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平和是一种境界
11222100000008

第8章 忍耐使你的平和更具张力

人生如果是一场平和的表演,那么只有让她更具张力,表演才更具内涵。因为有了张力,水珠会变得晶莹剔透、饱满圆润,同样有了张力,人生就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忍受如履薄冰的境遇

如履薄冰的境遇,有时候就是挖掘平和的时机。

对于如履薄冰的境遇,谁都厌烦至极,认为那伤身劳神。但是世事往往并不绝对,坏的境遇,如果长期忍耐,反而会造就平和面对的能力。

黄土高原的气候较河北平原地带干旱,生态资源较为缺乏,土质为风成的“经典型”黄土,但是这一带却有着很多文化遗址,一般都建立在大河支流附近高出河谷的台地上。

劳干先生在何炳棣先生的《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这本书的跋文中就指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自然环境只给予我们的祖先以极少的特殊机会,这极少的特殊机会就是黄土和小米。在这极少的机会之中,究竟是否必然会产生出农业和比较高度的文明,很难肯定。但是仰韶时代的人们居然能够充分利用这极少的机会,创立了“中华型”的农业(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产生出灿烂的彩陶文化,这都是由于他们特殊的天才和果毅,由于环境、人事和机缘的多方配合。

这种特殊的天才里面就包含着忍耐,由耐旱到耐苦耐劳,到忍受周围的一切严酷环境,由此而铸造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和独特性格。过去,土壤的盐碱化和河洪淤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随之而来的食物资源的缺乏,加速了两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衰亡,只有中华文明以旱地农耕方式为基础,成为全人类历史中最持久的文明。

由此可见,如履薄冰的境遇并不一定就是恶魔,他可能是天使,只要你能够忍耐,就能创造奇迹。

一位极有名的钢琴大师在授课第一天,就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继续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叮嘱学生。

学生苦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对于上星期的课,教授提都没提。经过了一周的专心练习,刚要喘口气的学生不得已再次挑起了重担,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这种课堂简直就是“战场上的疲于奔命”,还没有来得及喘息,更强硬的敌人又来临,真是急急惶惶、提心吊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不但没有感到任何进步,反而感到越来越沮丧和气馁。

三个月后,学生决定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那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这就是大师教学的技巧,把学生放在最艰难的境遇中,以图“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人们感到巨大的压力来临时,身体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抗压能力。正如彼德·圣吉在其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一书中“青蛙现象”的阐述中那样:

一只青蛙,如果被突然放入沸水中,它会奋力跳出,这种力量可能会是它平生所没有的,因为它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求生的本能使它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在水中,慢慢加热,青蛙则可能无法感觉到危险的来临,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等到水的温度高于它的承受能力时,它再想跳出,已经为时过晚。青蛙对剧烈的威胁能够迅速作出应变,而对缓慢渐进的危机却不能识别而导致死亡。一个人的能力也如同青蛙一样。当一个人面临突发的重大威胁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平时无法达到的能力,帮他渡过难关,而对于逐渐加剧的危机,则往往习而不察,无动于衷,待到病入膏肓,想应对时,却为时已晚。

经常把自己置于如履薄冰的境遇并不是坏事,如此,你才会更加有耐性,也才会察微知著,在危险来临之前就有了预警。一个人一旦感受不到压力的存在,就应该特别小心。因为这表示在能力提升与个人成长上,少了一股相当重要的动力来源,这样的环境虽然安逸,但是却无助于成长,压力的存在却可以产生能力。

在非洲中部干旱的大草原上,有一种体形肥胖臃肿的巨蜂,科学家称之为“非洲蜂”。非洲蜂的翅膀非常小,脖子也精短。但是这种峰在非洲的大草原上能够连续飞行250公里,飞行高度也是一般蜂类所不能及的。它们非常聪明,平时藏在草丛里或者岩石缝隙,一旦有了食物立即振翅飞起。尤其是当它们发现这一地区即将面临极度干旱的时候,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迅速逃离,向水草丰美的地方飞行。

