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威风八面的项羽率领他的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函谷关。一心想当关中王的刘邦由于惧怕项羽,也不得不向项羽称臣。就这样,项羽与其他诸侯经过三年的反秦战争,踏平了秦国的首都咸阳,秦王朝终于灭亡了。
由于刘邦拱手让出关中,项羽遂进驻咸阳。抱着对秦人的切齿仇恨,他杀掉了秦王子婴,又纵火焚烧秦皇宫,大火三月不灭。
金碧辉煌的秦宫毁于一旦,烟焰障天的咸阳城中,酷烈的火舌不仅吞噬了数十万劳工十几年的血汗,更对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如果说当年秦始皇焚书,焚的还只是六国史书及民间诗书,博士官之书以及医卜种树之书尚存放于图书馆可供研究,项羽的这把大火,则彻底使得众多宝贵的资料永远消失了。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火终于令项羽志得意满,狠狠地出了口恶气。
面对着火光映红的咸阳上空,不知他有没有想起当年望见始皇銮驾时的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那宣言中饱含着仇恨的凌厉之气,今天终于化作一把烈火,被他用激烈甚至有些疯狂的行动发泄出来了。
但后人得到的,只有一片废墟和无尽的叹息。
也许是因为这次毁坏文物的不良记录,有人把兵马俑被焚烧的罪名也推到了项羽头上。但翻阅古籍,《史记》、《汉书》、《水经注》等书都如出一辙地记载了项羽焚宫室的事,却对兵马俑全都半个字也没提到,所以这项罪名,很有可能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秦朝终于完蛋了,对于项羽来说,剩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分享这胜利的果实,如何论功行赏了。分封诸侯,本来是楚怀王的工作,为何由项羽来代劳了呢?原来,在当时群雄并立的局势下,项羽以为自己已得天下。于是,得意忘形的他,通过加封义帝,不动声色地把楚怀王给架空了。
很快,项羽按照随他入关将领的功劳大小,提出“按功分封”的原则,分封了十八个诸侯。首先,他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占有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的九个郡,建都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此外,他又另分封了十八个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并把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朝降将封于关中,以阻刘邦东出。然后,项羽把虏掠来的财宝美女带归彭城,并下令诸侯解散军队,各到封地。
在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中,有三位投降项羽的秦国将领,他们分别是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而且,这三人都被封到了原来秦王朝的发祥地关中。这种做法叫作“以秦治秦”,就是用秦人来统治秦地。项羽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是事实又怎么样呢?
在我国历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分封原则,一种是“因亲封王”,就是根据血缘关系来分封。一种是“因功封王”,就是按照功劳大小来分封。项羽采用的是“因功封王”,在那个时代来说,确实有它的进步性。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做法应该说是非常公平的,只要有功之人就能得到应有的分封,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项羽分封诸侯,并不能使天下人心服,一些被封的人也不满意。尤其是刘邦,对关中之地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而自已被徙封于汉中,感到极端不满。齐国的田荣、赵国的陈余及起义将领彭越等人,因未得封王十分恼火。
当分封之事刚告一段落,田荣即于前206年五月反于齐地,逐田都,杀田市,自立为齐王。接着彭越、陈余等也相继起来反对项羽。
一时间,诸侯混战遂起。
点评:
当时诸侯,实力强弱可以这样排列:楚、汉、齐、赵、魏、燕、韩、秦。其余的可以算是附庸。汉是潜在敌人,被赶到了蜀地,也算差强人意了,可他却用最弱的秦做屏障;没有按抚田荣,于是有三齐之乱;让赵国内讧,使得韩信破赵更加轻松愉快。可以说,项羽的战略部署一塌糊涂。如果能有一幅当时的更详细的地图,就可以看出,项羽此人,十足的战略盲。这也难怪,他学兵法没有学到家呀,一流的兵书,往往讲战略多过讲战术,讲原则多过讲阵形,项羽缺的就是战略家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