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信(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
11232700000003

第3章 信之界说

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几千年悠久的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立身处世之本和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自古以来,先哲们就对信的涵义作了诸多阐述。

信的基本涵义为诚实、不疑、不欺,故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有系统的字书,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说:“信,诚也,从人言。”《易·系辞上》说:“人之所助者信也。”《易》曰:“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忠信所以进德也,信于民也。”《国语·周语上》记载:“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这就是说自己想要的东西,让别人先取,谓之善;自己有善心,相信别人也有善心,这就叫做信。也就是说,人自身确实具有美德才能称之为信。此后,信成为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

根据信之本义,应分为诚实之信和不欺不疑之信。

信的涵义还有:

(1)诚信,在中国古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治之道、交友之道。“人而信,则至诚无妄;见之于伦,朋友信也。”可以说,诚信是使人与人相安共处、互爱互助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基础。从古至今,凡是诚实守信者,就受到世人的敬重和爱戴,而一切言行不一者,必定遭到人们的鄙夷和唾弃。

(2)确实:如信而有征。《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子皙信美矣。”《书·金滕》记载:“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3)信用、信任:《论语·颜渊》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4)相信:《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信奉:如信教、信佛。

(6)听凭、随意、任意:《荀子·哀公》记载:“故明主任计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计。”而日常用语“信步”、“信口”等则是此意的延伸。

(7)由“使者”之意而引申至书信:《世说新语·文学》记载:“司空郑中驰遣信就阮籍求文。”《三国志·魏武帝纪建安十六年》记载:“(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古代谓使人为信,通书都交人递达,后来遂以作书为信,叫做书信。如写信、寄信。

(8)符契、凭据:如印信、信物。《墨子·号令》记载:“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号不相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

(9)消息、信息:如唐人李中《碧云集·暮春怀故人》诗云:“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又如成语“通风报信”。

(10)表明、表示:《左传·定公八年》记载:“王孙贾趋进,曰:5‘盟以信礼也。’”杜预注:“信犹明也。”

(11)信还通“伸”意。《易·系辞下》曰:“往者屈也,来者信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有“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尽管有多种涵义,但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信,只是指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人若有信,就是一个恪守信约、履行诺言、说到做到、言而有信、鄙弃虚伪、堂堂正正的人。信凝结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经过几千年文明历史的锤炼,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