科学家们对这种强健的蜂充满了好奇,因为根据生物学的理论,这种蜂体形肥胖臃肿且翅膀非常短小,在能够飞行的物种当中,它们的飞行条件是最差的,甚至连鸡、鸭都不如;从流体力学来分析,它们的身体和翅膀的比例根本不能够起飞,即使把它们扔到天空去,它们的翅膀也不可能产生承载肥胖身体的浮力,会立刻掉下来摔死。但事实,非洲蜂不仅能飞,而且是飞行队伍里最为强健、飞得最远的物种之一。

这里面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奥秘呢?动物学家们对此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非洲蜂天资低劣,但它们只有学会长途飞行的本领,才能够在气候恶劣的非洲大草原活下去。简单地说,非洲蜂若是不能飞行,它就只有死路一条。

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非洲蜂给出了很好的回答。非洲蜂更让我们相信,在一个执著顽强的生命里,只有超强的压力才能产生超强的平和能力。

大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绝对不能生存,也不是绝对优越。能够生存,因而使人具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境遇艰难,故此需要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警惕,把自己置身于如履薄冰的境遇,让自己在忍耐这种境遇的艰难时,造就超凡的平和能力。

忍耐让你更具张力

人生如果是一场平和的表演,那么只有让她更具张力,表演才更具内涵。

因为有了张力,水珠会变得晶莹剔透、饱满圆润,同样有了张力,人生就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人所共知,正如老子所云:处下、柔弱,才是生存之道。

想当年,颇有雄心壮志的越王勾践被吴王围困在会稽山上,越王走投无路,叹息道:“我难道就要死在这里了吗?”文种说:“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文王被纣囚禁在羑里,晋公子重耳亡命翟国,齐公子小白逃到莒国,最终都成就了王霸之业。由此看来,哪能一定就说不是一种福气呢?”

为了求生,更为了复国,勾践选择了忍辱求和。吴国赦免了越国,但越国却成为吴国的臣国,并受控于吴国。越国的君主勾践要像奴隶一般在吴国宫中服役3年,放牛牧羊,伺候吴王。抵达吴都后,夫差有意羞辱他,把他囚禁在一个石室里,要他住在阖闾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这三年,他极尽忍耐之能事。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里有这样一段叙述:他为了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在被扣为人质期间,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勾践亲自去尝吴夫差的粪便,然后用一种唯恐别人没有听到和传播不广的惊喜声调喊:‘病人的粪便如果是香的,性命就有危险。如果是臭的,表示生理正常。大王的粪便是臭的,一定会马上痊愈。’”

后来,吴王确信勾践已经臣服,就免去了勾践的罪,让他回国去了。回到越国的勾践,便苦身励志,发愤图强,为了不忘亡国之痛、报仇雪恨,勾践在屋顶上面吊了一个苦胆,无论是出是进、是坐是站,就连吃饭睡觉,也要尝一尝苦胆之味,用来激励自己的斗志,每尝一口苦胆,就向自己发问:“你忘记会稽之耻了吗”;他既不用床,也不用被褥,累了,便睡在硬柴堆砌的“床”上,以此锻炼自己的筋骨。他还亲身躬耕,夫人也亲手纺织,不吃两种荤菜,不穿两种色彩的衣服,礼贤下士,优厚待客,赈济贫民,慰问遭丧人家,与百姓同甘共苦。

大忍必有大益,在每次蒙受屈辱时,勾践都能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来加以抚平,以至于最后变得越是屈辱,越是坚强。凭借这巨大的自我力量,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越国以兵败、垂弱之国,最终灭了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吴国。

勾践以一国之尊,却能降尊纡贵,甘心为奴,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大目标,那就是复国,为了这个目标,他忍人所不能忍,尝人所不能尝,遂得人所不能得。俗话说,百忍成金,忍能够成就英雄。

英雄等待出头之日,必须要忍耐。在无尽的忍耐中,让心灵得到磨砺,让生命更有张力。生命是否有张力,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上帝用心良苦,让你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获取幸福人生,你要有悟性,放下悲痛,坦然面对,幸福就在那顿悟的瞬间开始。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曾经是一个“火暴浪子”,他尖锐、激进。1979年,他因“美丽岛事件”被捕入狱,5年以后才被放了出来。5年的牢狱生活彻底地改变了他。他成为“谦谦君子”,变得理性、温和。就连周围的人都感到惊奇:“现在的柏杨很有同情心,也知道替别人留余地,不像从前,总是那么火辣辣的。”

