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11179000000080

第80章 情暗生,恨相逢

朱彝尊(1629年——1709年),浙江嘉兴人,清初著名学者和诗人。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

1629年,朱彝尊生于嘉兴碧漪坊的书香门第,他的曾祖朱国祚是明万历状元,曾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但到朱彝尊父亲的时候,家道已经败落。

朱彝尊自幼聪明过人,“书过眼复诵,不遗一字”,虽家境贫寒,但却读书不缀。日子在清苦中一天天过去,而朱彝尊也已经到了娶妻的年龄。这时虽有人上门说媒,但由于家境贫寒,都无法拿出应聘礼金。1645年,朱彝尊由父亲作主入赘归安县儒学教谕冯镇鼎家,与冯镇鼎之女冯福贞成婚。那一年,朱彝尊十七岁,冯福贞十五岁,从此,朱彝尊就住在了冯家。朱彝尊本是饱读诗书之人,自然知道男儿大丈夫娶妻立世的道理,可是贫困的现实却使得他不得不入赘,对此,他不是不介意。好在,岳父一家都是书香之家,都很通情理。而岳父冯镇鼎尤其欣赏朱彝尊的才情与修为。

在冯家的日子,对于朱彝尊来说也不无快乐,更不无幸福。不必为衣食操心,不必为住行担忧。读读书,写写诗文,除了妻子的温柔静默相伴,那个十岁出头的妻妹更是给他带来无限快乐。

他的妻妹,冯寿常,字静志,十岁出头的小女孩,灵秀俊俏而可爱。她还不懂世事,也正因为她不懂,所以在她面前,他才能放下心中的介怀,放下自己的赧颜。

她是从什么时候起,走入他的视线的呢?应该是那个“下九”的日子吧?

那一天,应该是农历的十九日,正是“下九”日,在这一天,平时鲜少外出的女子都会出来欢聚游玩。阳光明媚里,他看到了那个明朗娇俏的小女孩“慵倚雕阑”,她还那么小,小到不解春愁,小到还没把头发盘起。春天在她眼里,是那么地灿烂,那么地美好,以致于一只蝴蝶让能引起她无限兴致。于是,花间叶底,她偷偷地、慢慢地靠近,一扑而就,美丽的蝴蝶捧在了她手里。她欢呼,她雀跃,而远处的他也感受着她的喜悦,她的烂漫,还有她的活泼。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清平乐》:

齐心藕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

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阑。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偶尔,他会放下书本,看着她欢快地脚步,听着她天真的笑语。闲暇的时候,他也会停下来教她读读书,写写字。那时,他最喜欢教她书写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残帖,只因为贴子中“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的句子里藏着她的字“静志”。而这一切,后来就成为了他与她的秘密,那就是“洛神赋,小字中央,只有侬知”。

时间飞转,朱彝尊看着冯寿常渐成少女。她少了孩童时的烂漫,却多了一点少女独有的娇憨。她当他是姐夫,更当他是一个玩伴。而他也在她的俏皮里也感受更多的开心与温暖。这样的快乐,让他忍不住动笔,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鹊桥仙》:

辛夷花落,海棠风起,朝雨一番新过。狸奴去后绣墩温,且伴我日长闲坐。

笑言也得,欠伸也得,行处丹鞋婀娜。簸钱斗草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

一场风起,一场雨过。他与她,闲日里看海棠花开,看辛夷花落。笑言一会,舒展一会,打个小赌,到最后却是“簸钱斗草已都输”,拿什么偿我?拿什么偿我?是调皮,也是撒娇。

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滑过,而冯寿常也慢慢出落得美丽而娴雅,而他只能远远地、远远地观望。于观望中,于默想里,他写下了这首《渔家傲》:

淡墨轻衫染趁时,落花芳草步迟迟。行过石桥风渐起。香不已,众中早被游人记。

桂火初温玉酒卮,柳阴残照柁楼移。一面船窗相并倚。看渌水,当时已露千金意。

春日迟迟,芳草萋萋,淡衫轻衣,婀娜行过。春风拂面,花儿不起,香却已过。那一瞬间,美丽的冯寿常入了芸芸众生的眼,却驻在了朱彝尊的心。

朱彝尊以为,所有的相思与想念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可是后来,他知道,对于这份情,她也是有感觉的,他看到了她的“已露千金意”。他看着她“小小春情先漏泄,爱绾同心结”,而他则一遍遍地临摹着《洛神赋》,一页页地写着“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在临摹里,他写着自己的思念“静志”,也提醒着自己要“自持”。他们知道着彼此的心意,但他们更知道这份情的不被允许,于是,她“刺绣在深闺,总是愁滋味。方便借人看,不把帘垂地”,而他只能在“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里慨叹。于是他说“相思了无益”,他说“悔当初相见”!

“悔当初相见”,真的悔吗?如果没有当初的相见,又哪里会有今日的温暖;如果没有当初的相见,生命里是不是也许就是永远的苍白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