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晋商案例精选
11232200000008

第8章 销售与生产统一

晋商辉煌的五百年中,主要是商业的繁荣和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兴盛,只有少数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且多以失败告终,这其中的教训也更值得后人深思。

祁县乔家的商业起家于包头,到乔致庸时,乔家的复字号生意主要是油、粮、米、面等以及杂货。乔家为进一步扩大经营种类,也把目光投向了给太谷曹家、榆次常家带来财富的茶叶生意上。但与曹、常两家相比,乔家作为后来者,经营茶叶的经验、资金规模都是难以企及前者。乔家的“大德诚”、“大德兴”两茶庄的初始资本各自只有5万两白银。这样,乔家只有在经营策略和方式上有新的突破,才有可能获得利润。于是乔家另辟茶源,在武夷山之外的湖南、湖北边界采办茶叶。在产茶区,他们设置了茶庄、茶栈,按需求与茶农直接订立收购契约,甚至可向茶农预付定金以保证茶叶收购。之后,乔家对收购的散茶进行简单加工,做成类似帽合或是砖块的形状,以便于运输。到了光绪中期,为防止茶叶变质以保证信誉,降低成本,乔家开始大规模设加工茶场以加工砖茶。当时在茶场,从毛茶到成品,要经过踹、拣、焙、筛、包装等多道工序,制作技术主要是以纯手工或简单借助杠杆之力的方式,对茶叶进行蒸压,所雇用的茶工有拣工、筛工、踹工、蔑工、铅匠、锡匠等。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众多的人力,当时大德诚茶庄就曾有工人上百人之多。在手工生产条件下,生产效率也较低,一架木制压制机日产茶叶仅60筐,约合90担,并且茶砖坚固度不够,容易损耗。到同治年间,俄国茶商相继在汉口、九江等地开设茶厂,起初用较为先进的蒸汽压制法制茶,后改为更先进的水压机取代蒸汽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俄商在汉口最大的砖茶厂阜昌茶厂,资金200万两白银,雇用中国工人2 000多人。在这样竞争压力下,1893年(光绪十九年),乔家等茶商也开始引进气压机和水压机制造砖茶。尽管乔家开始投资于制茶工业,试图在已有运输、销售环节的基础上,增强生产能力,以产运销相结合的方式,整合茶叶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但由于政策、技术等多方面原因,最终还是在与俄商的茶叶战中失败了。

与俄商的茶叶战中的失利,同样影响到了常家。为了扭转局面,重振辉煌,常家也先后创办过家庭工业,尝试投资新式工业的努力。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常家设立敦睦蚕桑局,购进机器,招收工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又设立敦睦织布厂,前后培养纺织工人100余名。到民国后,1921年常家还筹集资金,在太原开办范华印刷厂;此外还与祁县乔家出资5 000两白银兴办山西火柴局,投资4 000银元购买晋华纺织厂股份等。这些努力多以失败告终。

在向近代工业转变的尝试中,祁县渠家的渠本翘顺应潮流,办厂开矿,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创始人和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渠本翘于1892年会试中进士,并赴日本留学,担任过清朝驻日本横滨领事。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渠本翘出资5 000两白银,从山西商务局收购了管理不善的晋升火柴公司,易名为双福火柴公司。由于邀请了擅长经营的乔雨亭,并注入资金和进行了技术改造,生产发展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品畅销全省和邻近各省,渠本翘和乔雨亭以资方身份得到红利40余万元。双福火柴公司的成功,引发了晋商对投资近代工业的兴趣,此后1915年闻喜商人段连岭等集资10万元创办荣昌火柴公司,1916年平遥人赵鸿漠等集资9万元创办金井火柴公司,1923年新绛人王延甫集资10万元创办毓华火柴公司。除火柴工业外,纺织、面粉等行业也出现了新兴的近代企业。如1927年新绛商人李通、李玉山父子成功建立了有六千多枚纱锭的大益成纺织厂,成为山西近代纺织工业的肇始。1907年渠本翘投身于保矿运动,出任山西保晋矿务公司第一任总经理,在一个月内动员晋商凑足白银137.5万两,以借贷的方式支付给英国福公司,赎回了被攫矿权。山西保晋矿务公司使山西煤炭开发进入近代半机械化的生产阶段,为以后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尽管有像渠本翘这样的晋商投身于近代工业,但晋商所创办的企业或者规模很小,或者经营不善后被官方强行接管。所以就整体而言,晋商由商业向工业的转型失败了。

评析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英、美、德等国家的工业革命中,率先投资于工业的多是已经富起来的封建商人、金融资本家等。在这些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同时,商人们也完成了由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型,同时也延续、保持了自身的财富和地位。进一步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历史,20世纪初晋商的转型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商人,而且也落后于清代后期我国东南沿海等省的民族工业发展。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和稍后的民族工业也都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究其原因,晋商投资工业起步晚固然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处于内陆的商号东家故步自封,不愿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固执于维持已有的票号、商号所取得的成就。由于进取心的丧失,这时的晋商大部分已没有了五百年前的开拓创新的精神。只有一小部分知识分子出身,甚至是有留学经历的晋商,尝试了向工业转型的努力。但是仅凭少数人的尝试和努力,无法挽救晋商衰落的总趋势。

(案例撰稿人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