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平鲁旅游志
11229100000060

第60章 平番城说番汉平

据《辽史》记载“辽之为国,邻于梁唐晋汉周宋晋,以恩故。始则父子一家,终则寇仇相攻。”自辽太祖始,讨逆伐异,平叛用兵相延不断。辽代,耶律阿保机为强固其势力范围的统治,灵活应对天下兵刃无常的战事需要,建五京。因大部国土都是契丹旧地,番汉专户、番汉转丁为多。由于宋辽雁门关为界连年不断的战争,水草丰美的平番城自然成为人口聚集,番汉转户转丁而居的理想选择地,又因当时御帐亲军、宫卫骑军、五京营堡正军,分道属路纪丁,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皆隶兵籍,国是以兵为重。这样,平番城实际是一个转籍待征的屯军地。《辽史兵卫志》载:“辽属国可纪者五十有九,朝贡无常。有事则遣使征兵,或下诏专征,不从者讨之。”侧面反映出辽金时期番汉纷争的局面。

平番城自明初永乐二年(1404年)建堡置营,因历史上皆为北方少数民族占领的蕃地。明政权在元人北归,逐渐扩张外移的形势下,为该城堡取名平番城,以壮国威靖边事。

平番城相距向阳堡3.5公里,井坪守御千户所5公里,互成犄角。从当时历史情况分析,在以平鲁长城为界和北方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落对垒的过程中,平番城营堡作为塞北转驱外长城一线的枢纽和策应边防一线战事的兵备营垒,其作用非同小可。明成祖在位时期,兀良哈部的首领与明朝的关系极为密切,贸易也十分频繁,彼此没有发生过战争,但鞑靼和瓦剌部却经常在北边纵兵骚扰。从永乐八年(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之间,明成祖曾亲自率兵五次出塞,先后打败了本雅失里、阿鲁台和马哈木的蒙古骑兵,使鞑靼、瓦剌两部统治者都受到很大的挫折。这期间随长城一线的不断巩固和卫所建制的扩大,平番城作为明朝用兵剿伐的意志体现和象征,在拥有大同西路之险的平鲁边诞生了。其时只作为一种军堡而号称城的。

明朝平番靖边的愿望,通过从永乐到宣德不断的储边戍卫和对时称鞑靼的北元势力的征讨,得以实现。而从正统之后,在鞑靼牧地渐次南展的同时,边患日起。统治者不得不以坚筑长城和卫堡来防卫北骑的锋利进攻。此时的平番城除陈兵,还是保障“边墙”驻军粮饷供应的转运驿站,在“次边”和“大边”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转承传输作用。

在明末连年的战乱中,蒙古鞑靼、瓦剌、兀良哈部落先后分裂,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左卫指挥使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逐渐吞并邻族和统一了建州诸部,1616年建国号金,到清太宗皇太极嗣立,改女真为满族,清朝终成定鼎之势。而平番城这个以“城”命名的小堡,在清朝建国后裁并卫所营堡,蠲免赋税,解除繁苛,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下,走完了它的历史辉煌,裁为民堡。因旧时番汉转籍不鲜,不论蒙满回汉,戍卒兵士就地囤垦,成家兴村,和睦相处,衍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