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元的诡计
11219600000001

第1章  布雷顿长廊:美元的权力与荣耀

小镇上的神秘聚会

在1944年7月1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之际,45个同盟国家的代表齐聚美国,讨论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问题。会议的地点是新罕布什尔州的度假胜地——布雷顿森林,因此这次会议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和各国间激烈的贸易战,促使各国努力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伙伴关系,为召开国际会议进行了认真的准备。1944年7月1日至20日,布雷顿森林会议举行,会上通过了美国的提案,达成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参加会议的国家同意建立一个国际货币制度,由新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辅助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来加以管理。根据协定,确定了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成员国货币的平价按一定数量的黄金和美元表示,美国承担并接受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由此建立起美元与其他成员国货币间的固定比价,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始终都在争执中进行,由于各国间存在着分歧,代表们吵得不可开交,其中尤以英美的争论最为激烈。

各国代表都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做了充足的准备。英国代表怀揣着“凯恩斯计划”而来,但是这个计划却遭到了美国的反对。原来,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美国也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方案——“怀特计划”。于是,一场关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控制权的争夺战展开了。

其实,对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控制权的争夺早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开始了。而在那个时候提出“战后货币体系计划”的国家既非英国,也不是美国,而是法西斯德国。

1940年7月25日,在希特勒发布进攻英国本土的命令之后不久,德国经济事务部部长、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冯克就提出了重组战后德国和欧洲经济“新秩序”的方案,称为“冯克计划”。

在“冯克计划”中,针对货币建设方面,他提出了实行多边贸易和清算体系的构想,并让欧洲各国货币与德国的马克建立稳定的关系,同时在柏林设立清算中心,实行各国货币间的固定平价。

这一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黄金作为国际货币的作用,并建立以马克为中心的欧洲货币体系,从而实现德国对欧洲的控制。后来,由于德国沦为战败国,“马克”就这样很不幸地失去了国际储备货币的竞选权。

尽管德国的“新秩序”设想最终没有实现,但这一设想的提出却引发了英国战后货币计划的出笼。

1940年11月,英国政府请经济学宗师凯恩斯针对“冯克计划”进行“研究”,恰好凯恩斯本人对于国际货币体系也非常有兴趣。于是在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凯恩斯认为应该把“冯克计划”中“德国的名字换成英国”才精彩。

行动果断的凯恩斯随后就出访美国,并与一些重要人物交流了自己的设想。从美国返回伦敦后,他便开始着手制定战后货币政策的计划,并且在1941年9月8日提出了“战后货币政策”和“关于国际货币同盟的建议”两份备忘录。这两份备忘录作为财政部的政策建议,被提交给了当时的战时内阁重建委员会。

凯恩斯计划的核心是建立国际性的清算系统。他在计划中提出了建立国际清算银行的主张,并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行一种叫“班柯”的国际货币,且让“班柯”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各国货币则按照“班柯”来定值。凯恩斯认为各国应该把所有的外汇集中在各国的中央银行,而各国中央银行都在国际清算银行设立黄金账户,这样一旦进行国际交易时,则可以在国际清算银行进行清算。

凯恩斯的计划与设想反映了英国战后的利益要求,其中以“班柯”为国际货币单位,则是为了排斥其他货币的作用,从而抑制战后各国,其实“班柯”就是英镑的代名词。很显然,凯恩斯计划就是要建立以英镑为霸主的国际货币体系。

凯恩斯的计划赢得了英国上下的一致称赞,经济学家罗宾逊称之为“沉闷凝滞环境中的一股清新气息”。

然而,让英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美国加入战争后,其财政部也开始紧锣密鼓地争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控制权。实际上,美国早就开始涉足于国际货币体系事务,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控制权可谓垂涎已久。

1941年12月14日,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指示其助理怀特“准备一份有关盟国稳定基金的备忘录和计划”。怀特是一个深谙货币系统运作的人,他曾经在1935年促成美、英、法达成三方协议以稳定汇率。在接受上级指示后不到两周的时间,怀特就拿出了计划的草案。

1942年5月15日,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正式向罗斯福总统提出了怀特的具体计划。“怀特计划”的重点是稳定基金与建立世界银行,他要求各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基金组织,而基金组织成员国实行多边贸易支付体系,并且放弃外汇管制。

在“怀特计划”中并没有建议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而是建议以黄金定值,从而确定各国货币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也是“怀特计划”的高明之处,因为当时美国已经拥有世界黄金储备量的75%,俨然已是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经济大国,而怀特提出黄金定值无疑就是要让美元成为最稳定的货币。摩根索曾野心勃勃地宣称:“要使世界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入美国财政部。”

在召开会议之前,英国为了占得先机,曾在1942年2月主动联系美国,希望能与其探讨战后国际货币政策的问题。由于那个时候美国的“怀特计划”尚未成型脱胎,因此美国一直极力搪塞。直到七八月份,英美才开始正面的交锋。

