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子女关爱父母健康的枕边书
11201600000087

第87章 正确看待亲友的离去

佛曰:爱别离为人生一苦。人生没有不散之筵席,年轻时与我们觥筹交错的友人,即便感情多么深厚,过了若干年以后,终究还是会与我们别离。如是,参加他人的葬礼,往往成为我们心中的一块郁结所在。

我们身边的许多中老年人,在参加完亲人或朋友,或同事的葬礼后,都会愁眉不展好一阵子。他们的悲痛往往不是凭空而来,想象着曾经和自己一同成长、一同奋斗的人,就那么突然不告而别,心里必然会很不是滋味。同时,感受到追悼会的悲伤气氛,老人难免会由此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

但是,宇宙万物,皆有始有终,就连百亿年的星星,最终也会化为尘埃。亲友离去之后,我们凭空做出此般联想,不仅对身体无益,又徒增了家人的悲痛,这是何必呢?

如果我们将死亡看作生命的终点,凋零的鲜花,那它确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之一。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生与死就像太极中的两条鱼,首尾相扣,不弃不离。没有生不成人生,没有死亦不成人生,生死循环方能维持万物生生不息。普希金也曾说过:“老年就是回到孩提时代,死亡就是回到另一种出生。”

久处悲痛不可取

亲友离去的确令人悲痛万分,中老年人一时心情沉痛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因此被悲痛的苦海淹没,让自己痛不欲生,这就不值得了。面对亲人的离别,聪明的中老年人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把现在的生活过得更好,让走的人安心走好。那些因亲人辞世而虐待自己的人,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逝者的意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但是,无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

如何摆脱悲痛

1.少参加追悼会。追悼会上沉重压抑的气氛,往往会加重我们本就悲伤的情绪,使得我们更加痛不欲生。为了避免被这种气氛感染,我们不妨委托子女代为参加追悼会,一来表达了我们的惦念之情,二来也可将悲伤之情迅速化解。

2.多与亲人讨论快乐的事。人生值得讨论的开心事多得是,何苦与自己的心情纠缠呢?斯人已逝,自己活得平安、快乐才是当下更重要的事。

3.坦然看待生死。我们饿了就要吃饭,困了就会睡觉。生就好比人生活力充沛的时刻,而死亡只不过是因为身体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了。离去的亲友只不过是躺下休息了,对此我们唯有坦然面对。

子女可以帮助的义务

1.在居丧初期,和老人谈他所承受的打击,鼓励老人说出自己的感受。

2.常跟老人聊天,听老人回忆他年轻时的故事,哪怕已经听过很多遍,仍然要像第一次听那样好奇。

3.想办法让老人动起来,可以带老人旅游,或是陪他们出去走走。

4.鼓励并支持老人参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哪怕是打打麻将也比呆在家里看电视好得多。

5.多带老人出游,常和老人聊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子女对老人的支持是帮助他们从不良心态中恢复的重要资源。面对居丧中的老人,子女们一方面要了解老人可能出现的反应,给他们一个空间,允许他们表达悲哀。

奉孝箴言:

子女还要注意安排好父母的起居。处于极度悲痛与抑郁情绪中的父母很难像往常一样有规律地生活,这就需要有人适当照料,否则父母很可能出现健康问题,并因此恶化他们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