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王新解
11183000000015

第15章 暗杀义帝终于激怒天下

公元前206年,颛顼历,四月。

刚刚执戟天下、杖衡九州的项羽在无数敬畏的目光中踏上了东归的路程。

这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片断。

曾经席卷六合所向披靡的秦军在他面前弃戈授甲,炎炎战火中纵横天下叱咤风云的各路诸侯在他的号令下封土归国,衣锦还乡的楚军将士在亢亮悠远的楚声中踏歌而行,欢呼雀跃的关东父老在膜拜憧憬中迎接着新的天下共主。

这种场面太容易让人自傲,但是,骄傲的人往往更容易犯错。

貌似云过天空归于平静的天下早耐不住淡水微波下的暗流涌动,轻风起处,无限狂澜便已啸空而起,回山倒海。

于是,短短数日,纷至沓来的又一轮诸侯混战如期而至,在古老浩荡的舞台上继续不知疲倦地上演,没有人知道终场的时间。

将士们只能再次拔出刚刚入鞘的青铜宝剑,枕戈待旦、刀头舔血,昔日的盟友变成生死相搏的敌人,血渍凝结的战袍将又一次被怵目的红色浸透。

这种场景,在以后的数千年里将不厌其烦地重复,朝朝复朝朝,仿佛一种历史的宿命。

而这一切,都源于十五年前四海归一的那一刻。亲自用手中的戈戟推翻秦帝国的大多将士也许不满于甚至没有认识到这种宿命,但是他们却无一例外的被卷入其中,无法挣脱。

自始皇起,天下已不容二主!

海内纷纷,四疆扰扰。自居为天下共主的项羽必须出手了。

但他出师之前的一步棋却走得匪夷所思:十月,派人击杀义帝于江中。

这件事让众多后人大加斥责,以为暴虐无益之举。杀掉义帝,就是杀掉了天下共尊的名义君主,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混乱局势中看起来,简直无异于倒持干戈、授人以柄。

现在,我们不得不提及被误会了太多的一个人,那就是被杀掉的义帝。

义帝是个傀儡,这似乎已是共识。但是,这个傀儡却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至少在巨鹿大战之前,他的所作所为远不是一个傀儡能够表现出来的。项梁战死后趁机收取兵权,反秦低潮期重新调整战略部署,依附楚元老集团压制项氏,义帝的种种作为告诉我们,即便他并不十分高明,但也绝不是一个平庸的人。

更何况,他还绝不甘于平庸。

在项羽夺取军权之后,义帝对抗项氏的硬性资本几乎消失殆尽,也许这个时候称之为傀儡并不过分了。但这个傀儡却依然没有傀儡应有的样子,在项羽火焚咸阳以后请示关中事宜时,那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仿佛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如约”,不但让项羽气得跳脚,也足够令我们吃惊了。可以想象,面无表情地说出这两个字时,义帝的心里是如何的冰冷和不甘,或许还带有一丝蔑视和报复的快感,尽管不久的将来他将以灾难性的后果为这次行为买单。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帝王,实在当得乏味。

对项羽而言,这样一个并不简单,又不甘心受制于人的挂名主子,实在是一个天大的麻烦。而对待这种麻烦的时候,他的对策,往往是手起刀落、一干二净。可以说,义帝的悲剧已经注定,只是早晚的问题。

但是这个时候杀掉义帝,是否恰当?

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地夸大了义帝被杀对诸侯的影响。事实上,义帝对诸侯的号召力并不是非常大,首先,击杀他的就是九江、衡山、临江王,而因为他的死倒向刘邦的不少诸侯,后来在楚强汉弱时也没有坚持所谓“公义”,还是选择了背汉亡楚。

当时天下已经纷争四起,已决定出师的项羽杀掉义帝,从某种角度上讲,其目的无非是清除一个隐患和未来的麻烦。如果要说他这样做导致的最大“恶果”,那莫过于送给了刘邦一个再好不过的借口。因为无论什么时候,这种“弑主”的行为,都是对手最可遇而不可求的,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刘邦确实相当喜欢这个借口。

义帝之死无疑是个导火线,楚汉之争终于拉开了序幕。而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由于克星韩信的出现,注定要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点评:

在杀义帝这件事上,项羽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不甘做傀儡的楚怀王让项羽觉得很不舒服,这违背了他原来立楚怀王的初衷;另一方面,杀了义帝势必给天下人一个讨伐自己的借口,事实证明也的确是这样,何去何从,西楚霸王还是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