其实,柏杨不是没有过怨恨、绝望,他后来回忆他的狱中生活时说:他也曾经怨过、恨过。那段日子他经常睡不着觉,半夜醒来时发现自己竟然恨得咬牙切齿,就这样大约持续了一年。后来,他意识到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否则,他不是闷死,就是被自己折磨死。

想明白后,他坦然地面对一切,开始大量阅读历史书籍,光是《资治通鉴》前后就读了三遍。这些书籍给了他宝贵的精神食粮,他从这些书籍中领悟到:历史是一条长河,个人只不过是非常渺小的一点。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的本质原本就是苦多于乐,每个人都在成功、失败、欢乐、忧伤中反反复复,只要心中常保持爱心、美感与理想,挫折反而是使人向上的动力,使人的生命更具张力。

当柏杨忍耐下来后,他发现心境变得平和,而思路也越来越开阔,后来,他在牢中完成了三部史学巨著。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困难是难免的,你不可能一直处于顺境,一直处于辉煌,当你人生走到了“山”的顶峰必然会走下坡路,但如果你能做到坦然面对、心态放平和,在忍耐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让生命更具张力,那么你就有可能会在难言的忍耐之后,获得爆发的机会。

生命是一张上帝签发的支票,就看你怎样去用。如果你善于忍耐,敢于用暂时的屈服,来处理不利的境遇,那么,你的人生就会更具张力,那么你的这张支票也就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

歌德说过:“人生的价值以及他的快乐,都在于他有能力看重自己的生存。”你的生命之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机遇,你要牢牢抓住,面对挫折,你要学会忍耐。你的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使生命变得自由平和,你做得越多,忍耐得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平和忍让就是好人缘

让人者得人让,好争者遭人弃。

在这个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的年代,忍让常常被人们忽视,其实,礼让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更是睿智的展现。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六尺巷的故事”。

话说清朝年间,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他家在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自恃有后盾,就很强硬,坚决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

因为张英身在朝堂,张家人便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人处,自己的修养也体现出来了,同时还获得了对方的尊重,何乐而不为?可是我们的社会中,常见一些人,因争一块砖两块瓦三块煤的地方,闹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结果一方满脸是血,另一方满地找牙,两败俱伤!何苦呢?

为人处世之道,凡遇事时都要让人几步,才算是高明之道,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以后的进一步留下了余地;应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因为给人家方便,同时也就是日后为自己之方便打下了基础。所以古人说:“让之有余,争之不足。”

古代人不乏修养深厚,忍让忠厚的人,汉朝浙江绍兴的陈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陈嚣小时候,就很懂得忍让,一次,他在城外水边捕鱼,有人要偷他的鱼,被他发现了,偷鱼人急忙躲进草丛。陈嚣追上他,把自己的鱼送给他,那人非常惭愧,不肯接受,从此以后再也不偷鱼了。

陈嚣与纪伯是邻居,有一天晚上,纪伯偷偷把两家之间的篱笆拔起来,向陈嚣家的那一边挪了一些,增加自己的土地面积。陈嚣发现,等纪伯走了,偷偷把篱笆拨起,向自己地里又移了一丈,使纪伯家的地更大了。纪伯知道后很惭愧,除了把侵占的地全部归还给了陈嚣家,又将篱笆向自己这边挪了一寸二尺。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级安乐法。”这话告诫人们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东西不要自己独亨,要拿出一部分与别人分享。如此,你的人生就会快乐安详。

一次,有人告诉林肯总统,国防部长斯坦顿曾在背后骂他是该死的傻瓜,明显这是传话人从中挑拨离间,想讨好总统而搬弄是非故意制造事端。

岂料林肯总统非但没有表现出对国防部长的一丝怀疑和怪罪,相反心平气和地说道:“如果斯坦顿对我的评价是一个该死的傻瓜,那么很可能我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我深知他的为人,办起事来也十分认真,而且所说之话十有八九都是正确的。”