由于当时英国已经负债累累,积重难返,为了尽快使自己的国家摆脱困境,凯恩斯主张并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机构,发行300亿美元的货币,无偿地提供给各成员国,用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算。而“怀特计划”的目的则是由美国来重整国际货币体系。两个计划显然是针锋相对的,这使得两位主将凯恩斯与怀特之间的争论也非常激烈。最后双方都做出了一些让步,终以怀特方案为主,以凯恩斯计划为参照,形成了一个折中的货币合作协定,这个协定被称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元获得了权力与荣誉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同时美国政府也向各国做出承诺,保证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各国政府可以随时以“35美元/盎司是国际上通用的黄金计量单位,整体缩写为oztr(英)或ozt(美)。常见于金银等贵金属的计量中。1盎司=311035克,相当于我国旧度量衡(16两为1斤)的1两。旧时银行按旧的制收进的黄金,都要按1两(旧制)等于10047盎司折合入库。”的价格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个保证就等于规定了美元的黄金含量。

对于这样的谈判结果,与会各国都基本同意,只有法国总统戴高乐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即美国在新的货币体系中享有过分的特权。如果其他国家出现了贸易赤字,就必须省吃俭用,压缩外汇开支,但由于美元可以用于对外支付,因而如果美国出现了赤字,印刷一些美元就行了。这就等于说,只要美国政府在空白纸片上印几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换取别国的商品和劳务。无奈的戴高乐只能大骂:“美元是强盗!”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问题。从此,美国就开始养成了一个极为不好的习惯——打白条。

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小镇上展示了世界货币体系的蓝图,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浮出了水面。这次会议中所形成的世界规划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它确立了以美元为本位的世界货币体系,并提出了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计划。

这场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争夺战最终以美国人的胜利而告终,从此,美元开始了它对世界的征伐。

黄金:被软禁的王者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让美元充分享受到了大权在握的畅快感觉。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其制造业的产值几乎占了全世界总产值的一半,而美国作为“世界印钞机”的地位更是稳稳当当。美元就如同不断运转的马达一样,为美国的经济增长提供着强劲的推动力。

自从美元有了“国际货币”的头衔之后,美国便再也不用担忧投资的问题了。美国通过为盟国提供高水平的官方援助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拉动了美国国内的工业发展,还缓解了美国人口失业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运转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表现得十分大方,经常慷慨解囊。1946年,它向英国提供了375亿美元的低利率贷款,后来又启动了重建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马歇尔而得名。又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资金总数、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达到了当时美国GDP的2%。尽管这些措施是出于遏制苏联发展的目的,但同时也是出于维护美元霸权的目的。

美元在荣登霸主宝座之后,必然要承担维护自己的权力所遭遇的风险。在缔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美国没有发现其中隐藏的一颗定时炸弹,那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然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之时,在座之中却有人对此了如指掌,那个人就是凯恩斯。

1925年,英国准备恢复金本位制以维护英镑的地位,而在对英镑的黄金平价定位过程中却存在着极大的争论。当时英国的国力因战争的剧烈消耗而严重受损,强行恢复金本位制势必导致英镑坚挺,这将严重打击英国本就日益丧失竞争力的出口贸易。凯恩斯用消费物价指数计算,指出汇率高估了10%~12%,于是他力主废除金本位制。然而,倔强且具有极强民族自尊的丘吉尔财长却极力地促成金本位制的恢复,使凯恩斯在辩论中落败。正如凯恩斯预想的一样,英国经济在恢复金本位之后一落千丈,引发了严重的危机,动摇了英镑的国际地位。

对于这件事,凯恩斯后来悲伤地感叹道:“是英国人自己打败了自己。”

然而在布雷顿森林的谈判中,在座的凯恩斯却对自己的深刻领悟隐忍不发,并没有提醒美国人注意,其中的缘由自然是出于本国的立场考虑。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规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兑换比例是根据1934年的平价而确立的,然而此时黄金的价格却被打压,而美元被高估了。

美国做出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限制黄金的生产,从而抑制黄金的货币作用,以此强化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但是,黄金才是真正的货币之王,美元高估的平价迟早会被纠正,于是美元与黄金之争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日便被引发了。

在开始的时候,美元并没有和黄金发生大冲突。但在1958年,欧洲恢复了对非本国居民的货币可兑换性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到了加强。在美国与欧洲的贸易过程中,美国的贸易收支状况出现了恶化,其黄金储备减少了2275亿美元。

1960年,美国经济经历了再一次的衰退。由于美国利率的下调,使其国内短期资本大量外流,金融市场也开始动荡不安。黄金大量外流使人们纷纷猜测美元疲软甚至可能贬值。到了10月30日时,市场上突然出现大规模美元兑换黄金的现象,伦敦交易所的黄金价格也突然突破了35美元的黄金定价,一路上扬达到了40美元。

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第一次黄金危机爆发了。

总统的秘密备忘录

面对黄金危机的来临,美国有些措手不及,身为世界货币的美元遭受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打击,美元已经面临贬值,这是美国政府高层不愿看到的情况。这个时候,一个年轻的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阐述了自己的政策立场,他说:“如果我当选,就不会让美元贬值。”这个人就是肯尼迪。肯尼迪的话就好像是一颗定心丸,他的经济主张和宣传俘获了大多数人的心,最终他成了竞选中的赢家。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

肯尼迪成了白宫的新主人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回味自己的慷慨陈词,麻烦就已经找上门来。这个麻烦正是最让他头疼的两件事情——国际收支和美元问题。

针对美元问题,老肯尼迪曾经告诉儿子,货币的强大对于一个政府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从后来肯尼迪的行动来看,老肯尼迪的这句话奏效了。刚上台,肯尼迪就把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确保美元的稳定作为首先考虑的事情。

