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怎样对学生进行美育素质教育
11198800000076

第76章 一心为公

冀中平原上的蠡县辛兴村,120名党员一致选举阎建章为村党支部书记。阎建章当选后,全村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

第二天,阎建章感慨万端地来到大队部。他问老会计:“村里还有多少钱?”老会计举出两只手指,说:“只有2分,实际上欠银行贷款是42万。”一切都不必再问了。阎建章心里明白,他带领大家要走的一条路是怎样艰难的一条路啊!在支委会上,在党员大会上,阎建章激动地说:“共产党是从穷人堆里发展起来的,但共产党不姓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我们不能带领群众富起来,那还算什么共产党员,还要共产党干什么!”

阎建章以十倍的辛苦工作着。除草灭荒、挖沟排水,他抢在前头。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样样农活他都精心地安排。村头小河发了大水,他第一个去抢修。村子里打井,他在井口搭起窝棚,和大家一起吃住,一起下井。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可是群众生活依然困难。阎建章思索着,全村6000多口人,在人均只有一亩多一点的土地上绣花,绣得再好也只能混个温饱。

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他从北京合成纤维厂买回了5公斤氯纶,用弹棉花的旧弦弹好,然后交给村里的几个纺线能手试纺。居然纺出了氯纶毛线。十一届三中全会给阎建章更是指明了方向。他说:“改革开放是个大舞台,就看咱们能不能唱大戏。”他在村里开办了纺织厂。1988年又建立了大型毛线市场。经过几年的艰苦经营,这个集市已成为全国中低档毛线的集散地,为辛兴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阎建章同几百家公司、企业、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还东渡日本,学习经营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今的辛兴村,已建起57家工厂,人均收入2700元。他把一个封闭、落后的穷村庄,变成一个工商发达、惠及四方的“小城市”。

辛兴村富了,可阎建章仍然住着土改时分的土房。房间低矮昏暗,室内一铺炕,待客、吃饭都在炕上,家里摆的依然是老伴当年陪嫁的板柜和土改时分的方桌、条凳。辛兴村万元户已很平常,几十万元户也不稀罕。可阎建章每月工资仅有100元。村里男男女女不少人穿戴“新潮”服饰,但阎建章仍然是冀中农民传统打扮:一条白毛巾裹头,一身老式布衣裤。吃的仍然是老习惯:烩饼、疙瘩汤。群众都住上新式楼房了,劝老支书搬出那间土房,可被他坚决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