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16

第16章 挨打也要将戏学到底

在秦剧班生活一周后,远在隆德的父母亲放心不下,前来探望柳萍。他们来时,正碰上柳萍在老师指导下练功,便悄悄站在一边看女儿踢腿、分叉、翻跟头。几天不见,柳萍憔悴多了,脸色发黄,眼窝深陷,腮帮上的肉也明显凹了下去。母亲看着女儿,猛然间发现柳萍额头多了一块青紫的痕迹,似乎是磕碰到哪里造成的,她的眼睛湿润起来。

柳萍见到父母亲十分高兴,兴奋地冲着他们招手、微笑,练得更加起劲。她要让父母看看前几天学到的新本领。谁知,忙中出错,踢腿的高度反而没有做到规定位置。

这时,老师的藤条毫不客气地打过来,柳萍腿上立刻出现了一道红痕。在一旁的母亲实在看不过去,上前阻拦。至此,她才知道柳萍几天里的训练原来是被打着进行的。母亲为此万分气愤:“这戏真不是人学的,简直就是虐待孩子!”母亲要到秦剧班领导那里去理论,被父亲拉住了。

父母亲的午餐是和女儿一起在秦剧班灶上吃的。看着素来不吃面条的柳萍端起那碗“清水面条”吃得很香,母亲眼圈又红了。

“这里伙食太差了。”母亲对父亲说。

其实,父母亲前来探视是有目的的。一来两人十分牵挂女儿,想看看柳萍在秦剧班生活的怎样,能否受得了戏曲行当的辛苦。二来是柳萍参加秦剧班招生考试前已经参加了隆德中学的小升初考试,他们来之前接到了隆德中学录取通知书,柳萍考上了那个中学的重点班。父母亲内心还是希望柳萍结束秦剧班的学戏生活,回到隆德中学去读书。

他们亲眼看见女儿在训练中被打,已经无比震惊,仔细观察又发现女儿腿上多处是被藤条抽过的淤血痕迹和头上的青紫。头上的青紫是“打车轱辘”磕的。侧翻俗称“打车轱辘”,在长条木椅中间进行,操作稍有失误,就会因倾斜磕在木椅上。再看到秦剧班的伙食如此简单,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带女儿回去的决心。为了这个,父母亲轮番与柳萍谈话做思想工作,试图说服女儿放弃学秦剧回隆德中学就读。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无论怎么说,受苦受罪的柳萍态度坚决,一定要将秦戏学到底。父母亲最后陷入无奈,心里那种迫切希望柳萍回到隆德的想法,使他们还抱着一丝慢慢改变女儿思想的侥幸。

父母亲的到来使柳萍百感交集。思念已久的亲人终于出现在眼前,特别是他们阻止老师藤条抽来的一刻,让柳萍领略到父母袒护的温暖,这令她感动万分。但对于回隆德中学读书的要求,却不赞同。她想起离家前父亲说过的话:“小萍,唱戏是你自己选择的,选择就不要后悔,唱戏很苦,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压力,都要坚持下去。”

柳萍在离开家的时刻就坚定了学秦腔的决心。通过一周训练,她似乎已经懂得,学戏没有捷径可走。老师不严格要求,就不可能把基本功练扎实,更不可能演好戏。她知道,父母亲看到这里练功辛苦、伙食又差,加上隆德中学尖子班的入学通知使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回到身边读书。但选择了秦腔,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学习,怎么能轻易放弃呢?柳萍心情复杂极了,一方面她不愿使父母伤心,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自己的选择。

黄昏时分,固原开往隆德的最后一班汽车即将出发,父母亲来时撇下柳萍的弟弟、妹妹在家,次日又要工作,就不得不准备返程。柳萍送父母亲来到车站,心情十分失落。

虽然离家只有一周,但一周时间对于一个想家的孩子来说就像七年一样漫长。好不容易盼来的亲人马上就要离去,柳萍抑制不住欲哭的情绪。她眼含泪水尽量回避亲人的目光,担心仅仅望一下母亲的眼睛,眼泪就会不由自主掉下来。她依依不舍地牵着母亲的手,直到母亲即将踏上车门的时刻才肯松开。车子发动起来,干燥的地面被车轮卷起尘灰,在车尾扬起一片。柳萍在尘土中奔跑,追赶渐渐开远的汽车,大声哭喊着妈妈……

母亲回到隆德家中,眼前始终浮现着柳萍跑在尘土中追赶汽车,呼喊妈妈的情景,想到女儿在秦剧班受苦,母亲眼中便是泪水。她决心一定要使女儿回到隆德,回到自己身边。

为此,她四处联合学生家长,希望大家一起响应去秦剧班找领导,各自把孩子领回家,以此迫使柳萍回家。她在短期内先后联络了十多位家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他们,希望说服他们一起行动。家长们对此却没有响应,反而规劝母亲想开些,都说柳萍现在可以坚持受苦,将来一定能有出息。

母亲奔波几天无果,父亲对母亲说:“小萍天生是学戏的命,我们由她去吧……”

万般无奈,母亲只好放弃了让柳萍回隆德中学读书的打算,继而转向鼓励她好好学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