他不仅要解决黄金危机所带来的问题,而且还下决心为美国打造强大的美元“航母”。当然,口号和信念都是虚无的,只有真正有效的行动才能让美元走出困境。而对于肯尼迪来说,执行力从来就不是问题。

肯尼迪政府反应很快,他开始遴选合适的人才来应对这场危机。而财政部部长狄龙和财政部国际事务的负责人鲁萨都是金融领域的专家,对于货币体系的管理与控制也都十分熟悉,他们成了肯尼迪的得力助手。狄龙曾经在本家族投资的银行中担任过主席,而鲁萨则曾经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工作过15年。这两个人可谓志同道合,他们有一个共同信念,那就是维持现有体制给美国带来的好处。很显然,只有维持35美元的平价和固定汇率,才能让美元的地位保持下去,而这样也能使美国持续享有更多的好处。

当时的经济学家特里芬和狄龙、鲁萨都是固定汇率拥护者,然而不同的是,特里芬看到了黄金危机的根本原因。1960年,特里芬在《黄金与美元危机》中就曾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他认为黄金定价会影响美国国际收支状况,如果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美元的信心就会受损,而如果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则会导致国际储备不足。特里芬看到了黄金和美元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了新的储备资产建议,但是他的建议在黄金危机之初并没有得到重视。

鲁萨主张调动其他货币的力量从外围支持美元,并通过构建美元内外防御圈的方式来维持美元的平价。1960年11月,美国联合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德国等国家一起平抑金价,八国在伦敦市场上卖出黄金,并成立了黄金总库,防止黄金价格上升。同时美国还通过向基金组织借款来支持美元,在美国的“努力”下,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对美国总是生效。事实上,这一交易的内幕是有10个国家为基金组织提供资金的来源,而基金组织总是为美国打开方便之门。通过这些外围支援的策略,黄金危机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但是由于缺乏对国际储备不足问题的认识,这种外围支援让美国的债务激增,美元已经开始成为空头支票。狄龙和鲁萨并没有接受特里芬关于创立新的储备资产方案的建议,与此同时,法国于1963和1964年提出的综合储备单位方案也没有得到重视。

1964年约翰逊入主白宫,他任命福勒为财政部部长,直到此时,国际储备的问题才得到了重视。福勒虽然对货币金融不算精通,却有良好的政治嗅觉以及谈判能力,尤为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视特里芬的建议。

1964年,美国的债务总值已经远远超过国内的黄金储备,但是美国还是继续不停运转着“印钞机”,为世界提供着空头支票。虽然此时美元还没有与黄金脱钩,但是美元已经开始极力地挣脱黄金的束缚。这时,欧洲各国已经成为新的顺差国,然而美国却可以通过印制钞票来轻松地支付国际收支上的逆差。欧洲各国对美国所享有的特权感到不满,他们想给美国人一点教训。

要教训美国,就必须从美国的弱点入手,显然欧洲各国看到了这个弱点。

法国是第一个发难者。1965年,法国在一个月之内就将3500万美元兑换成了黄金,而且他们还准备将收支顺差中的新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显然,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与此同时,戴高乐总统谴责美国依靠印钞票来平衡国际逆差,认为现有体系赋予美国太多的“特权”,并主张恢复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随后,各国相继而起,一时间,针对美元的声讨之声难以平息,美元与黄金之间不对等的矛盾暴露了出来。

这是美元与黄金的一场战争,也是美国和世界的战争。各国的行动促进了美国对美元政策的调整,而面对来自黄金的进攻,美元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被激怒了,狂暴的美元开始向世界发起反攻。

美元的“反攻计划”来自于肯尼迪总统的一份备忘录,这份名为“国际金融的未来计划”的提案实际上出自于福勒之手。

只有出乎意料的手段才能获得不同寻常的成功,而福勒的表现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证明。

强权的佐证

在肯尼迪总统的备忘录中,记录着福勒和白宫经济学家巴特共同规划好的美元和世界货币体系的未来。福勒在计划里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新清偿力国际清偿力,亦称“国际流动性”,指一国政府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通资金的能力。它既包括一国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资的现实能力,即国际储备,又指融资的潜在能力,即一国向外借款的最大可能能力。的问题,这一计划的实质是为了构建美元的世界经济霸权。总统约翰逊对于这个计划大为赞赏,他让财政部副部长戴明成立一个秘密决策小组,专门研究美国扩大世界储备的方式和立场。

美国国会大厦当时大多数美国政府高层都强烈反对美元贬值和浮动汇率,他们认为这是美元走到了尽头的不祥预兆。美联储主席马丁也说:“没有哪位政治领导人想成为不得不将美元贬值的人,每个人都害怕搞出乱子。”对此,福勒显然有更为高明的看法。

福勒提出的美元新政策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赞赏,却引起了华尔街的不满。《华尔街日报》认为这是“以增加清偿力为名制造新的通货膨胀刺激因素”,是为了继续“寻欢作乐”而不是“正视现实”。然而,福勒却对自己“寻欢作乐”的行为非常执著。

1968年黄金危机爆发了,与此同时,人们受1967年黄金风潮和英镑贬值的影响,纷纷开始抢购黄金,并使这一风潮愈演愈烈。3月,黄金总库为了防止国际储备不足,停止向私人市场出售黄金。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价格仍用于官方清算,不过美国政府又对黄金市场做出了让步,允许市场价格超出官定价格,这样就导致了双重黄金市场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黄金市场以及美元贬值的压力就促使了纸黄金的诞生。

