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浦江县一带,流传着一个明代大学者宋濂以模范行动影响学生“笼鸡榻侧”勤学的故事。
宋濂在浦江东明书院任教时,有个叫郑洧的学生读书极不用功。有一次,宋濂让他背诵《诗经》,他断断续续地背着,背不下去了,眼睛就偷偷地往手掌上溜。这一作弊行为马上就被发觉了,宋濂用严厉的目光瞪了他一眼,郑洧红着脸低下了头。当天夜里,郑洧由父亲领着前去向先生检讨、道歉。父子俩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宋濂的住宅——青萝山茅庐。走进门,只见宋濂正在残烛的微光下,用火炉烤着结了冰的墨砚,虽然双手冻得通红,可还在一笔一画地批阅文稿。
郑洧见此情景,两颗泪珠溢出了眼角。他咬紧嘴唇默默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要了个鸡笼,将家中那只报晓的大雄鸡关了进去,然后放在床榻侧旁。黎明前雄鸡一唱,他便翻身下床,捧卷苦读。从此,郑洧进步很快。
宋濂一生勤奋治学,不愧为人师表。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只得到附近有藏书的人家登门求借。回家之后,立即动手抄录。不管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天,他都坚持抄书,毫不懈怠。冬天,有时砚池里结了厚厚的冰,手指冻得不能伸直,他也不肯烤烤火,为的是不延长借书期限,免得以后别人不愿再借。附近的邻居见小伙子蛮讲信用,说好什么时候还书就什么时候还,因此,凡是宋濂来借书,都有求必应。不几年,宋濂就把附近的书都借遍了,自己家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手抄本图书馆。
到了20岁,宋濂的求知欲更旺了,他感到虽然读了不少书,但没有名师指点,许多疑难问题得不到解决。于是,他便只身出门访师求学。
其时正值数九寒冬,他脚穿草鞋,肩背行李,在冰天雪地的深山峡谷中艰难地行走。路上的积雪数尺深,脚冻得裂了很深的口子,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地印在雪路上,他仍咬紧牙关坚持向前走。等到了旅店歇息的时候,双脚已冻得不能动弹了,别人替他用热水烫上许久,才慢慢恢复知觉。他住在旅店里,每天粗茶淡饭还不能吃饱,更不用说鱼肉荤菜了。然而,生活上的苦楚,丝毫也影响不了他求师的急切心情。
有时访到名人门下,那儿已有许多富豪子弟在听讲,他们穿绫罗绸缎,戴朱缨宝饰,佩白玉珮环。宋濂则粗布敝衣,侍立在后面。有时他小心翼翼地提出一些疑问,向老师请教,遇着老师不耐烦,训斥他一顿,他就恭恭敬敬地低着头听着,一声也不敢吭。老师见他色恭礼至,便平息了怒气。等到老师心平气和之后,宋濂马上又继续质疑问难。
就这样,宋濂在名师的指点下,勤奋苦读了多年,终于成了当时一位才学渊博的大学者。他不仅主修了《元史》,而且有《宋学士文集》等名著流传后世,在学术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