一传十,十传百,林肯的话很快就传到了斯坦顿的耳朵里,他深受感动,觉得自己非常惭愧,并主动向林肯表示了他崇高的敬意和歉意。

回想林肯听到传言时,虽然意识到国防部长对自己有意见,但是如果自己当场否定他,事情必定只会越来越糟。而如果他在众人面前能表明自己对斯坦顿的信任和肯定,有意识地借“义务传声筒”将话传回去,反而可以促进对方调整自己的言行。

有了自己的忍让,才有了别人的尊重;有了自己的忍让,才有了别人的爱戴;有了自己的忍耐,才有了别人的拥护,因此,要想获得好的人缘,就要学会平和忍耐。

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开启了礼让的先河,孔融让梨,有了传诵千古的佳话。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应该被我们这一辈人继续发扬光大。如何谦让,要从个体内外两方面(首先是“外”的行为而后才是“内”的修养教育)来培育“礼”“义”。从内心讲,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愿欲,发展爱人如己和自甘退让的胸怀情感;从外在讲,从行为活动、仪容姿态注意节制、退让、谦逊、“彬彬有礼”。

在以竞争为动力的现代社会中,学会礼让对我们依然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个懂得礼让的人,势必让人尊敬,一个善于礼让的人,才会获得别人的绝对拥护。

冲动是操纵平和的魔鬼

冲动纵然有血气方刚的豪迈,却恰恰是魔鬼操纵人类的手柄。

西方有句经典谚语:“上帝要想让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中国的处世经典《增广贤闻》上也说:“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剐骨的钢刀,气是下山的猛虎,怒是惹祸的根苗。”愤怒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禅师从书童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惭愧不已。

不能忍耐心中的怒气,就会被冲动这个魔鬼所控制。苏东坡自称了悟,却受不了佛印一句话的攻击,魔鬼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很多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怒气,受不了一时的感情冲动,结果往往铸成大错。

某大公司老板巡视仓库,发现一个工人正坐在地上看连环画。老板最恨工人在工作时间偷懒,于是怒不可遏地问:“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一千元。”工人回答。老板立刻掏出一千元给他,并大叫:“拿了钱给我滚!”事后,老板责问后勤主管:“那工人是谁介绍来的?”主管说:“那人不是公司员工啊,而是其他公司派来送货的。”

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却充分地反映了人在愤怒状态下失去理智的情形,不分青红皂白,一时的冲动很有可能会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造成严重的后果。据统计,怒火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比全世界烧掉的煤炭还要多出成百上千倍。

张飞脾气暴躁,难以平息怒火。当他得知关羽败走麦城而丧命时,旦夕号泣,血泪衣襟,愤恨不已,发誓定要血刃仇人。

张飞下令军中,限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两员末将范疆和张达告诉张飞:“白旗白甲,一时无可措置,须宽限时日。”

张飞大怒,喝道:“我急着想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贼之境,你们怎么敢违抗我的命令!”说罢,便让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每人在背上鞭上五十下。

打完之后,张飞余怒未消,用手指着两人说:“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备!若违了期限,就杀你们两人示众!”

被打得满口吐血的两人到帐中商议,范疆说:“今日受了刑责,倒也无所谓,可我们怎能在短短一天内将装备筹措齐备?张飞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办不齐,你我皆有杀身之祸。”

张达说:“张飞爱酒,每日必饮。如果我们两个不应当死,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应当死,那么他就不醉好了。”当下商议停当。

当天晚上,张飞又哭又骂,喝得烂醉如泥,卧在帐中,鼾声如雷。范张二人探知消息,心中大喜。

初更时分,两人各怀利刃潜入帐中,摸到张飞床前,突见张飞双目圆睁,躺在床上。两人大惊,刚欲逃走,又听得张飞打起了鼾,但眼睛仍然睁着。原来张飞睡觉时眼睛是睁开的。

两人不再犹豫,斩下张飞的首级,骑快马星夜逃奔东吴去了。

其实,只要你忍一忍,我让一让,或者冷静一下,等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来处理,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张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吧,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他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冲动就是阻碍人前进的障碍,人与人之间产生摩擦误会,甚至仇恨,一般均是因为冲动在作怪。如果学会忍耐,那么,你就会少一份障碍,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否则,你们将永远被挡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直到被打倒。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确,冲动就有这样的魔力,让人身不由己,敢做平时不敢做的事情,愿做平时不愿意做的事情,就好像失去理智的罪犯那样走上极端,亲手毁掉自身的幸福。