福勒凭着自己不俗的外交能力,寻求到了广泛的理论支持,在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与其他主要国家进行了将近3年的谈判,最终在1967年9月举行的基金组织年会上提出了创立“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力。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但由于它只是一种记账单位,不是真正的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的建议,并获得与会人员的一致同意。特别提款权是基金组织计算机里的一种记账单位,它用于政府间清算,既不是纸,也不是黄金,但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纸黄金”。简单地说,就是指黄金的纸上交易。而事实上,纸黄金就是阻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一种手段,也是缓解黄金危机的一个措施。

1969年7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立了第一期纸黄金。纸黄金虽然作为一种新清偿力而存在,却并没有使国际货币体系摆脱困境,实际上这只是美国的权宜之计。不久之后,美国政府又发现纸黄金不可能为美元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且它还有可能影响美元的地位。于是,美国开始反对扩大纸黄金的使用范围和发行规模。直到进入21世纪,纸黄金也只是处于“婴儿时期”,由于美国的单方操纵,它不可能达到国际货币的地位。显然,纸黄金只为美元霸权和强国利益服务。

可以说纸黄金只是黄金危机下的副产品,是美元强权的一个佐证。纸黄金的出台是为了清理美元与黄金的关系,是美国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向“美元本位制体系”过渡而采取的策略手段。

对于美元强权的认识,由纸黄金可见一斑,然而若要与此后美国采取的明目张胆的强权行动比起来,这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美国后来采取的单边主义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单边主义的本质是无视甚至破坏现有的集体性的规则和制度,单边主义的核心是逆潮流而动。行动,却是美元霸权彻头彻尾的表现。

尼克松——为美元松绑的总统

对于国际货币历史而言,1971年8月15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向世人宣布了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就是终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政策的宣布立刻引起国际社会上的一片哗然。事实上,美国采取这些措施并没有与其他国家商量过。美国违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并做出极端的单边主义行动的行为令国际社会感到愤怒。

这次极端的行动被喻为是对盟友发动的一场经济战争,也是美国在国际货币事务上采取的第一次单边主义行动。显然,这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然而,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用维护美元地位的眼光来看的话,则不能不对美国人的聪明做法感到赞叹。

尼克松总统做出这一决定的背景是:越南战争的旷日持久和不断升级,使得美国元气大伤,国力也有所下降。1968年3月,美国官方的黄金储备竟然下降到100亿美元,而这是美国黄金储备的临界点。1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被人们称为必要的、永久的“战争基金”,如果这一数字继续减少的话,对于美国会产生致命的打击。

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面对这一严重状况,美国政府的高层都意识到必须要立即做出反应。这个时候,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家开始鼓吹浮动汇率,《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也发表社论支持扩大汇率弹性。面对这种局势,政府的高层开始意识到固定汇率体制对于美元的限制,他们的目光逐渐转向了浮动汇率制,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联储也开始讨论现行汇率制度问题。1969年1月,民主党在《总统经济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改变汇率制度的可能性。

1969年1月,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新一任总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尼克松总统是一名胸怀世界的战略家,对于经济问题不是特别的敏感。对此,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也有同感。基辛格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最初我就没有想要在国际经济方面发挥作用……开始的时候,总统只让我掌管国务院、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并没有让我管理财政部、商业部和农业部。”由此可以看出,尼克松在初上台时对于美国国际货币政策表现并不积极。

然而,总统很快便推翻了人们的臆断,在当时,对于“美元”这一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利器,有一个人很上心,这个人就是财长——银行家出身的戴维·肯尼迪。在演讲中,戴维曾经拒绝承诺新政府排除贬值的做法。没想到,戴维一时“不慎”的做法却引起了欧洲黄金市场的动荡。随后,尼克松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这使得戴维再也不敢对国际货币问题发表见解了。而在这次风波之后,浮动汇率的理念也就被束之高阁了。显然尼克松不是人们眼中那种不懂经济的人,实际上,他推行的国际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在早期执政过程中,尼克松坚决执行“存心疏忽”国际货币政策的策略,其实,这是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霍撒克的主意。霍撒克认为,只要美国不去理会美元的黄金价值,其他国家就必须做出选择:继续积累美元或者允许本国货币升值。而如果其他国家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美国就立刻中止兑换义务。霍撒克的这一提议减少了美国不少的烦恼,美国轻松地把调整的负担推到了对手身上。对这样的结果,尼克松感到很满意。

在“无赖”策略主导下,美国放松了资本管制,而美国高层的外交活动也从国际货币体系完全撤出,这种退出实际上是为后来的单边行动铺下了稳固的垫脚石。

“存心疏忽”策略确实有很大的成效,德国马克很不幸地成为最大的受害者。1969年9至10月,德国马克为应对投机性资本的流入而不得不做出升值93%的调整。这不仅是美国一记有效的损招,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阴谋。

然而,这记损招的疗效也未能持久,到1971年,美国国际收支失衡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美国贸易也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首次逆差,使得投机者再一次抛售美元,酿成美元危机。而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储备减少的消息不胫而走,使得8月6日又引发了一次抛售美元的风潮。在接下来的一星期之内,美国的黄金减少了37亿美元,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英格兰银行要求美国无条件弥补其美元储备的贬值损失,这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英格兰银行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危机,尼克松立刻做出了反应,他任命康纳利为新的财长,并且迅速改变了美国的国际货币政策。从尼克松的一系列动作中,可以看出他是早有准备的,否则不可能做出如此迅速而有效的安排。

