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晋商案例精选
11232200000007

第7章 产业与金融共生

在众多的晋商巨富中,没有一家是一夜暴富的,大都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才积累起巨额财富。在他们的创业历程中,从涉足一种行业、开设一个商号起家,到扩大经营范围,搞多种经营,走产业与金融相结合的道路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太谷曹家的发迹始于曹三喜一代,是以豆腐坊生意为起点。曹三喜闯关东到热河朝阳一个名叫三座塔的地方后,在租种土地的同时,开设了一间豆腐坊。在豆腐坊生意越来越大后,曹三喜发现当地人好饮酒,并且本地盛产酿酒原料高粱,于是开设一间烧锅作坊酿酒,同时开设杂货铺,销售自己所生产的豆腐、烧酒以及其他日用杂货。在豆腐坊、烧锅作坊、杂货店的基础上,曹家的生意日益兴隆。

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曹三喜父子开始把资本投入到利润更大的纯商业领域中,先后开设了粮店、钱庄等商号,经营范围日益广泛。在从事坐商的同时,曹家也涉足长途对外贸易。他们把产于河南、山东一带的曲绸,贴上曹家字号的商标后,运往库伦、恰克图等地销售,同时把俄国的金沙、呢绒、地毯等物运到内地,获利颇丰。在有了相当的资本后,曹家开始涉足金融领域,开设了当铺、账局、票号。曹家的当铺很多,仅在其老家太谷就有意记、阜丰、小押当三家,每年盈利6 000余两。而专门从事借贷业务的账局、钱庄,不仅借贷现银,粮食、布匹也可借贷。贷款数目少则几千两,多则数万两不等,利息一般为五厘至八厘。光绪初年至二十六年(1875~1900年)间,仅砺金德一家,每年外地贷款多至20万两,利息达1.5万两。其余的大小30余家钱庄,每年得利约为三四十万两。曹家在其鼎盛时期,商号总数达640余个,经营种类有银钱业、绸缎、布匹、颜料、药材、杂货、茶叶、酿酒、粮店、皮毛等,资本总额达1 000余万两。

晋商中号称“外贸世家”的常家,在其外贸品种中,茶叶一直是主要品种。据说,当时从恰克图销往西方的出口茶叶中,至少有1/4是常家经营的。除了茶叶之外,常家的外贸经营品种很多,有“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之说。在坚持外贸为主营业务的同时,常家也广泛从事票号、账局等金融领域。常家创办最早的商号大德玉,本是一家以茶叶为主,兼营布匹、杂货的商号。1885年(光绪十一年),以30万两白银为资本改为票号,并在全国广设分号。同样原是经营布匹、绸缎的大德川也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以20万两白银为资本改为票号。因为有常家雄厚的资金和众多的商铺为后盾,加之管理严格,经营有方,大德玉后来者居上,很快成为山西票号中的佼佼者,在其营业的28年中,获利达200余万两白银。与常家类似,祁县的渠家和乔家,或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兴,从而设立票号,或是把商业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把自己的商号改为票号,渠家的百川通,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都为他们带来巨额利润,是他们成为巨富的根本原因。

评析

一般来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盛衰兴亡,但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由成长走向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处在该行业中的企业只有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才能通过多种经营来摆脱市场和行业的衰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当今世界许多大公司普遍采用多种经营战略,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单一经营风险,解决企业生存问题,更是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但是多种经营战略不能滥用,应是在巩固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因此处理好主营业务与多种经营的关系十分重要,这方面许多企业都有过沉痛的教训。如在房地产投资热潮中,许多企业以多种经营的名义大举进入,而忽视了自身主营业务的发展。

与晋商在发展后期多设立票号这一金融机构相类似,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多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股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种现象曾被称为“披金挂银”。当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良好业绩也为这些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产融结合仍将是我国企业未来经营中的一个重要趋势,但要注意金融风险所导致的投资损失,以及平衡主营业务与资本投资的关系。

(案例撰稿人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