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批评孩子才肯听
11233000000015

第15章 不要对孩子唠唠叨叨

每个孩子都知道回家要先写作业,要少看电视多看书,要按时上床睡觉,要按时起床上学……这些道理他们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父母仍然见缝插针地在孩子耳边唠叨,这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虽然父母有责任对孩子的不良习惯进行引导,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督促,但是如果只是以唠唠叨叨、喋喋不休的方式进行,那么不但起不到引导孩子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

——一位意识到唠叨危害性的母亲

在很多家庭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父母(尤其是母亲)总爱不听地叮嘱孩子,不断地提醒孩子,不断地督促孩子。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会唠叨:“快点去学习。”当孩子看电视时,父母会不停地提醒孩子少看电视、早点休息;第二天早上父母又三番五次地催促孩子起床……

孩子整天被唠叨包围着,自然而然对唠叨产生一种抵触,在唠叨面前变得麻木、厌烦,最后干脆充耳不闻。可能是爱子心切吧,我也在无意中犯过类似的错误,甚至是错上加错。

女儿下午放学回家,我会对她进行一连窜的“亲切的问候”:

“书包不要扔在沙发上!”

“外套要放进卧室里!”

“快点换上拖鞋!”

“赶快去洗手!”

“多喝点水!”

“快做作业!”

女儿开始做作业了——

“要开灯,光线不足,对眼睛不好!”

“坐直了!不要驼着背!”

“集中精力,不要东张西望!”

女儿突然一怒吼——

“妈妈,我知道了!”

“你怎么能这样对妈妈说话呢?太没有礼貌了。老师没有教过你要尊重父母、爱护父母吗……”当我发现自己的“好心”被女儿当成了“驴肝肺”时,感到非常生气,于是又开始了喋喋不休地说教。

女儿打住了我,说:“妈妈,你说这么多,烦不烦啊?”

…………

天啊!稍不留神,我也跨入了爱唠叨的父母中的一员!记得当年我上学的时候,罪人受不了的也是父母的唠叨。我曾经暗自发誓,等有了孩子,坚决不唠叨。因为这是教育孩子最笨的一招,也是最让人烦,最没有效果的一招。

唠叨的形式,基本上表现为机械的重复陈词滥调,类似的话翻来覆去地说,而且几乎每天都说,就像一只苍蝇盘旋在孩子的耳边,直听得孩子的耳朵“磨”出老茧,身心也备受折磨,极易使孩子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

其次,唠叨的内容大多针对孩子的弱点、缺点,没完没了地数落和冷嘲热讽,还有一些规劝,如“不许这样”,“不要那样”等,让孩子感到父母不尊重自己。同时,父母过多的唠叨会让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心理,孩子会沉默不语或者干脆与父母对抗到底,最后使父母恼羞成怒,造成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

我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对孩子唠唠叨叨呢?闭门思过,我终于对悟出了原因,从根本上说只有两个字——信心。

首先,我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不相信他有能力达成我的期望。比如,我让孩子坐直、让孩子集中精力,实际上是因为我担心孩子做不到这些。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认为孩子是长不大的,需要我去督促和提醒,随时盯着,并经常说着,否则孩子做不到。

所以,想要停止唠叨,必须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的能力。以前我经常叫孩子起床,督促他穿衣。但是,当我对孩子有信心后,儿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每天晚上定闹钟,早上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动作很麻利,表情很自信。有一次,儿子忘了定闹钟,第二天早上我把他叫起床时,他很内疚地对我说:“妈妈,昨晚我忘了上闹钟了。”

其次, 我爱唠叨,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话对孩子很有影响力。于是,我想通过重复要提醒孩子——妈妈的话很重要,你一定要听!当孩子对我的话不耐烦或心不在焉时,我便不再平静地对孩子说话,而是充满了怒气,急躁和焦虑。

所以,想要停止唠叨,就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相信作为父母的影响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需要我们的爱,也需要我们的管教。因此,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影响力,相信自己的话只说一遍,只要说得在理,能够引起孩子的共鸣,孩子就会发自内心地重视。

教子链接: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和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苛求完美,就容易看不惯孩子无伤大雅的言行,就会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什么也听不进去。因此,批评教育孩子要简短,不能拖泥带水。批评时唠唠叨叨,会使孩子搞不清到底错在哪里,对孩子改正缺点也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