新任财长康纳利曾经担任过德克萨斯州州长,他因敏锐、自信而深得尼克松的信赖。康纳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他的脑子里没有美元或银行等概念,他具有的是非常强硬的手段,而这正是尼克松所需要的。

在康纳利的眼中,美国的盟友正在损害着美国的经济利益,美国应该寻找机会奋起反击,而目前的货币问题就是一个好机会。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美国有两个选择:一是提高黄金的美元价格,这对那些损害美国经济的盟友来说损失并不大;二是中止美元兑换黄金,这对于各国来说简直是一条噩耗,因为它切断了黄金与美元的实际联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就好比是个“皇帝”,而黄金就是“太上皇”,黄金不断地对美元政策施加影响。假如“太上皇”被废,美元就将成为独一无二的霸主了。

美国的政客选择了第二条策略,开启了真正的美元霸权时代。

1971年8月13日,尼克松召开秘密会议讨论国际货币问题,他在会上对康纳利所提出的强硬货币政策非常赞赏。对于尼克松而言,一鸣惊人正是他的性格,然而这次的惊人之举显然不是一时兴起的作秀,而是早有准备的表演。在一番貌似激烈的讨论后,尼克松就这样欣然接受了“中断美元兑换黄金”这一惊人的建议,从而给了国际货币体系猛烈一击。

8月15日,尼克松发表的电视讲话对于美元而言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他的新经济政策让国际市场陷入混乱之中,日本银行在8月份就买进了45亿美元,这相当于此前日本所有的储备。而蛮横的康纳利在就新的货币政策问题与别国谈判时始终都是咄咄逼人的态度,他甚至威胁欧洲及其他各国说:“美元是美国的货币,而它所造成的问题却是你们应该解决的。”

面对康纳利的强硬态度,各国一直与其僵持了4个月。直到1971年12月17日,康纳利才在华盛顿斯密森学会的红楼里导演完了最后一出戏。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被尼克松称为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货币协定”的《斯密森协定》就这样诞生了。在这份协定中,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

日元升值了169%,德国马克升值了136%,英镑和法国法郎升值了86%,意大利里拉升值了748%。同时美国方面也做出了妥协,金价从每盎司35美元调到38美元,第一次让美元贬值,同时还取消了进口附加税。美元对所有经合组织国家货币平均贬值为8%,并没有达到预期11%的要求,因为加拿大并没有做出调整,依然采取浮动的汇率。

《斯密森协定》的签署使美元得到了更大的空间,美元中止了兑换黄金的义务,而且各国货币还被其钉住,除了加拿大的货币依旧保持浮动之外,其他各国都与美元同呼吸共命运,成了美元的臣子。而加拿大已经认识到“钉住美元就好比和大象睡在一起”,是十分危险的。

在尼克松电视讲话后,负责货币事务的副财长沃尔克当时对此发出感慨:“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任何霸权国家都会变成残酷的暴君或脑满肠肥的寄生虫。”美元只有更加自由,才能成为货币领域的君主,而拥有霸权的人才能为所欲为,对此,尼克松的做法就是“推倒禁锢美元的栅栏”,为美元松绑。

助纣为虐的游资

从尼克松宣布中止美元的可兑换性的那一刻开始,美国就无限期的给美元的黄金兑换义务画上了句号。中止美元的兑换义务等于是给美元松了绑,如果能够跳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另外一个限制——固定的货币平价这是一种将汇率与利率联系起来,以两国金融市场利率的差异来说明远期汇率决定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资本自由流动且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正常的外汇抛补及套利活动将导致利率较低国家货币的远期差价必为升水,利率较高国家货币的远期差价必为贴水,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价等于两国利率之差。,美元就将变得肆无忌惮。

美元已经开始挣脱身上的绳索,或许只需要一些小小的帮助,就可以疯狂地进行掠夺。这时,国际游资国际游资又可称为国际投机资本,它是一种游离于本国经济实体之外、承担高度风险、追求高额利润、主要在他国金融市场作短期投机的资本组合。国际游资也叫热钱(hotmoney)。成了松绑的勇士。1971年在国际间游走的资本估计高达2680亿美元,这些资本伺机而动,它猎伐的对象不仅包括黄金,还包括各大国的货币,比如英镑、法郎、马克。

国际游资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经常会让各国政府感到束手无策。1972年6月,在英国内部传出了关于英镑可能贬值的言论,这大大地刺激了国际资本大量注入英国金融市场,英格兰银行在抵抗一个星期后便垮了下来。在此之前,投机家们已盯准了英国市场,他们把巨额资金秘密注入市场,先是抬高货币价值,引诱更多的人跟进,当投资家们听到英镑贬值的消息后便立即抽去资金,以保证自己的利润。这些热钱让英国经济呈现出沸腾景象,而这些资本泡沫也会在热钱抽走的瞬间破灭,英国经济被投机家们搞垮了。

国际游资的力量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任何一种货币都可能成为国际游资的征伐对象,国际市场上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投机资本就会蜂拥而至。除了冲击英镑,国际游资还“转战”过意大利、瑞士甚至美国。游资所引起的狂躁气氛笼罩着整个市场,使市场汇率常常处于狂乱的动荡状态。到1973年2月,只有马克、日元和荷兰盾还能维持与美元的中心汇率,其他的货币都因受到了国际游资的“狙击”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浮动。

