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好每一个自己
11197900000010

第10章 做最好的孩子

母爱如海,父爱如山。对父母的亲情是人一生都不能割舍的情感,亲情是生命的依托,没有亲情的呵护,也就没有生命之舟的远航,没有亲情的抚慰,也就没有生命的坚强。面对日渐苍老的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爱他们……

百事孝为先

人的一生只欠两个人的:

一就是妈妈、二就是爸爸。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赡养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下面这个故事就很值得人们深思。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办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个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有办法。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他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只羊鞭递给了外甥。

六月的一个晌午,太阳像火球一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荫里不出来了。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有几只小乌鸦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外甥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猜想鸟窝里正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由小乌鸦一口一口喂食。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这就叫‘乌鸦反哺’。”外甥在一边听了,默默地低下了头。

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里摆弄几只小羊羔。外甥看见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就问舅舅:“小羊羔为什么总是跪着吃奶?”

舅舅坐在一块石头上,讲述羊羔跪乳的来历: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吃上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从来不管小鸡们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哩。”羊妈妈讨厌母鸡的话,就不客气地说:“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头来犯下拧脖子的死罪,还得挨一刀,对你有啥好处?”气走母鸡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流下了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停了一会儿,舅舅又说:“乌鸦还知道反哺、羊羔还知道跪乳,人难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吗?”

外甥听了舅舅的一席话,懊悔地哭了。舅舅心里明白孩子已经觉悟了自己的过错,于是,抱起一只小羊羔,递给外甥说:“回去吧,你爹妈正惦念你呢。”一路上,羊羔“咩——咩——”地叫个不停,孩子也忍不住“妈——妈——”地叫着。自此以后,他成了一个远近出了名的孝子。

羊羔尚且跪乳,乌鸦还懂反哺,作为万灵之长的人类,更应该把孝道做得更好。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养老、敬老方面,早已远远超出了“反哺”的范畴,人们在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前提下,逐步向“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更高层次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养老、敬老方面曾涌现过无数动人的故事,扇枕暖被的黄香,彩衣娱亲的老莱子,舍身护父的潘综,锅巴奉母的陈遗……还有下面我们要提到的韩伯俞。

汉朝有一位孝子,名叫韩伯俞,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对母亲的话是百依百顺。即使他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好,他仍然将母亲的训诲记在心里。由于母亲的教导十分严格,韩伯俞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母亲就会用手杖打他,虽然很痛,但他总是忍受着,不敢有违抗的行为。有一次,他做错事,母亲打他的时候,他却大哭起来了。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以前打你,你从来就没哭过,今天为什么哭了呢?”韩伯俞哭着说:“以前母亲打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痛,知道你年轻有力气,身体还是健壮的。今天母亲打我,我却觉得不疼,知道你的力气渐渐衰弱,身体状况必定不如从前了,我觉得很难过,所以就不由自主地哭了出来。”后来,这件事传扬出去,大家都说韩伯俞是个很孝顺的孩子。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里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为使孩子吃饱穿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多少父母为使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长大后,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赡养和孝敬父母乃顺理成章之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为人子,对父母行孝道应是最起码的行为标准。

作为优秀的子女,要在家庭中扮演最好的角色,就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倘若有一件衣,应先给父母穿;倘若有一口饭,应先给父母吃;倘若有一间房,应先给父母住;因为我们坚信,人生天地间,孝为百行首。

学会爱对方的父母

只有深爱着对方,才能爱对方的父母。

曾有一个哲人说过:爱对方,也要爱对方的父母。如果没有对方的父母,又怎么会有你的另一半呢?对方的父母也许只是普通人,但是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生了这么好的一个孩子做你的另一半,可以和你相伴终生。既然爱他(她),为什么不能去爱对方的父母呢?可是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

儿子刚进家门,正好听到媳妇说:“煮淡一点你就嫌没有味道,现在煮咸一点你却说咽不下,你究竟想怎么样?”母亲一见儿子回来,二话不说便把饭菜往嘴里送。她怒瞪他一眼。他走过来,拿筷子试了一口,马上吐出来。

儿子说:“我不是说过了吗,妈有病不能吃太咸!”“那好!妈是你的,以后由你来煮!”媳妇怒气冲冲地回房。儿子无奈地轻叹一声,然后对母亲说:“妈,别吃了,我去煮个面给你。”“仔,你是不是有话想跟妈说,是就说好了,别憋在心里!”

