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健康,很多人都会认为指的是身体没有疾病,这当然符合传统的一般定义。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医学的社会、人文关怀日渐得到重视,健康的定义在一个更高、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角度得到了诠释,即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的:“健康,乃是人在躯体上、卫生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衰弱的状态。”
健康是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概念,客观存在不仅包括物质和生理的没有疾病,还包含着精神上的意义,即良好的心态平衡能力。简单地说,健康就是一种完美的生存状态。
老百姓常说,得啥都好,就是不能得病。然而,现代化的都市节奏则常常使我们心力交瘁,紧张压抑。得病吃药,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药谱,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医生。
每当我感到压抑不安和痛苦沮丧时,喜欢在黄昏的时候,独自徘徊于音像店门前的街头,让慌乱受伤的心在拥挤的人群中跌跌撞撞。我在等待一种突然,一种声音,让它慢慢地侵入我的耳膜,用它悠扬、动听的旋律抚平我心灵的创伤。这就是音乐,它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医师”。
当人在委婉动听的轻音乐中入睡时,就会沉浸于美好的梦境。音乐还能缓和业务洽谈时的紧张气氛;学生在音乐伴奏声中会更注意听讲,而且能更快地记住新的资料。如果母亲一边给婴儿喂奶,一边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母亲的奶水就会在熟悉的乐曲中大大增加。在20世纪,一座修道院里的女修道士曾利用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原来,奶牛在听了莫扎特的《小夜曲》之后,产奶量增加了一倍。
音乐不仅能够治疗精神上的疾病,而且有助于生理疾病的治疗。
著名的音乐内科医生、医学博士A。托马蒂斯,50年来一直从事音乐治病的研究。他曾用莫扎特的古典音乐治愈了著名演员席拉尔·德帕尔奇的怪病。我国近代还曾发行过一套治疗疾病的音乐唱片,其名称会令外国人感到意外:“消化”、“失眠”、“偏头疼”以及“肝脏”、“肺”、“心脏”乃至“治疗肾脏”的管弦协奏曲。
人们享用了这些音乐作品就像服用药片或中药一样,是为了恢复身体健康。西方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验后,终于相信某些乐曲确实具有显著疗效。例如,浪漫的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肖邦、李斯特乐曲能使人消除精神紧张,有助于集中精力,进入遐想和沉思的境地。戈登·肖博士这样解释音乐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声音振动会产生使我们人体某种细胞共振的能量场,它会校正人体呼吸节律、脉搏、血压、体温并使肌肉放松。
因此,音乐是我们健康需要的另一种维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