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子女关爱父母健康的枕边书
11201600000088

第88章 抛弃固执,收获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解释固执为:“固执是精神过程的停止性。”也是人格偏离群体的一种特殊心理表现,其主要特征:自满自信、思维刻板、敏感多疑、嫉妒苛刻、情绪冲动异常等,一般中老年人比中青年人固执。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苦恼,那就是家里的老人十分固执,常常与子女之间按发生一些矛盾和整治,作为子女,自是不能同父母去争论对错叫这个真,可是去难免会让心理不舒服。那么,中老年人这种心态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呢?

多因素让老人变得固执

1.社会心理因素起了很大作用

中老年人一般都积累了不少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总结了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教训,由此产生了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的态度,而当这种主观态度不适应客观环境时,在旁人看来便表现为明显的固执。另外,由于中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比青壮年差,所以也更容易表现为固执。

2.在我国,大部分中老年人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还处于受尊敬的地位,这也使有些老人在他们的言行不符合客观实际时,为了想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主观地强调自己言行的一贯正确性。

3. 一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少,大脑缺少应有的刺激,因而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敏感力和反应力明显减退,脑细胞缺乏活力,大脑退化速度加快,思维能力下降,逐渐形成记忆力锐减及老年痴呆等一系列症状。

4.是中老年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多种关系欠融洽,甚至处于脱节和紧张状态,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在实际生活中“不受欢迎的人”。

5.是中老年人因其虚荣心和自尊心的驱使,很自然地与社会疏远了,离群索居,难免产生一种寂寞感、孤独感和失落感。

6.是与家庭不和,与老伴分离,与后辈形成“代沟”,因而关系紧张,感情淡薄,得不到家庭成员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7.是由于病态心理障碍,往往把家庭中发生的微小事情看得过重,长期挂在心头,得不到及时排遣消除,内心郁闷烦躁,缺少生活乐趣,这些因素都是精神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以至多种癌症的发病诱因。

让中老年人远离固执

怎样控制中老年人的固执心理疾病呢?固执的行为一般总是和固执的思想认识密切联系,要想克服它,主要得靠这些老人改变自己的某些认识,使自己主观的看法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做小辈的遇到中老年人固执时,不要粗暴顶撞与之相持,而应在了解中老年人心理的基础上,耐心地向他们做一些正面的说理,让中老年人自己应深刻认识固执性格之害,注重自我调适,陶冶情操,克服虚荣、孤僻、自傲等缺点,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寻找更多的生活乐趣,养成接受新鲜事物的良好习惯;有严重心理障碍者,可去医院治疗。作为家庭后辈的儿孙们,应注重精神赡养,对中老年人多加体谅、热情和关怀,使之安度晚年。

奉孝箴言:

固执会让人很恼火,但是如果固执的人是自己的父母,很多子女都无可奈何,不能跟他们发火,不能跟他们吵架,往往大家心里都憋得难受。作为中老年人,尤其是面对自己子女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些固执,这个时候就需要子女多一些耐心,不要用过激的言行和父母讲道理,在言语间要表现出对父母的尊重,给他们十足的面子,然后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在潜移默化中让父母改掉固执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