“妈,公司下个月提升我,我会很忙,至于老婆,她说很想出来工作,所以……”母亲马上意识到儿子的意思:“仔,不要送妈去老人院。”声音似乎在哀求。儿子沉默片刻,他是在寻找更好的理由。

“妈,其实老人院并没有什么不好,你知道老婆一旦工作,一定没有时间好好服侍你。老人院有吃有住有人服侍照顾,不是比在家里好得多吗?”

“可是,阿财叔他……”

洗了澡,草草吃了一碗速食面,儿子便到书房去。他茫然地伫立于窗前,有些犹豫不决。母亲年轻便守寡,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供他出国读书。但她从不用年轻时的牺牲当做要挟他孝顺的筹码,反而是妻子以婚姻要挟他。真的要让母亲住老人院吗?他问自己,他有些不忍。

“可以陪你下半世的人是你老婆,难道是你妈吗?”阿财叔的儿子总是这样提醒他。

“你妈都这么老了,好命的话可以活多几年,为何不趁这几年好好孝顺她呢?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啊!”亲戚总是这样劝他。

儿子不敢再想下去,生怕自己真的会改变初衷。晚,太阳收起灼热的金光,躲在山后憩息。一间建在郊外山冈的一座贵族老人院。

是的,钱用得越多,儿子才心安理得。当儿子领着母亲步入大厅时,崭新的电视机,宽大的荧幕正播放着一部喜剧,但观众一点笑声也没有。

几个衣着一样,发型一样的老妪歪歪斜斜地坐在沙发上,神情呆滞而落寞。有个老人在自言自语,有个正缓缓弯下腰,想去捡掉在地上的一块饼干吃。

儿子知道母亲喜欢光亮,所以为她选了一间阳光充足的房间。从窗口望出去,树荫下,一片芳草如茵。几名护士推着坐在轮椅的老者在夕阳下散步,四周悄然寂静得令人心酸。纵是夕阳无限好,毕竟已到了黄昏,他心中低低叹息。

“妈,我……我要走了!”母亲只能点头。他走时,母亲频频挥手,她张着没有牙的嘴,苍白干燥的嘴唇在嗫嚅着,一副欲语还休的样子。儿子这才注意到母亲银灰色的头发,深陷的眼窝以及打着细褶的皱脸。母亲,真的老了!

他霍然记起儿时旧事。那年他才6岁,母亲有事回乡,不便携他同行,于是把他寄住在阿财叔家几天。母亲临走时,他惊恐地抱着母亲的腿不肯放,伤心大声哭道:“妈妈不要丢下我!妈妈不要走!”

最后母亲没有丢下他。他连忙离开房间,顺手把门关上,不敢回头,深恐那记忆像鬼魅似的追缠而来。

他回到家,妻子与岳母正疯狂的把母亲房里的一切扔个不亦乐乎。已经有了锈迹的奖杯——那是他小学作文比赛“我的母亲”第1名的奖杯!汉英字典——那是母亲整个月省吃省用所买给他的第1份生日礼物!还有母亲临睡前要擦的风湿油,没有他为母亲擦,带去老人院又有什么意义呢?

“够了,别再扔了!”儿子怒吼道。

“这么多垃圾,不把它扔掉,怎么放得下我的东西。”岳母没好气地说。

“就是嘛!你赶快把你妈那张烂床给抬出去,我明天要为我妈添张新的!”

一堆童年的照片展现在儿子眼前,那是母亲带他到动物园和游乐园拍的照片。

“它们是我妈的财产,一样也不能丢!”

