人公孙玉姣的戏词说几句陕西话。

“老爹爹去世早家境难过,母女们喂鸡鸭苦度生活……”柳萍刚刚念个开头,阮老师就不住摇头:“陕西话不过关,没有秦腔的韵味。”

原来秦腔表演对语言要求很严格,即:发音为“满口腔”,吐字生硬板正,语音铿锵苍劲,语气硬朗结实,语调高亢激昂。这些特点较多地保留着上古秦声激越、昂扬的遗风,相比南方剧种语言的柔软平滑和慢声细气有着天壤之别。用陕西人的话说,就是“生、冷、挣、倔”。

柳萍猛然记起初次见到阮老师那天,她要求学生留意当地农民讲话语调的意图,才恍然大悟,原来学好秦腔必须学好陕西话。她渐渐明白了秦剧班在城郊驻扎的意图,原来是因为这里陕西话纯正,更有学习秦腔的语言环境。

柳萍自小生于宁夏,对宁夏话十分在行,对陕西方言却一知半解。为此,她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和附近农民聊天,留意他们发声的特点。渐渐地,她发现陕西话声调多用四声,发音干脆,铿锵有力,满弓满调地将冷、脆、硬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她开始有意学习陕西话,平时训练和生活中也和同学约好只讲陕西话,不用宁夏话交谈。最初,说的有些四不像。但十几岁是人模仿能力较强的年龄,柳萍很快掌握了陕西话发音技巧,比其他学生更早打下了语言基础,进入了状态。

《拾玉镯》是秦腔古典戏《法门寺》中的一折,为传统剧目,是花旦做工戏。秦腔艺人常说“拾镯杀狗,凤姐娃卖酒”。意思是《拾玉镯》《杀狗》《卖酒》是秦腔中最突出而最有名的三出花旦做工戏。《拾玉镯》一戏剧词较少,主要靠演员的舞蹈身段、表情、动作来塑造人物。主要通过表演“喂鸡”“做针线活”“拾镯子”等琐碎的生活细节,以此刻画一个活泼可爱、淳朴善良、乖巧伶俐的古代少女形象。因而,“喂鸡”“做针线活”“拾镯子”成为戏中的表演重点。

阮老师不愧是专业辅导老师,她先从示范《拾玉镯》戏中人物孙玉姣早晨起床,赶鸡、喂鸡、数鸡、找鸡的情景入手,将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地表现出来,诱发柳萍的兴趣,再进行戏曲基本动作的练习。如丁字步、碎步、剑指、提襟、兰花指、云手等。并提醒柳萍挺胸抬头,动作有力到位,跟节奏变化步法。柳萍自小在家中有过饲养鸡鸭的经历,对赶鸡、喂鸡、数鸡、找鸡的情景十分熟悉,对此掌握很快。

阮老师在随后教学中通过对《拾玉镯》剧情的讲解启发柳萍的想象力:“孙玉姣是怎样找线、穿线、并线的?”

她鼓励柳萍模仿孙玉姣穿针引线动作。柳萍对绣花并不了解,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找到手中有针的感觉。阮老师就从家里带来绣花工具、材料、作品,带领柳萍从欣赏绣花作品入手,学习简单的刺绣,了解和掌握戏中孙玉姣丰富、夸张的表情和灵活的眼神。

她告诉柳萍,“全身戏在脸,全脸戏在眼”。人物表情和眼神是抓住观众的关键。演员不动神,观众便走神。演好《拾玉镯》必须做到心与口合,口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身与气合。

在阮老师耐心细致地教导下,柳萍学的很专注。从亲历刺绣入手,边学操作,边看老师在绣花过程中示范惟妙惟肖的夸张表演。

经过一段时间,柳萍手中没有绣花针也能找到有针在手的感觉了。她仔细观察老师示范的人物精细动作和表情,专注模仿找线、捋线、捻线、并线、穿线、打结等一系列繁复的动作。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柳萍最初的模仿生硬、僵化,整个人看起来虚假、做作。为此她十分着急。阮老师就让她从一系列动词学起:找、翻、弹、抽、咬、吐、捻、搓、拉、并、抖、捋、拧、拔等。一个动词就是一个分解的动作,将每个动作学好完成,连起来就是穿针引线的全过程。

在“拾镯子”一节中,阮老师因材施教,根据柳萍的年龄特点大胆创编与剧情相关的联想内容:“孙玉姣这个小绣娘看到书生傅朋丢下一只玉镯,她会怎么做?”

柳萍也通过对人物的理解和揣摩,以符合自身年龄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戏中孙玉姣的表现。她注意到阮老师在这个环节中眼神和表情的配合到位是关键,便反复学习直至达到老师的要求。

与柳萍在戏中搭档,一起学习表演的同学张建平对她的刻苦十分赞赏,时不时在人前说起柳萍学戏比自己努力。柳萍好胜的自尊便常有了小小的满足,她知道一份努力付出定能换回一分收获。然而,在掌握《拾玉镯》基本技巧和表演要领后,随之的反复练习、提升的过程却是那样枯燥、单调。

柳萍在一遍遍练习中开始整日盼望能够上台表演。她一想起李爱琴在舞台上表演的精神劲儿就满是憧憬。

李爱琴六岁唱戏就受到观众喜爱,被称作“六龄童”。自己已经十二岁却从来没有登过台,何时能向李爱琴一样演戏,并且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西安城郊堆肥厂有一片棉花地被踩得坚实,那是柳萍每日练戏的根基。她的梦想从那里出发,飞向舞台,飞向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