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青少年成长必知的心理学定律
11222500000003

第3章 齐加尼克效应

——如果我们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处理不当或不能适应,就容易产生紧迫感、压力感和焦虑感,时间长了就可能诱发身心疾病。因此,学会缓解心理紧张状态,应是青少年自我调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接受测试的学生分为两组,并让这两组学生分别去完成一个试验。其间,齐加尼克对其中的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试验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另一组则顺利完成了他们全部的试验内容。

所有接受测试的学生接到任务时都显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是顺利完成任务的那一组学生,紧张状态因为任务的完成而随之消失;未能完成试验的学生则持续存在紧张状态,他们的思绪还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任务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除。

这种因为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接受一项任务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消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紧张状态则会持续不变。

1888年,美国第23届总统竞选之日,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1833—1901年)很平静地在等候最终的结果。他的主要票源在印第纳那州。印第安纳州的竞选结果宣布时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一个朋友给他打电话祝贺,却被告知哈里森在此之前早已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上午,那位朋友问他为什么睡得这么早。哈里森解释说:“熬夜并不能改变结果。如果我当选,我知道我前面的路会很难走。所以不管怎么说,休息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休息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工作和学习会带来压力。哈里森明白这一点,但他也许不知道自己所要对付的,实际上是因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其实受这一心理效应困扰最明显的便是学生,学习本身就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学生在白天要专心地听课、记笔记,回答教师的提问,紧跟教师的思维。晚上还要看书、完成课下作业,然后还要预习明天的新内容,最后还要复习各门功课,第二天早晨又得早早地起床准备投入到新的学习状态之中。可以说学生们整天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中。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增加,作为“学生”阶层的脑力劳动者,其学习节奏日趋紧张,心理负荷日益加重。很多学生,总是对学习的事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甚至夜晚休息的时候也难以入眠。尽管学生有不少的假日供休息,但自己的精神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时刻感受着“齐加尼克效应”的困扰。而且这种感觉久久难以消失,长此下去,就会感到一种身心上的双重疲惫。

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久了,人就会产生一种负重感和压抑感,甚至在休息以及与亲友家人闲谈时,也会产生失落和焦虑感,觉得这样是在浪费时间。由于齐加尼克效应长期作用在身上,使我们对学习也感到一种由衷的厌倦,所以有人在考试前夕就会出现身体上的种种不适,甚至导致临场发挥失常,结果功亏一篑。对于这些现象,如果没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就不会给自己适当的调解。如果意识不到这种状况的严重性,身心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造成令人遗憾的结局。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效应对自己的影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也设法帮助自己按时完成任务,适当缓解紧张情绪,愉快地学习,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我们除了要面对考试之外,还要追求生活中各种积极向上的东西,追求那些属于和不属于我们的快乐。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追求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怀俄明州威尔逊市的杰克逊·霍尔认为,克服齐加尼克效应的奥妙就在于找到一种方法,感到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也就是人为地制造控制,比如用跑步来缓解心中的郁闷。这种行为能够打破持续不断的齐加尼克效应的循环,使那些困扰情绪的事情得到分散。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本人的具体学习情况、心理和生理特点等,处理好学习、娱乐、休息三者的关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每件事情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学会缓解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这是我们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进行自我调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