“你这算什么态度?对我妈这么大声,我要你向我妈道歉!”

“我娶你就要爱你的母亲,为什么你嫁给我就不能爱我的母亲?”

雨后的黑夜分外冷寂,街道萧瑟,行人车辆格外稀少。一辆宝马在路上飞驰,直奔往山冈上的那间老人院,停车直奔上楼,推开母亲卧房的门。他像幽灵似的站着,母亲正抚摸着风湿痛的双腿低泣。

她见到儿子手中正拿着那瓶风湿油,显然感到安慰地说:“妈忘了带,幸好你拿来!”他走到母亲身边,跪了下来。

“很晚了,妈自己擦可以了,你明天还要上班,回去吧!”

他嗫嚅片刻,终于忍不住啜泣道:“妈,对不起,请原谅我!我们回家去吧!”

看了这篇让人掉泪的故事,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而对故事中的媳妇,都非常深恶痛绝吧。那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和爱人的父母呢?是否做到了至情至孝。

人有双层父母,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相同对待呢?一句“我娶你就要爱你的母亲,为什么你嫁给我就不能爱我的母亲?”道出了千千万万个人的心声。既然夫妻俩组成了一个家庭,那么对方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爱对方就爱对方的父母,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赡养父母是夫妻俩应尽的义务,怎能分丈夫的父母、妻子的父母呢?如果夫妻之间不是以对方的爱为爱,不爱对方的父母,那么这种爱也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儿媳孝敬公婆,女婿孝敬岳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记得常回家看看

请给父母更多的精神上的满足吧,他们更需要的是爱。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一首“常回家看看”常常唱得老人感慨万千,唱得年轻人怦然心动。回家看看,本是很平常的事,却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也道出了一个应该引以关注的话题。

现有许多年轻人提倡与老人分开居住,让七老八十的老人家自己生活,虽说是每月给了充足的生活费用,也少了许多争吵,平时就不大理会他们。但大部分父母亲要的不是这些,做父母的不就想子女孝顺和睦,一家人团团圆圆吗?儿女对父母关爱,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多抽点时间陪他们,已经胜过物质的享受。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是一位很富有的儿子的母亲,她状告自己的儿子“不孝”,并在诉状中这样请求判令儿子:

(1)每月至少要5天到老人的房子里居住;

(2)每个周末带孙子到老人身边来,一起吃饭、说话;

(3)平时多打电话问候。

当总经理的儿子实在太忙,调解时没能达到老人的预期目的,老人竟用生命向儿子抗议。在老人生前住的屋子里清理老人临死前焚烧的灰烬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了几十张未燃尽的人民币百元大钞残片,几十件面料考究的衣服碎块。另外,在老人的遗物中,还有成箱成箱没喝完的脑白金,蜂皇浆等高级补品,以及成色极佳的金戒指,金耳环若干……而这些都是她那个所谓“不孝”的儿子给她买的。

儿子其实很“孝顺”,不仅找来《老年膳食科学配方》、《老年营养大全》等书籍认真揣摩,给母亲买来有利于老人健康的山棕保健床垫,定期带老人到医院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检查,还给母亲买来整箱的花旗参、脑白金、菊花茶……给母亲安排了钟点工,每天定时来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甚至为了帮助母亲排遣寂寞与孤独,不惜重金请来“陪聊”,结果这一切都不能使老人快乐起来。每天除了在钟点工的照料下进补,喝茶,吃饭以外,老人剩下的时间就是独自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打盹。实在闲极了,就捡起孙子丢弃多年的积木一块一块地摞起……

长期独守空巢的孤寂,老人患上了“空巢综合征”。在与儿子多次“较量”无果后,老人终于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吃安眠药了却了余生。

母亲去世后,看着客厅里母亲坐过的沙发,儿子的眼泪无声地滑落,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在他脑海里重现。他不停地问自己:“我一直让妈妈过好日子,她老人家为什么还不满足?”