显然,游资助了美元一臂之力,让美元摆脱了“固定的货币平价”的束缚。

早在尼克松颁布新经济政策前,国际游资就极大地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显然它对美元也会出手。事实上,国际游资像是不服天地管的游侠式强盗,但它对于布雷顿体系的轰击为挖塌布雷顿体系的尼克松政府进一步加强美元势力奠定了基础。

在尼克松为美元松绑后,他又开始为美元争取更多的权力。

1972年5月,尼克松把康纳利换下,任命舒尔茨为财长。不久,舒尔茨又被任命为总统助理,被赋予了超越内阁的地位。

舒尔茨是个杰出的经济学家,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学术上师承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经济学的一个学派,该学派以亨利·西蒙、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为主要代表。他们相信没有政府干预的竞争市场能使经济最有效地运行。,信奉自由市场的理念,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和浮动汇率的坚定追随者,早在1971年担任预算局局长时就激进地主张实行浮动汇率而不仅是中止可兑换。

舒尔茨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喜欢用多边谈判而不是大棒政策来解决国际货币问题,也就是说他喜欢富有策略的游戏。尼克松换上这样一个财长并赋予他如此高的地位,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舒尔茨刚上任不久就指示沃尔克制定国际货币改革方案。沃尔克把自己的前半生献给了保卫美元运动,他对原来的体系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即便如此,他也不得不遵从上司的指示(但还是有所保留的)。

第12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1972年夏天,沃尔克主持完成了国际货币改革方案,主要是在旧体系下扩大汇率的弹性,包括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允许货币在特殊情况下浮动。同年秋,舒尔茨就在基金组织年会上展示了沃尔克计划,但是由于“康纳利风暴”在各国心中的阴影尚未散去,他们还没有从美国单边主义做法的震慑中走出来。因此,计划一提出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在这些抵抗中,曾经被美国阻止连任和受过康纳利侮辱的基金组织总裁施韦策被视为“抵抗的英雄”,他在开幕式上的发言引来阵阵掌声。显然,代表们对美国此前的做法是非常不满的。

1973年初,美元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投机行为,各国都认为美国似乎只能屈服于市场的压力了。但沃尔克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是一次调整平价的好时机。沃尔克提出的建议是“美元对黄金贬值10%,日元对美元升值10%”。舒尔茨和尼克松采纳了沃尔克的建议,并让沃尔克出访盟国进行谈判。

“忍者”沃尔克就这样带着秘密使命出发了,他随身还带了一份舒尔茨给各国的信。信上有赤裸裸的威胁:你们只有两个选择——由美元第二次贬值改变汇率或者公开浮动汇率。

在美国的努力下,日元升值沃尔克的第一站是东京,在他软硬兼施的手段之下,日本人最终同意美元贬值,但坚持由市场决定日元汇率。接着沃尔克连夜飞往欧洲,让欧洲人妥协。不久之后,舒尔茨胜利地宣布美元贬值10%,1盎司黄金等于4222美元。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家》曾经对此发表评论说:“尼克松又干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美元第二次贬值引发了市场上抛售的风潮,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场的金价就达到90美元的水平,是官价的2倍多。如此疯狂的市场风潮令人叹服,到了3月份欧洲就关闭了外汇市场,随后十国集团都同意汇率浮动的体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坍塌下来,不久西蒙和贝内特接替了前辈舒尔茨和沃尔克的位置,他们都是浮动汇率的坚定支持者。从此,美国国际货币政策确定了浮动汇率的航向。

货币的命运并不因主角的迁升、沉浮而断绝,货币战的硝烟始终都不会散尽。摆脱了束缚的美元,赢得自由却陷入了贬值的泥潭,唯有重新整装,才能迎接更加残酷的考验。这时,世界最深处隐约传来了动人心魄的怒吼,强势美元的呼唤预示着胜利的到来。

打在美元身上的强心剂

美元为了摆脱束缚,付出了贬值的代价,实际上这种摆脱使美元走上了一条惯性贬值的轨道。1995年4月18日,对于美元来说这是一个惨淡的日子,美国和日本贸易谈判的失败引起了美元投机性卖盘。此时货币市场上的任何异动都可能是美元继续贬值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摇摇欲坠。

在货币市场上,日元、马克一下子成了抢手货,大肆占领着美元的地盘,用日元、马克进行借贷投资一时间蔚然成风,俨然就是一种时尚。相反,市场对于美元以及美元资产却变得冷漠起来,各国甚至已经开始谈论国际货币多元化。面对惨淡的美元市场,各国政府的反应并不慢,纷纷减持美元储备。从1987年至1995年,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未能超过60%。

美元被冷落,这显然不是美国人所愿意看到的,因为如果美元失去了国际货币的地位,就意味着美国将失去金融霸主地位。但是由于当时受到债务的拖累,美国的银行只好收缩海外业务,这使得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也直线下降。日本的银行借此良机趁势而起,积极扩张海外业务,其投资活动甚至发展到了美国本土。日本人的这番动作,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国际银行业中取代美国金融霸主的地位,让日元称霸世界。

在英国《银行家》杂志所列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中,1993年前10位有7家是日本银行,而前6名都是日本银行。按资产规模排名,日本银行垄断了前8名,而在前30名中则有18席被日本银行所占据,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唯有花旗银行入围且位列末席。