再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冲动会使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绷紧,咬牙切齿,过度还会造成神经紧张,脸色苍白,浑身发抖。经常冲动,心脏、大脑、肠胃都会受到损害,严重者甚至会致人死命。

所以,每个人都不要轻易地冲动,学会忍耐,要把魔鬼赶得无影无踪,用平常、平淡的心理,理智地对待各种事情。

西方有句经典谚语:“上帝要想让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愤怒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忍字头上一把刀,忍耐会有痛苦;忍字下面一颗心,忍耐会受煎熬;忍耐就好似手刃自己的心,需要时间等待伤口慢慢愈合;忍得头上乌云散,拨开云雾见阳光。

忍耐等于趋利避害

善于忍耐的人往往能趋利避害,远离人际纷扰与祸端。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隐私和不愿意别人见到的一面,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自己最敏感的、不愿意别人提及的忌讳。聪明人总是尽量避开这些雷区,所以能得到领导的赏识。

伊丽莎白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有作为的一位国王。她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英国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弱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像所有的帝王一样,她也有很多宠臣,其中有一个名叫罗伯特,是一个十分帅气的小伙子:棕色的头发,黑黑的眼睛,颀长的身材,加之非常年轻,深得女王的宠爱,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女王面前最吃香的人物之一,女王深深地爱上了他。

罗伯特恃宠任性,显得很骄慢。一天早上十点钟,他来到暖身戚宫,那正是女王梳妆打扮的时间,门口的侍女告诉他,女王正在梳妆,不宜晋见。罗伯特不想等待,于是,不待通报,不顾侍女的劝阻,径直闯进了女王的居室之中。

这时伊丽莎白女王刚从床上起来,几个被允许参加女王最隐秘的梳妆仪式的宫女,正围在女王的身边忙着梳妆。罗伯特的突然来到,使女王大吃一惊。可以想象,一个迟暮之年的女性,在这种时候是不愿让一个年轻的爱慕者见到的。罗伯特却不谙此道,偏偏在此时闯了进去。尤其是罗伯特的表情更让女王反感,他显得很吃惊,因为他差不多认不出女王了。此刻的伊丽莎白除了女王的尊严之外,几乎没有一点动人之处,灰白的头发披散在脸两旁,眼角和额头上有纵横的皱纹,双颊没有胭脂,眼睛的周围也没有油彩,平日那种耀人的奕奕神采荡然无存。女王自然明白罗伯特惊诧的含义,她虽然心中吃惊恼怒,但还是不动声色地把手伸给他吻,并对他说,稍候一会儿就会见他。

回过神来的罗伯特洋洋得意,以为女王对他百依百顺,可是他却大大失算了。女王非但没有召见他,相反还下一道御旨:罗伯特必须待在他的寝室里,不得踏出半步。罗伯特一下从座上宾变成了被软禁的囚徒了。

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就在罗伯特被软禁后不久,就发生了苏格兰“叛乱”事件,伊丽莎白一世呕心沥血,才使叛乱平息下去。之后,她即迁怒于罗伯特,将他判处死刑。1601年2月的一天,罗伯特穿着黑色的囚服,从伦敦塔的监牢里出来,走向凯措塔上的断头台。

作为一个宠臣,罗伯特可以说就是缺乏忍耐,恃宠骄纵,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忍耐其实等于趋利避害。

《菜根谭》中还有一语曰:“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当所谓的灾祸袭来之际,人也是无法躲避开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在灾祸还没有到来之前,时时注意如何避免种下灾祸的种子。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在平时,能够忍辱,让他人的怨恨之情逐渐消失,自然就会离灾祸较远了。

因此,职场上,你要能容忍上司急躁的情绪;公共场所,你要忍受不顺心的事。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别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你的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与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容过他了。