也许,我们都很“孝顺”,因为我们每次回家的时候都不忘带上大包小包的礼物,想着让父母吃好穿好,也会抽出时间去陪陪父母。可是我们都不曾想过独守在“空巢”中的父母的感受。其实父母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只想过那种儿孙满堂,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渴望能与孩子们贴心贴肺地说说话。就像老人在诉状中要求的那样:一个月有5天的时间陪陪老人,周末带孙子和老人说说话,多打电话问候……可是就是这样的要求,都没有得到。

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时候,已经步入老龄。此时,他们生活上、精神上越来越需要子女孝敬,而且这种孝敬主要在亲情,而非全都可用金钱或雇个保姆来替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孝敬父母的机会也就逐渐减少。商机之类错过了还会再来,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机会,那就时不再来,会遗憾终身。

常回家看看要求不高,但对老年人意义很大。他们需要交谈,听一听外面的信息,聊一聊工作生活学习方面的情况。回家,使他们有机会和外界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他们需要得到子女的体贴,屋子暖不暖,柴米油盐缺不缺。年轻人举手之劳的事情,对老年人来说可能是很困难的。他们有焦虑和苦闷,尤其是疾病缠身,更需要得到精神支持和思想开导。生命的含义对孩子和老人来说,感受上是很不相同的。这既是一个自然规律问题,又是一个心理和感情问题。正如灿烂的阳光可以使人心境豁然开朗一样,温馨的亲情,愉快的团聚,悉心的照料,敞开心扉的开导,都可以为老人的生活营造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春色。而这,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就说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这种需要,是任何物质所代替不了的。作为子女,应该尽可能抽出时间去陪陪父母。要记住,父母正在盼着你回家。

怎样孝敬父母

孝敬老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在扶养子女的过程中不辞辛苦,无私奉献,对子女的关爱无微不至,做子女的不能忘记。现在父母年岁大了,需要子女对其关心帮助,正是子女尽孝的时候,如何孝敬老人,各人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

小刘是某公司职员,与她先生住在一起,他们小两口每周六日都要带上孩子去看两家老人。下厨做顿饭,一起喝点酒,大人聊聊,孩子闹闹,大家都挺高兴。小刘母亲说:“两口子真孝顺,知道我们老人怕孤独、爱热闹,每礼拜都来给我们添乐儿!”小刘说,看望老人其实是一种爱的表示,不住在一起,大家互相想着,见了面会格外亲。

老王夫妇都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唯一的儿子现在美国定居,并娶妻生子。提起儿子,他们总是那么激动:“他特懂事特孝顺,知道我们惦记着他,老往家打电话写信,逢年过节一定寄张卡回来。其实寄钱寄物倒不需要,报个平安我们也就踏实了。”

看来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要求从来都不曾高过,一个电话,一次相聚,就让他们由衷地感到了幸福。

随着职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增加,一方面,现在的子女不得不拿出更多精力参与社会竞争,另一方面,随着居住方式转变、社会流动性增强,父母更需要依赖子女的情感交流。一个忙,一个闲,一个没时间陪,一个要人陪。于是,有了父母对子女的抱怨: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到自己老时,孩子却疏远甚至开始冷落自己,反倒得我们主动打电话给子女,嘘寒问暖。因此有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孝子”,20年前开始越来越少,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孝子”越少。而做子女的,也一肚子委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应对的事太多,工作压力、孩子教育常常已经让我们焦头烂额。父母的事我们也常挂念着,在把他们排在一些要紧急处理的事后面时,心里也很愧疚。”中国人民大学的穆光宗先生对孝道更有一个很现实的评价:在现代社会,要做孝子非常不容易,因为成本非常高。

与中国的现状相比,美国的青年在孝敬老人上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相对而言轻松了许多。在美国,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显得比较“理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人很小就有了独立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影响到与父母的关系(不愿过多依赖父母,从而也减少了与父母共生的程度),也影响到与子女的关系(美国老人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他们爱好独立的生活,并且觉得依赖子女是可耻之事)。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年轻人的绝大多数精力都要用在工作上,工作变动往往也比较大,经常是从国内跑到国外,从这个城市跑到那个城市,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往往是距离很远,想尽孝也不易。