然而,美国人绝不会就这样被淘汰出局,世界金融霸主地位让美国人尝到了太多的甜头。要知道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等于拥有了国际货币的发行权。美国通过发行美元免费占用他国资源,用印刷的美元支付收支赤字,仅铸币税一项就让美国每年获得数百亿美元的收入。如此的好事,美国岂能轻易撒手。

美国人很清楚,要想控制世界,就必须控制国际银行体系,控制全球的货币发行,这样就等于掌握了国际的资本市场。要让美国继续坐稳世界霸主的宝座,此时就必须遏制美元的贬值之势,重振金融市场对美元的信心。

每当美元陷入紧张局势的时候,总是会有人出来力挽狂澜,让一切转危为安。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而这句话用在鲁宾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鲁宾的学历并不高,他只不过拥有哈佛大学经济学和耶鲁大学法学学士学位,然而他在高盛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高盛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工作的26年内,曾位至联合首席执行官,对于货币资本市场具有不凡的认识。

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鲁宾被任命为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负责协调内阁的经济政策。其实,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只是一个虚职,没有实在的权力。然而,鲁宾却在这一虚职上展示了出色的工作和组织能力,深得克林顿的信赖。就在1995年美元遭遇灾难的日子里,鲁宾临危受命,成为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部长。华尔街的工作经历,使鲁宾拥有了捍卫美元和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过硬经济手腕以及精准眼光。

在一片期待中,鲁宾走上了拯救美元、征服国际市场的征途,他志在打造强势美元的利剑。在过去里根执政时期,强势美元的口号就已经提出来了,然而只有鲁宾的行动才让强势美元这一政策落到实处,使美元重新迸发出强大的威慑力。

1995年5月31日,美国“联合”11个国家的央行,将20亿美元注入国际市场,使日元汇率上升到了8440的水平。在接下来的4个月中,美国频繁干预国际货币市场,很快就使美元止跌回稳并大幅上扬。到了9月份,日元汇率已经上升到了100左右。从此,国际汇率进入长达6年的上升期。

鲁宾果然没有让美国失望,他强硬的经济手段迅速地奠定了强势美元的基石。在鲁宾的眼中,强势美元就是一种信念,他总是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强势美元符合国家利益”,事实上这也是最为中肯的言辞。

汇率政策是当时的敏感话题,鲁宾作为财长言辞总是非常谨慎,他传递任何一个讯息,都能够导致货币市场上的狂风巨浪。鲁宾总是用坚定的立场、谨慎的言行去贯彻强势美元的政策。

强势美元的政策不仅挽救了美元,还为美元缔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当美国在继续享受强势美元带来的好处时,应该感谢鲁宾为美元所做的一切,更应该记住每一位为此付出努力的人,尤其是那些幕后的英雄。而萨默斯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强势美元政策的幕后策划者,一个真正善于“算计”的枭雄。

幕后推手——萨默斯

毫无疑问,鲁宾是美元保卫战战场上最为人瞩目的英雄。然而,如果要谈起强势美元政策,就不能不提起一位幕后的人物了,他就是前任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

萨默斯是罕见的经济学天才,这得益于他两个非常有名的亲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和阿罗,萨默斯从小就受到了经济理念的良好熏陶,这使他很早就达到了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萨默斯28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37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1993年,年仅39岁的萨默斯被任命为美国财政部财长助理,专门负责国际经济事务。萨默斯是一个强势美元的坚定倡导者,在鲁宾尚未入主财政部之时,他就已经在为强势美元奔走呼号了。

面对日渐疲软的美元,萨默斯年轻的心被深深刺痛了,重振美元雄风的信念在这位经济学家的心中变得越来越坚定。萨默斯曾和贸易代表凯特及商务部部长布朗发生多次激烈的争执,他们曾多次针对汇率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副财长阿特曼曾经称这是“强势美元政策”之争。当时,由于萨默斯年轻位卑,常常落于下风,最终还被人指为自傲、自大。然而,他没有为此放弃强势美元政策的理念。鲁宾在上任后公开支持强势美元政策,这让萨默斯看到了希望。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萨默斯就如同鲁宾的知音,而鲁宾就是萨默斯的伯乐。萨默斯对于美元政策的见地,使得鲁宾对这位年轻的下属非常重视,他很快就提拔萨默斯担任副财长,参与打造强势美元政策这一航母。

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

后来,萨默斯和鲁宾、格林斯潘一起被誉为美国经济的“铁三角”,这足以说明萨默斯的才能。1997年,萨默斯就被指定为美国财长的继任者。两年后,萨默斯成为第71任美国财长。开始的时候,国际货币市场对萨默斯能否坚持强势美元政策表示怀疑,但后来的事实很快就让他们发现那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与鲁宾相比,萨默斯实施强势美元政策的风格更加务实。

不变的强势美元政策保住了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也维护了美国的经济利益。让美元变得更加强大、坚实。从此,美国能轻易地将美元航母面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将一只只羔羊送上祭坛。

祭坛上的牺牲品

强势美元政策不仅保住了美元的国际地位,还让鲁宾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和赞赏。克林顿称赞鲁宾为“自汉密尔顿以来最伟大的财长”,因为他带领美国走出财政赤字的困境,让美国政府出现了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华尔街准备了各种职位让他挑选,因为他所坚持的强势美元政策让美国金融业重新雄霸世界。在鲁宾引退后,他在众多的华尔街邀请函中做了选择,成为花旗执行董事会主席。美国人民感谢他把美国经济导入良性轨道,使美国经济出现自1854年以来历时最长的景气。

