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11179000000077

第77章 失爱孤飞,只影向谁去

叶绍袁和沈宜修育儿女众多,尤为难得的是众多儿女都才华横溢,文才卓著。而这一切,都与沈宜修的用心教育是分不开的。知书的沈宜修还在孩子四五岁时,她“即口授《毛诗》、《楚辞》、《长恨歌》、《琵琶行》,教辄成诵。……诸子大者与论文,小者读杜少陵诗,琅琅可听。”

在“一门儿女尽文章”的叶家,八个儿子子皆有文采,其中又以六子叶燮成就最高,他主要著作有诗论专著《原诗》,此外尚还有诗文集《己畦集》。除了儿子外,叶家的三个女儿的文采尤其卓然,长姊叶纨纨、二姊叶小纨与小女叶小鸾并称才女,而小鸾文名尤盛。

叶小鸾出生后不久,由于沈宜修身体失调,加上家贫无力调养,正好当时她的舅母张倩倩刚出生的孩子夭折,所以,她就被送往舅舅沈自征家。在她十岁左右的时候才又回到叶家。叶小鸾曾写过 “戏捐粉盒葬花魂”的句子,而据后来的红学家考证,黛玉说的“冷月葬花魂”诗句即出自于此。叶小鸾长成后与昆山张立平订立婚约,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的秋天,十七岁的叶小鸾就在要出嫁的前五天突然去世。她留有诗集《返生香》、词集《疏香阁词》,及《分湖石记》《蕉窗石记》等文传世。当已出嫁的大姐叶纨纨知道小妹去世的消息后,悲痛到病倒,终因哭妹过度,于叶小鸾去世两个月后也随妹而去,她留有《愁言》集传世。

两个女儿的相继离去,对沈宜修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在深切的悲痛中,她曾写下《壬申除夜悼两女》一诗:

劲风吹断鬓,寂莫岁穷天。

落日照新鬼,伤心送旧年。

室连双穗帐,肠断一诗篇。

腊酒浇难醒,寒花泪纸钱。

接下来的日子,对于沈宜修而言,充满了伤心与痛苦。而同样的悲伤也缠绕着而姐叶小纨。她在两姊妹相继离去后,叶小纨倍感孤独与悲伤,伤痛之余,她写下了杂剧《鸳鸯梦》,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她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戏剧家。

对于两个女儿的离世,身为一家之主的叶绍袁也为痛苦所磨折。思念愈切,痛苦愈深,为了获得一点安慰,叶绍袁请地各种懂方术的人及佛门中的高僧为叶小鸾超度亡灵,以求获得她在仙界的生活状况,以期获得精神的慰藉。就在全家还没从女儿的伤痛中回复过来的时候,叶家的二子又因病去世。接连的打击,加之多年的辛勤操,终于使得心力交瘁的沈宜修一病不起。此时的叶绍袁既为丧女丧子而悲痛,也为妻子的病而愁苦,他四处举债为妻治病。但此时的沈宜修已是油尽灯枯,公元1635年,在贫病中,更在对儿女的深深怀念中,沈宜修撒手人寰。

丧女丧子又丧妻的叶绍袁,痛苦无语能表。他于痛苦里整理、筛选了妻儿的作品,并把时人的悼念之作刻成《午梦堂集》,以表达对妻儿的思念之情。与此同时,叶绍袁开始把精力放在了佛学的研究上,以求获得心灵的解脱。1644年,明王朝被推翻,叶绍袁不甘心做清朝的顺民,于是隐遁为僧。

叶绍袁与沈宜修虽一生清贫,却相亲相爱,彼此扶持到终老。而在他们的清贫而平淡的生活里,他们才华横溢的儿女也是他们最可宝贵的财富。对于他们物质的清贫,精神的富裕,后人写诗慨叹说:“十里分湖翰墨香,一门儿女尽文章。孤臣禅去沧桑改,何处重寻午梦堂。”

张倩倩与沈自徵:三生缘薄吹箫伴

漠漠轻阴笼竹院,细雨无情,泪湿霜花面。试问寸肠何样断?残红碎绿西风片。

千遍相思才夜半,又听楼前,叫过伤心雁。不恨天涯人去远,三生缘薄吹箫伴。

——张倩倩《蝶恋花 丙寅寒夜与宛君话君庸作》

这首《蝶恋花》是明代吴江才女张倩倩因思念宦游在外的丈夫沈自徵而作,一句“三生缘薄”,没想到却一语成谶,就在她写完这首词不久,还没来得及等到“千遍相思”的丈夫归来,三十岁刚出头的她就离开了人世。情深如她,命薄如她,在饱经相思之苦后,对于与丈夫来生的情缘,她会选择什么呢?遇?或不遇?