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批评孩子才肯听
11233000000012

第12章 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和孩子谈论某一错误行为时,要就事论事,不要把重点从事转移到人。。“对事不对人”的核心策略是,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分析孩子所做的某件事错在哪里,并提出中肯的建议或正确的意见,或帮孩子想到更好的改正办法,这样就能带来孩子的感激和接纳,而不是抵抗和不服。

——一位曾经批评孩子“对人不对事”的母亲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长点记性”……这是我以前经常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现在想起来,我感到后悔极了。这种批评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之外,既无法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难以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批评方式好像是把孩子当做“出气筒”,是针对孩子本人,而不是针对孩子做错的事情进行的。也就是说,我对孩子的批评是对人不对事的,让孩子误以为你很讨厌他,使孩子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我很让父母失望”。时间一长,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

幸运的是,一位要好的同事来我家做客,在我批评完孩子后,她指出了我的错。告诉我批评孩子要对事不对人,以及这样做的道理。

一天,同事汪芬带着女儿来我家做客。由于她女儿与我儿子年龄差不多,因此他们在一起很快就打成一片。儿子为了让小客人玩得开心,特意把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叫了到家里来,三五个孩子在一起玩,使我家变成了欢快的乐园。我和汪芬就坐在沙发上闲聊。

突然,一个孩子哇哇大哭起来,我赶忙询问原因。原来儿子和他抢玩具小坦克时,不小心把他推到在地,而另外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踩了他的手,疼得他哇哇大哭。在得知事端是由儿子引起的之后,我生气地斥责他:“跟你说过多少次,教你要礼让一点,你怎么就是不听?”儿子面无表情地听着,就是不见他低头认错。我越说越恼,还说了一句:“真是让人讨厌的家伙,以后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你玩了。”

之后,儿子不太情愿地认了错,道了歉。孩子们继续玩,我和汪芬继续闲聊。谈话中,汪芬委婉地提醒了我批评孩子的方式不妥,首先是当众批评孩子,这是批评的大忌;其次,批评孩子的时候,不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是针对孩子本人。这种批评有失公正客观,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同事汪芬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以前批评孩子时的情景:“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长点记性”……我终于明白孩子为三番五次犯同样的错,原来是因为我的批评方式欠妥,导致孩子不服气,他才会消极抵抗。

批评的重点是什么呢?当然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而不是要全盘否定孩子整个人。在批评孩子时,不宜过分强调孩子的过失,更不能把孩子以往犯过的错揪出来,重点应该放在正面引导上,指出孩子的错,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在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后,父母可以用肯定性的语句激励孩子改错,比如:“爸爸相信你很快就改正错误的。”“在妈妈眼中,你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给以积极的引导,指明出路。

身为父母,应该明白,批评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为了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好的行为。如果家长能够这样去批评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批评自己是对事不对人,那么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为什么“对事不对人的批评”容易被孩子接受呢?因为孩子犯错后心里有压力,针对孩子本人的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而对事不对人的和风细雨式的批评,能够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具体来说,对事不对人的批评有这样两个个好处:

首先,对事不对人的批评,有助于孩子正确思考。孩子都有犯错的时候,当出现问题时,父母指出孩子犯错的行为,可以把孩子思考的焦点集中在“这件事怎么啦?应该怎样做呢?”这样一来孩子才有可能明白父母的用意。简单地说,从“对事”的角度思考,是理性的;从“对人”的角度思考,是感性的。

其次,对事不对人的批评,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体谅、关心、帮助以及鼓励。这不仅能引导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寻找改正错误的办法,培养孩子的独立处事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家长的个人内涵和威信。因为懂得宽容孩子过错的父母,才会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尊重和欢迎。

总之,批评一定要客观,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地告诉孩子犯了什么错,帮助孩子分析过错可能造成的后果,告诉他你的感受。家长没有必要一味斥责孩子,不妨选择这样的句式指出孩子的错,如:“你这样做,爸爸很伤心。”“妈妈对你这种行为感到很失望。”让孩子知道,他的不良行为是不讨人喜欢的,既让孩子知错,也不至于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教子链接:

批评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不喜欢的只是他的某种行为,并不是他本人。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批评的只是我的错误行为,我仍然是父母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我改正了错误,父母会更喜欢我。如果能让孩子有这种想法,那么你的批评就是最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