强势美元政策让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主宰的地位更加稳固,这为美国带来了无数的利益。然而,这些光环却掩盖不了强势美元政策对世界各国犯下的罪恶。强势美元政策在提高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是以侵蚀别国经济为前提的。对于别国来说,这却是带有灾难性的货币强权政策。在强势美元政策的面前,一些国家的货币和经济轰然倒下,最终成了强势美元祭坛上的牺牲品。

最先被推上祭坛的是东亚。1990年代初,美元的低利率造成资本大量流入东亚和拉美,墨西哥危机墨西哥从1990年起,实施高利率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涌入,并实行了稳定汇率的政策,使新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仅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波动。但由于外贸赤字的恶化,导致资本大量持续外流。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宣布让新比索贬值153%。这一措施在外国投资商中间引起了恐慌,资本外流愈加凶猛。墨政府在两天之内就失掉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到12月22日,外汇储备几近枯竭,降到了少于一个月进口额的水平,最后墨政府不得不宣布让新比索自由浮动,政府不再干预外汇市场。几天之内新比索下跌了40%。首先被引发了,然而墨西哥危机却没有引起亚洲的足够重视,资本继续充实亚洲。随着美元的继续走强,很多亚洲国家开始普遍出现出口困难,这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美联储却提高了利率,加上美国股市的繁荣,使得新兴市场的资金供给迅速减少,从而造成了国际流动性减弱,各国银行离岸资金短缺。这些原因共同作用下使得亚洲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就是因为美国对利率和汇率波动的漠视造成的。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采取隔岸观火、坐视不理的态度。对此,鲁宾却发表言论称:“由于莱温斯基风波转移了美国人的视线,使美国失去了对危机的警觉性。”美国继续实施强势美元的政策,并且放任日元的贬值。在现在看来,当时的一些做法美国不无落井下石之嫌。美国在1998年6月发表言论说:“日元的弱势反映了日本经济的根本弱点。”这一言论加剧了日元的一路狂跌,然而这个不负责任的言论正是一直谨言慎行的美国英雄鲁宾发表的,最终日元一度跌倒147的谷底,掀起了一轮更加猛烈的金融风暴,使亚洲金融危机持续时间变得更加漫长。

在美国政府的眼中,美国的利益显然是高于世界利益的。

事实上,亚洲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不久,欧元也同样喝下了美元带来的毒酒,被推上了祭坛。

欧洲有些国家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实现一体化的经济,不仅是为了恢复欧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创建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用来对抗美国的强权主义。面对英镑、马克对抗美元的失败,欧洲各国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可能打造一个有能力与美元相抗衡的货币。于是,欧元就在这种目的下诞生了。

欧元是美元所遇到的实力最强的对手。在大多数欧盟国家的支持下,欧元开始改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隐约带有问鼎国际第一货币的势头。这对于美国来说,显然不是好事,欧元的崛起必定会瓜分美国从货币市场获得的巨大利益,动摇美元在世界货币领域的霸主地位,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欧元的诞生,让美元感受到了威胁的出现强势美元政策的出台,对欧元多有打压。就在21世纪之初,欧元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2000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创下08247的新低。而美元正与其相反,即使在IT泡沫破灭、911事件、公司财务丑闻等各种复杂情况下,仍然在市场上保持强劲的态势。欧元的大幅度贬值,造成了欧盟各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资金从欧洲流向美国。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态势,欧洲人却始终无法逃脱利率政策的捆绑,欧元经济区内市场陷入低迷的困境,这使得欧盟国家区域一体化的信心受到了重创,有一些欧元国家甚至已经做好了拥抱美元的准备。

当时一位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员这样写道:“全球总储备中,1990年欧洲货币占30%,1998年欧洲货币则跌至15%,2002年欧元则为19%。而美元的比重却非常稳定,1998年为66%,2002年美元的比重为65%,美元作为全球首选储备货币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过。”从美国人得意洋洋的言语中就可以看出强势美元的威力。

阿根廷也是强势美元政策的牺牲品之一。阿根廷从1991年推出“可兑换计划”开始,就牢牢地让本国货币比索紧盯美元。然而,美元的走强使阿根廷商品的出口能力大大削弱,这直接导致阿根廷国内出现经济紧缩的状况,其贸易收支的赤字也越来越大。到了1998年年中,美联储又连续6次加息,资本迅速从阿根廷外流,这使得阿根廷经济更加快速地衰退。接着,阿根廷发生严重的银行挤提,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对阿根廷严峻的经济局势,美国认为“阿根廷应该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并且明确表示不对阿进行援助。美国政府的表态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比索的信心,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愤怒的阿根廷人只能大骂美国。

强势美元的飓风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元成为美国打压、胁迫他国以及敛财的重要工具,任何一个被推上祭坛的地区或国家都只能成为待宰羔羊。俄罗斯、土耳其、巴西等都成为美国的猎物。在美元这一庞然巨兽面前,一切反抗都将成为美国掀起更为猛烈的进攻的借口。美元是美国人手上的权杖,它驱赶着世界的财富,禁锢着别国的脚步。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中止这种野蛮的奴役和盘剥,这一天也许还很远,事实上,更加残酷的货币战争才刚刚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