还有一个客观因素。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老年人不仅有社会保险福利这一重要的生活来源,还可以早早参加养老金计划,储蓄存钱,参与投资,为养老做好准备。因此,美国人虽然在银行存钱不多,但在股票市场、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方面的投资相当大,从而为自身的养老打下了比较稳固的经济基础。由于经济相对独立,就无须“养儿防老”了。

不仅如此,美国人的退休生活也相对比较丰富,这也使得子女比较放心老人的生活。据调查,在物质上衣食无忧的美国老人,很多都选择回“学校”上学,还有一些人则选择了旅游,也有一些人选择了继续工作,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挥创造力以赢得“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这种亲子关系已成社会“风尚”,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现实,很多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做好养老的准备。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美式的“潇洒”生活,就会给中国老人带来很大的伤害,毕竟,他们为孩子付出的要比美国家长多许多,对子女的期待也远远高出外国老人,而在心理上也缺乏亲子关系疏远的准备,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远不如美国完善……如果我们也像一些美国青年那样做,对父母是不公平的,良心上也说不过去。所以,在这里提倡的是尽力而为的精神,并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来供参考。

(1)老人多活动是好事。有些人认为,让老人多休息,不让老人忙事务,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孝心。其实不然,生命在于运动,人到老年,忙忙一些家务活,等于锻炼身体。老年人应该经常活动,不要闲着不干事情,否则身体的毛病都来了,忙中有乐。

(2)生活环境问题。为了让老人享福,把老人接到城市里去居住,认为城市条件好,老人生活起来会高兴,可是老年人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他们有个人的生活规律,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就会打乱他们的生活规律,加上城市里邻居之间交往少,儿女上班忙,让老人整天呆在屋里,长时间对身体健康不利。

(3)营养方面。有的人希望老人吃好,经常买些鸡鸭鱼肉之类的食品回来孝敬老人。可是老年人对吃荤菜不太喜欢,他们对吃喝等物质享受方面要求不高,因为,老年人对高脂肪之类的食品消化不了,不少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方面的病症。应该多吃些素菜,以清淡饮食为主对身体有益。

(4)一部分人认为,只要经常给老人一些钱物,就是对老人的孝心。虽然给钱给物比较重要,但是对老人的精神安慰更为重要。平时有空闲时间,节假日常回家陪老人聊聊天,叙叙话,老人过生日的时候,别忘记回来祝寿,家中遇到喜事要向老人来报喜,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到晚年,怕的不是辛苦忙碌,而是不愿孤独寂寞。对子女要求主要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精神上的慰藉。

(5)尊重问题。不少人认为,只要尽力满足老人提出的要求,就是尊重老人。对于这种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盲目服从。对于老人提出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要求,子女要尽力去满足。对于老人提出不合理的、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要尽力去劝说和解释,不必完全听从。

(6)建立父母的健康档案。人上了年纪,身体难免会有些问题,此时,如果子女能够陪父母每年体检一次,并建立父母的健康档案,相信会让父母心里暖呼呼的。

(7)记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并及时送上问候与祝福。比如要记住父母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

总之,孝敬老人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及做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要防止片面性,如果只考虑自己尽孝心,而不考虑老人是否乐意接受,就达不到孝敬老人的效果。这里所提倡的是一种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平等和睦相处的家庭亲情关系。

别让自己留下悔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近日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本以为满脑子都是生意经的他,会回答莫错过“商机”之类的话,可是他却语出惊人,发人深省。

或许,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爱,可是我们擅长的始终是被爱,直到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才真正学会了爱。然而,或许我们已经没有机会爱他们了。

曾在杂志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深受感动:

