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青少年成长必知的心理学定律
11222500000010

第10章 得寸进尺效应

——“得寸进尺”,意思是如果能使人们首先接受我们的一个小的要求,之后就有可能让他接受我们另一个更大的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会运用“得寸进尺效应”,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正走着的老人鞋子突然掉到了桥下,于是老人便叫张良到桥下去帮他把鞋子捡上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是谁呀,我又不认识你,凭什么让我帮你捡鞋子?”但当他看到老人已经年老体衰时,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气,走到桥下帮老人捡回了鞋子。

谁知道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既然都捡回来了,再给我把鞋穿上吧!”张良心底大怒:“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但又转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给张良。张良得到这本奇书后,日夜诵读研究,后来成为了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这位老人利用得寸进尺的心理对张良进行不断的引导和测试,知道张良日后必定会有所作为,所以才将自己的毕生之著赠与他。而张良也正是在这种得寸进尺的效应中,学会了尊重和理解老人,才得到老人的认可和赠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经过助手的努力,主妇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日常行为都是在意志的控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人们在行动之前其实是有一定目标的。众多场合下,由于人们动机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在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时候,会有比较、权衡和选择。而在相同情况下,一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就容易让自己接受。所以当人们接受了一项事物的时候,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

“得寸进尺效应”告诉我们,要让自己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事物时,最好先让自己接受一件小一些的事物,只要接受了这件小的事物,那么更难一些的事物也就会被接受。比如张良一开始只是表现出助人为乐的言行,即使老人以后的要求有些过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他也会继续帮助老人。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得寸进尺效应”也是使自己取得进步的好方法。也就是说在对自己提出一个很大、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自己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接受了这个小要求,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一位武林高手跪在武学宗师的面前,接受得来不易的黑带的仪式。这个徒弟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在武林终于出人头地。

“在授予你黑带之前,你必须接受一个考验。”武学宗师说。

“我准备好了。”徒弟回答,以为可能是最后一个回合的练拳。

“你必须回答最基本的问题: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是我习武的结束。”徒弟回答:“是我辛苦练功应该得到的奖励。”

武学宗师等待着他再说些什么,显然他不满意徒弟的答案。最后他开口了:“你还没有到拿黑带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

一年以后,徒弟再度跪在宗师的面前,宗师又问了同样的问题。“是本门武学中最杰出和最高荣誉的象征。”徒弟说。宗师对这一回答仍很不满意,最后说“你仍然没有到拿黑带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

一年以后,徒弟又跪在宗师的面前,师傅又问:“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黑带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止的磨炼、奋斗和追求更高标准的里程的起点。”“好,你已经可以接受黑带开始奋斗了。”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要明白得寸进尺的真正内涵。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同样也需要循序渐进、得寸进尺的精神。假如你是一个不爱完成作业且屡教不改的学生,就可以先要求自己只是完成作业,如果能够做完作业,即使自己的作业潦草马虎,也要给自己肯定。然后再对自己的下一次家庭作业提出要求,让自己书写时比上一次稍微认真一些、工整一些,最后要求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且作业的质量也要合乎要求。经过这样几个步骤,我们的作业质量一定会有所提升。

我们的求知、求成的欲望是一种共性的心理特征,只要满足自己追求成功的需求心理,自己就会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为我们的心智正处于发育期,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改正,是培养心智、让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