人应该学会在忍耐中思考,更深刻地领悟人生,在忍耐中坚持对事业的执著,这样的忍耐才让人觉得更有意义。

忍是一种明退暗进的智慧,更是一种转化危机的平和手段。危机当前,以“忍”来处理,虽然要受一时之屈,但却可以躲避一次危机。否则很可能遭遇丧身之险。

禁得激,抑得怒

有很多人总是以“激怒”对方作为策略,来瓦解对方的意志,并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忍耐不光是一种修养,还是一种智谋,很多场合,人们都是用对方的不能忍耐来削弱其势力,达到增强自己实力的目的。

在《三国演义》中,曾有一出“孔明骂死王朗”的好戏,这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考察的是一个人的脸皮功夫。

公元227年,孔明兵出祁山,曹真率兵迎战,二军对垒于祁山之前。在决战前,双方先来了个“骂阵”。先是王朗策马阵前,向孔明劝降,他说:“你通达天命,亦识时务,为何要毫无理由地挑起战争?要知道,天命有变,帝位更新,归于有德之士,这是大自然颠扑不破的道理……”接着便大赞曹操一番,指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还是快快归顺大魏吧。王朗也是能言善辩之士,他以理劝诱,使蜀军兵将不觉动容。其实,王朗不过是效法从前季布大骂汉高祖,试图以气势破敌。王朗讲罢,孔明却哈哈大笑,朗声斥道:“你原是汉朝元老,我还以为有什么高见值得洗耳聆听,没想到,说出来的却全是混账话……此次,我奉君命出兵,旨在讨伐逆贼,大义分明,日月可鉴。你胆敢站在阵前,厚颜无耻地大说天命如何,简直是荒谬透顶。你这个皓首匹夫,白须叛贼,想必即将奔赴冥府。到时候,你有何面目,见汉朝二十四帝?!你且快快滚到一边,派出别人来一决胜负吧。丑恶如你,哪有在此撒野的资格?!”孔明刚说完,王朗就口吐鲜血,落于马下,当场毙命。

诸葛亮是将激将法发挥到极致的人,在他如簧的巧舌下,不知道有多少名流志士为之魂颤,王郎以能言善辩之舌,却不敌于孔明的激将法,就是因为他不能忍,以致气血奔涌,当场毙命。

《呻吟语》中有云:“忍激二字,是祸福关。”《孙子兵法》也说:“怒而挠之。”就是说对于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方法来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既有兵法,就要有反兵法。而忍耐是对付这一兵法的最好的反兵法。应该有“对方说得天花乱坠,我仍然有一定之规”的定力,才能战胜这一策略。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美国纽约举行。美国选手刘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遥遥领先,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稳拿冠军了。

可是天不遂人愿,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苍蝇却飞到了主球上,刘易斯挥手将苍蝇赶走了。可是,当他俯身击球的时候,那只苍蝇又飞回到主球上来了,他在观众的笑声中再一次起身驱赶苍蝇。在如此反复几次之后,刘易斯怒火升腾,可是,苍蝇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对,他一回到球台,它就又飞回到主球上来,引得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

刘易斯·福克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球杆碰动了主球,裁判判他击球,他因此失去了一轮机会。自此,刘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乱,竟然连连失利,而他的对手约翰·迪瑞则愈战愈勇,赶上并超过了他,最后夺走了冠军桂冠。

失去了桂冠的刘易斯恼羞成怒。第二天早上,人们在河里发现了刘易斯·福克斯的尸体,他投河自杀了!

这件事情看起来非常荒唐,一只小小的苍蝇,竟然击倒了所向无敌的世界冠军!其实,刘易斯·福克斯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做法,那就是:击你的球,不要理它。当你的主球飞速奔向既定目标的时候,那只苍蝇还站得住吗?它肯定不撵自走,飞得无影无踪了。

问题是,刘易斯无法抑制自己的怒火,心神也被一只小小的苍蝇搅得躁动不安,这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布置了陷阱。尤其不可理喻的是,就为了一个冠军之位,或者说为了一只小小的苍蝇不受自己的控制,他竟然选择自杀,这样的人忍耐性实在太差,相信即使没有这只苍蝇的干扰,在别的事情上也会因为没有忍耐力,而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这不光是命运的作弄,更是自己性格的必然结果。