母亲去世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母亲时常在我的梦里。母亲的容貌依然清晰,慈祥的眼神还是那样充满着爱怜和期望。梦中的母亲还在叮嘱着、呵护着、关爱着我……往日的种种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母亲是舞蹈家,因为子女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改行到图书馆。家里有爷爷,有叔叔还有姑姑家的孩子们需要母亲供养着,而当时的大米油盐全都是计划供给的,父母的加起来每个月只有几斤大米,养活这么多人根本不够吃。这种艰辛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这种爱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付出的。我的母亲毫无抱怨的承受着,为了我们,她付出了所有的心血。

我永远不能忘记那一天,17点50分刚刚住院的母亲让我赶快回家吃饭,早点休息,不要影响明日的工作。当我到家脱衣服的那一时刻,姐姐给我打了电话,我以为是问我到家了没有,其实不是。姐姐只是说了一句:“赶快到医院。”我没来得及问清楚,姐姐就挂了电话。我预感到肯定是母亲出问题了,出门打车就到了医院,只用了8分钟,到了医院我开始跑,跑到了抢救室。18点5分看见母亲正在抢救中(心肌梗塞),18点10分医生告知家属准备后事。这一切来得都太突然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的面部立刻僵硬了,眼泪模糊了双眼。当医生通知人已经去了,我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母亲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走了,没有让我护理她一夜,没有给家人增添任何麻烦,只享受了住院一天的待遇就离开了。这是母亲一向的做法,从来不喜欢麻烦别人,尽可能的自己做到。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说母亲是个女强人,也有些人说母亲是非常厉害的人。母亲耗尽了最后的精力,看着我长大成人,再也无法支付自己的能量,无奈地走了,留下了牵挂、留下了疼爱,带走得却是一生的苦难。

母亲走了,留我在这个世界上孤独的跋涉。是的,我们是成年人,我们被要求坚强,可在现在我真的不想掩饰自己的无助和软弱。每一个不经意的时候,每一个不经意的场景,甚至别人的一声妈妈,都会让我的心刹那间一疼,心头的痂结了千层万层。妈妈,仍然是内心深处最柔弱最不可触碰的伤痛。

或许母亲走得太突然,那短短几秒,一遍遍在梦中被稀释和填充,我仿佛走入了时空隧道,我想改变这个结局。我想呵护着母亲,清晰的感受着母亲的体温,我想让母亲吃药,又怕水凉,又怕临睡吃药会让母亲不醒,周围有人在争执,我想起身制止,又担心这样会让母亲担心,我着急的打着手势——嘘,不要阿,请不要打扰我母亲,她心脏不好,需要休息……醒来,我依旧保持着梦中的姿势。

我总相信我与母亲之间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应,我梦见和母亲在一起的情景总是很真切,在那个世界里母亲突然想我、惦念我,一如我想念他,惦念她。我相信,我宁愿相信,人死后是有精神存在的。世间万物的生命是一样的,草木荣枯一年一度,春天又是一片翠绿,既然它们这样循环往复,难道人类不是?我相信母亲离去也只是一片刻而已,将来我还是他的儿子,她还是我母亲,只是我们的春天是哪一日?

没有了母亲,我格外珍惜拥有,分别或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爱他们吧,明天或许已经晚了。

我愿意将我的倾诉变成文字,再送给那些爱着父母和永远不能够爱父母的人。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爱父母是我们的福气。

看过这篇文章后马上想起的就是已经渐渐年迈的父母,往日浮现眼前。父母的疼爱、关心点滴而来。温暖之余,也不禁计算着到底还会有多少时间让我们去孝顺,去关爱。母爱如河,教会我们细腻、含蓄的情感和感性人生;父爱如山,教会我们坚强、勇敢的品德和理性人生。不要让繁忙的生活成为我们忽略父母亲的借口,当回首时只能留下无尽的悔。到那时,或许我们已经没有机会爱他们了。

季羡林老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赋得永久的悔》,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内心深处,仍深深地感受着那永远难以弥补的苦痛: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周国平曾说过,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

有一种痛,永远无法弥补;有一种伤口,永远无法愈合。从现在起好好爱我们的父母吧!能够爱他们是我们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