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14

第14章 对着饭盒掉眼泪

秦剧班师资队伍来自固原剧团的分配,分别由康济民、赵树华老师负责声乐、身段练习,与生活老师组成一个授课群体。这些老师中康济民是解放前的老艺人,教授学生带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完全根据自己学艺的经验教学,严厉程度令柳萍生畏。

撕腿、下腰、翻跟头,样样按照要求规范到位,异常严格。练撕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练习的时候身子坐在地上背靠墙面向外,把腿伸直撕开,膝盖绷直,两腿由两个学生按住,姿势摆好后,就开始耗时。刚练习的时候,耗上五分钟,以后时间递增到十分钟、十五分钟。开始练的时候,腿伸平不许弯曲,过不了几分钟腿就麻木了,感到很难支持。练撕腿的同时还要练下腰、压腰。这种功,乍练起来也不好受。练的时候要身子向后仰,什么时候练得手能扶着脚后跟,才算成功。这些基本功对于初练的学生来说,十分辛苦和疼痛,原本硬邦邦的身子想要练得柔软非一日之功。因而,很多学生训练时动作不到位或走神便会挨到藤条抽打。

柳萍刚参加几次训练,身上、腿上就留下了很多藤条抽过的印迹。年幼的她哭过多次,但擦干了泪水仍要继续练习。对于练功所受的辛苦,她万万没有料到。在她眼中,“表演节目”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的,谁会想到,自己要吃这么多苦。

小学时,柳萍经常参加校内文艺表演,台上光芒四射,台下掌声不断,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令她心醉神驰。虽然每次演出前也参加排练,但那种排练没有基本功要求,只是做些规定的动作用以配合音乐节奏,并且老师都以鼓励学生参与,并非如此严厉。秦剧班则不同,不仅训练要求严格,平时老师也很严肃,令人产生畏惧。

初入秦剧班,柳萍还没有适应那里的生活,除了训练的辛苦,饮食也成为适应的难题。她在家中一向只吃米饭,这里却是顿顿面条,并且是机子压成的挂面,没有手擀面那般柔韧、爽滑。秦剧班条件艰苦,面食里基本没有多少油腥和作料,清汤寡水,白森森地令人毫无胃口。除了面条,这里没有其他食物,如果不吃,开饭时间一过,清水面条也都没有了,就只能饿肚子。

柳萍每次吃面,便想念母亲较好的厨艺和家中可口的饭菜。虽然家中日常饮食也离不开青菜萝卜的简单素食,但总要比秦剧班的清水面条有食欲得多。

母亲如果发现柳萍和弟弟、妹妹没了吃饭的胃口,就会变魔术一般端上几个咸蛋让他们就饭吃。现在,柳萍吃与不吃没有人前来过问,令她常常对着一饭盒面条,想起在父母身边的种种好处而暗自落泪。

一次,趁着生活老师不在,她偷偷将吃了一点的面条顺着窗口倒了出去。这件事很快传到老师那里,秦剧班为此专门召开了生活会,对柳萍浪费粮食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秦剧班老师在会上讲道,西海固山区是世界上少见的缺水地区,这里的人们爱水如命。因为缺水农家孩子很少洗脸,女孩只有出嫁的时才会被优待将通身洗个干净。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种田十分不易,庄稼要靠天赐的一点雨水才能生长,可想而知每一粒粮食都是多么来之不易……

柳萍听到这些深有感触。父亲是干部,自小生活在县城无忧无虑的环境里,她没有亲历农家的艰辛与贫苦。想到农家女孩直到出嫁才能洗一次澡,想到干旱土地庄稼生长的不易,柳萍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深刻认识。从此,她再也没有为吃饭的事情闹情绪。说来也怪,当她接受了白水煮面条的饭食,面条居然吃起来津津有味,变得可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