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隆庆六年(1572)的冬天。明朝北部边防重镇——蓟州镇。
白雪覆盖的崇山峻岭间,新修筑的长城,在山顶上蜿蜒曲折,四周一片寂静。
一天,长城之外远远的山头上,突然出现一支前来袭击的骑兵,长城上顿时警号齐鸣,烽火大举。士兵们全副武装,迅速登上敌台防守。越来越多的骑兵开始大举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突破边墙,开始向内地进犯。救援的明军纷纷赶来,有的在前围攻,有的包抄敌军后路,有的扼守险要之处。精锐的战车营出动了,向敌军猛烈发射火器。不久,骑兵突出,所过之处刀光闪闪,蹄声动地。最后,敌军终于支持不住,开始败退了。长城上响起了收兵的号角,战士们烈队回到营地。
原来,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进行了二十来天,参加的士兵在十万以上,前来检阅的朝廷官员——兵部右侍郎汪道昆自始至终观看了这次演习。他看到各路大军旌旗招展,将士们精神抖擞,武艺高强,十分满意。而指挥这次大规模军事演习的是蓟州镇总兵官戚继光。演习非常成功,戚继光十分振奋。
五年前,朝廷调戚继光任蓟州镇总兵官。蓟州镇是明代有名的北方九边之一,也是明朝边防最薄弱最危险之处。戚继光年轻时,数度戍守蓟门,对这一带情势他非常熟悉,也很有感情。后来,他虽然调往浙江,在东南御倭战场上驰驱了十余年,可是心中却一直没有忘记北方,总是向往前有朝一日率领十万之师,出塞千里,打一场大仗,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如今,与千古英雄争豪杰的机会来了。
然而,当戚继光奉命离开抗御倭寇的东南前线,来到黄沙盖地、荒草萋萋的塞上时,面临的却是一个很困难的局面:一方面,北边鞑靼骑兵不断南犯,边塞时时告急;另方面,边军军纪涣散,武备松弛,致使百姓避难他乡,沿边一片荒凉。
经过十几年抗倭战争的实际锻炼,戚继光已经成长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将领。他实地视察了防区内的军队、武器装备和防御工事后,对于如何整顿边防,已经胸有成竹了。
一天,他把手下的将领召集起来,向他们宣布考虑成熟的方案。
他说:“眼下之事,千头万绪,我们首先应整修边墙。边墙是我们最基本的防御工事,现在的边墙太低矮,墙体又很薄,加之常年没有修缮,许多地段已经倾颓坍塌,根本无法阻挡鞑靼骑兵的武装进犯。”
将领们边听边点头。戚继光接着又说:“这次整修边墙,一是要加高、加厚原有的墙体,墙的两面都要开设垛口,最冲要的地方还要修筑重墙。二是要增筑敌台三千座。”
戚继光话音刚落,就听有人惊叫起来:“三千座敌台!那得造多少年?”
戚继光嗔道:“怎么,还未动手,便畏难不前了?想想祖上创业的艰难,我们不更应勤勉吗?就算修十年吧,我们虽十年辛苦,却是百年受益,造福无穷啊!”
有的边将摇着头说:“边墙再坚固,也不能阻止鞑虏的进攻,这已为历史所证明,还是不要浪费人力物力为好。”
戚继光耐心地解释说:“过去的边墙不仅太低、太薄,而且只有砖石小台,相互间不易联络,又无法贮存火药。兵士暴露于台上,敌人居高放箭,则无处藏身,因而一击即溃。如果建造成空心敌台,就可以消除上述弊病。”
为了用事实教育众人,不久,戚继光亲自规划、严格督造了七座空心敌台。随即又组织士兵作了一次示范演习。当士兵望见烽火后,立即登城迎战,施放箭铳,使敌骑无法接近台墙,一旦敌人越过边墙,士卒便入台坚守,牵制敌人,使敌人不敢深入。
那些持怀疑态度的将士见了,这才信服。
从隆庆三年春天起,戚继光开始调配士卒,准备进行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
可是,这时摆在戚继光面前的另一难题是:这些边军士兵一向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突然要他们遵守军法,认真地防守边境,并且还要从事修建艰巨的防御工事,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威继光想起他原来为抗御倭寇在浙江招募并训练的军队,号令严明、能打硬仗,便决定调浙兵来蓟镇。
没过多久,三千浙兵到了。军队到达那天,正下着倾盆大雨,由于没有接到命令,浙兵排列郊外,从早到晚,直立如林,虽然个个淋得透湿,可是军容却十分严整。边军看到这个情况,大为震骇,才知道戚继光治军果真严格,从此再也无人敢于以身试法,轻易干犯军令了。
戚继光还以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将士们面前树立起一个刚毅果敢的军人形象。他是一个精力旺盛、不知疲倦的人,经常参加士兵们的操练。
一次,在对部下将领讲解各种近战武器的利弊时,他当场命令一个下级军官用军刀对他作攻击,而他自己则从一个士兵手中拿过一支长枪进行防御。
他经常巡视各部,一次,驰马跑到长城以外二十里,周围没有一个侍卫。
他还攀着悬绳,登上设在绝壁上的观察所。
渐渐地,全军上下有了统一的号令,有了严明的纪律,有了卓有成效的训练。同时,边墙和敌台的修筑工程也顺利地展开了。
到隆庆五年的秋天,霜叶染红了巍峨的山岭,经过两年多紧张而艰苦的劳动,在东起山海关,西到镇边(今北京昌平县西)的两千里长的防线上,矗立起1007座雄伟的敌台。这些敌台随着地势,高下相间,蔚为壮观。由于戚继光十分注意节省,全部工程只用了10万缗(每缗一千文)钱,比起原来估计的造价120万缗来,节约了110万缗。
敌台完工后,戚继光在每座敌台上配置了固定的台军,又著《哨守条约》,令各台官兵传习,时刻提防边警。同时,规定了传烽之法,如有敌情,传烽为号。为了便于守台军士记忆,又把各种敌情信号编成通俗顺口的《传烽歌》,让守军背诵记熟。这样,一有警报,三个时辰之内就可以传遍蓟州镇整个防区。
经过戚继光的努力,这一带的边防十分巩固,每次朝廷大臣巡边检阅,蓟州镇军容之盛,总是为诸边镇之冠。鞑靼再也不敢轻易进犯了,边塞内出现了太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