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11179000000078

第78章 相识太长,相守太短

张倩倩,明代吴江(今江苏吴县)人,她不仅幼工诗词,而且人也一如她的名字寓意的那样“巧笑倩兮,眉目盼兮”。

张倩倩之所以工于诗词,既有家世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影响。她和当时吴江的文学世家沈、叶两家都有极深的渊源。

吴江的沈氏自明弘治、嘉靖年间以文知名,直至清光绪初年,历四百年,有文学家十二代,这其中就有著名戏曲家沈璟,沈璟的侄子沈自徵和侄女沈宜修等。吴江叶氏自叶绍袁起,三代以文显名,而叶绍袁的妻子就是沈宜修。明崇祯年间,叶绍袁编辑《午梦堂集》,收入家人十二种著述,曾引此引起文坛的轰动。

张倩倩的妈妈就来自吴江沈家。还在张倩倩很小的时候,她的舅母去世,留下只有八岁的女儿沈宜修和七岁的儿子沈自徵。那时,张倩倩的舅舅沈珫宦游在外,为了照顾年幼的姐弟两人,沈珫把张倩倩的妈妈接来沈家。由于当时张倩倩还很小,也只有四五岁的年纪,比沈宜修和沈自徵还小。因此,她的妈妈也把她带到了沈家,一方面方便照顾她,另一方面也使沈宜修能有个玩伴。

就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与教养,加之年龄的相仿,三个人在读书声里,在“簸钱斗草,弄雪吹花”的游玩嬉笑里中度过了一段友爱而又快乐的时光。

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张倩倩与沈家姐弟都已经长到了婚嫁的年龄。沈宜修嫁给了同城书香世家的叶绍袁,而张倩倩就嫁给了大她四岁的表哥沈自徵。

沈自徵(1591——1641),字君庸。曲作家,后来著有《沈君庸先生集》,杂剧《霸亭秋》,《鞭歌妓》,《簪花髻》三种,合称《渔阳三弄》。沈自徵天资颖悟,过目成诵,加之他又生长在书香世家,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他的博览群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因此而成就了他的博学自信。少时的沈自徵就以磊落自负,大言雄辩而名闻乡里,时人谓其辞“浏漓悲壮,其才不在徐文长之下”。沈自徵不仅有卓越的文学天赋,更为难得的是,他虽为一介书生,却多计谋,喜谈军事用兵,为人也是任侠负气,喜欢为人排忧解难。

这样的沈自徵,很自然地吸引着同样爱好诗文的张倩倩。于是,在两家家长的促成下,心中早有情义的沈自徵与张倩倩结为夫妻。雅致的性情,共同的兴趣爱好让新婚燕尔的他们两情缱绻,爱意绵绵。后来,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就在两个人为新生命的到来而喜悦的时候,孩子却不幸夭折。在共同的悲伤里,他们用彼此的爱给予对方以慰藉。后来,张倩倩又曾生产过,但孩子又是不幸夭折。就在孩子夭折的那一年,正好沈自徵的姐姐沈宜修刚生完第三女叶小鸾,由于她产后身体虚弱,再加上她不忍看见张倩倩沉浸在丧子与无子的悲痛中。于是,她擦出生才几个月的小鸾送给张倩倩夫妻扶养照料。那时的叶小鸾虽还是襁褓中的小小婴孩,却已是“眉目如画,宛然玉人”。 叶小鸾的到来,不仅减轻了沈自徵和张倩倩夫妇因为孩子夭折而产生的深切悲痛,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欢笑,还有无限的希望。

这时,沈自徵依旧为诗文忙碌,而张倩倩就把全部心思放在了抚养教育叶小鸾身上。张倩倩和沈宜修原本就是姐妹情深,所以,她把叶小鸾当作亲生孩子一般看待。她对叶小鸾不仅呵护倍致,更是宠爱有加。另外,她还亲自教育小鸾读书识字,叶小鸾在舅母的照料下,很早就显露了不凡的才情,她四岁时就能背诵《离骚》及万首唐人绝句,这些都为她以后的诗文创作打下了基础。而沈自徵也在妻贤女聪中享受着为人夫为人父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