如果你要摆脱厄运的纠缠,那么就要在性格上修炼自己,学会忍耐,当“苍蝇”落在你的“主球”上的时候,不要理它,专心致志地击你的球吧!当你的“主球”飞速奔向既定目标的时候,那只“苍蝇”就会不用你赶自己就会飞走。相反的,如果你跟自己的坏情绪斤斤计较,并不断地任由坏情绪控制自己的行动,那么,你的一时冲动可能会造成终生悔恨。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时常在心里提醒自己“我并不是个容易生气的人,这些小事还烦不到我”,提醒自己不要被琐事所烦、避免去想不如意的小事,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平和的去面对,淡然处之,这样才不会被冲动夺去自己的未来。

低下头方可登堂入室

古人云:“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一度被人认为是懦弱迁就的表现,也被当作圆滑处事的规范。因此,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此句话深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种心理不适合我们长远的发展。

人在青少年时代最容易犯的通病就是心高气盛,恃才傲物,以为自己是鸿鹄,别人都是燕雀,眼睛总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围的一切放在眼里。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门框撞了头,才发现门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这也是“人在矮檐下,不可不低头”之所以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这不是屈服的无能,而是谦虚、谨慎的进取,因此,年轻人更应该把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自己的人生指导方向。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有一句为人处世的座右铭,那就是“记得低头”。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句话作为自己毕生的信条呢?

原来,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的狼狈样,笑笑说:“这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世上,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

年轻的朋友干劲十足,火气也盛大,大多都不能忍受来自别人的压力和讽刺。的确,年轻的时候就要有点个性,但是这绝不等同于鲁莽。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现状,你可以不低头而是昂首挺胸。如果你没有那样的实力,“低头行事”则会成为你的护身符,成为你进步的阶梯。

唐朝的柳宗元严正刚直,抨击官场丑恶锋芒四射,结果遭到种种打击,在事业上屡受挫折,还被逐出京城长安,流放到南方边境。到了晚年,他才有所感悟。因此,他说:“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可退也。”

有人说,“不得不低头”充满了无奈和牵强,但其实要想进一扇门,就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起腰做好攀登的准备。那些登上顶峰的成功者们,不论是在舞台上发表演说还是乘机出访,总是微微低着头俯视脚下的人群,因为他们站在高处,而他们脚下成千上万的人们,总是高高抬起头向上仰视着台上的成功者,因为他们站在低处。

我们这里讲的“屋檐”,可以看作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内,并且靠这种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有些“屋檐”很高,任何人都可以抬头。但这种屋檐并不多见。大多数的屋檐都是低的。也就是说,当你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内,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地排斥和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这种情形在你的一生当中难免会遇到,所以当你寄于别人的屋檐下时,就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是一个人对一种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是一种智慧。

很多人笃定“永不低头”、“永不言败”,否则就被视为懦夫。其实不然,“学会低头”是一种人生智慧。当然,人在矮檐下即使低头也要低得潇洒一点,只要记得自己的目标就好。人可以圆滑但不可以虚伪,可以以退为进但不可以活的做作。低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把不利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术,一种权变,更是一种做人和生存的智慧。

譬如在公司里受到当权者的羞辱、排斥,对目前工作环境不满意,而自己一时又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或是自己做生意,却受到客户的羞辱,想创大业,资本却不够等诸如此类的无奈。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形,常会顺着情绪来处理,和老板和客户横眉冷对,恶言相向。不能说这样会毁了你的一生,但不能忍绝会造成你的事业在某种程度下中断。所以当你碰到困境和难题时,想想你的大目标吧!今天你低头了,为的是明天能够昂首。

这样做的好处诸多。首先你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而且你自然低头,不会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而誓不低头总会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此外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人,甚至拥有自己的一角屋檐。

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你能向第一个问题低头,你便学会了控制你的情绪和心态,以后碰到大的问题自然也能低头平和面对,甚至能把握最好的时机将问题解决。这样你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勇往直前。

低头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低头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该低头时就低头,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就能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

一个人固然不能没有自己做人的准则,但一味“方正”,不会“圆通”,该“低头”的时候不能“委屈”求全,就不能进退自如,而是陷入被动。只有硬度而没有弹性和韧性的钢材称不上好钢;负重前进的车轮,必须是圆形,还得加上润滑剂。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倘若过于“有棱有角”,直来直去,凡事没有变通的余地,一味的刚强,一味的强撑,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